新的《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十條規定,企業所得稅法第五條所說的虧損,是指按照規定從每個納稅年度的總收入中扣除不應納稅所得額、免稅所得額和各項扣除額后,虧損額為零以下的數額企業所得稅法和本條例的規定?!吨腥A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第五條規定,企業每一納稅年度的所得總額,扣除非應納稅所得額、免稅所得額、各項扣除額和以前年度允許彌補的虧損后,為應納稅所得額。第十八條規定,企業在納稅年度發生的虧損,允許結轉以后年度,用以后年度的收入彌補,但最長結轉期限不得超過五年。新投資所得法免稅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第二十六條第二款第三項:符合條件的居民企業之間的股息、紅利和其他股權投資所得免稅。非居民企業在中國境內設立機構性場所的,取得與該機構性場所實際相關的股息、紅利等全部股權投資收益。《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八十三條規定,居民企業對其他居民企業直接投資取得的投資收益。不包括居民企業連續持有其發行上市的股票后12個月內取得的投資收益。
舊稅法:企業所得稅暫行條例第十一條規定:納稅人有年度虧損的,可以用下一納稅年度的所得彌補;下一納稅年度的所得不足彌補的,可以逐年繼續彌補,但彌補期限最長不得超過五年。
國家稅務總局《關于修改企業所得稅納稅申報表的通知》(國稅發[2006]56號)規定,納稅調整時,新的納稅申報表不恢復投資收益,納稅調整彌補虧損后,應納稅的投資所得已繳納的所得稅[投資所得÷(1-被投資企業適用稅率)×被投資企業適用稅率]計入新的納稅申報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新稅法和舊稅法之間的差異:
1。新稅法將投資所得視為免稅所得,不再符合國稅發[2006]56號的規定;根據稅收政策,原報表將免稅所得納入納稅調整后的所得,彌補虧損后扣除,并將減征的所得稅納入企業應納稅所得額的計算,即企業彌補虧損無所得的,不再計算扣除額,不能擴大當年虧損。
根據新所得稅法,非應稅所得、免稅所得、抵稅所得、抵稅所得、附加扣除和可抵扣應納稅所得額直接計入抵稅項目,在“納稅調整后所得”前扣除。這樣,無論企業是否有利潤和收入,這些項目都可以在當年稅前扣除,直接減少當年的收入額或擴大當年的虧損。三。彌補海外收入損失的方法多種多樣。在新申報表主表“納稅調整后所得”計算前,有“加:境外應稅所得彌補境內虧損”一欄。由此可見,境外所得可以彌補境內虧損,但新《企業所得稅法》規定,企業在征收、計算企業所得稅時,境外營業機構的虧損不得抵減境內營業機構的利潤。但根據原企業所得稅法規定,境外企業的盈虧可以相互彌補,但境內外企業的盈虧不能相互彌補。三是新、舊會計準則彌補虧損企業當年發生財務賬面虧損的,應當借記“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科目,貸記“當年利潤”科目。企業彌補以后年度虧損時,應當作上述相反的分錄。企業采用應付稅款法代替資產負債表債務法的,不作其他分錄。新準則:《企業會計準則第18號——所得稅》要求企業在未來可用于抵扣可抵扣虧損和可結轉以后年度的稅收抵免的應納稅所得額為限,確認相應的遞延所得稅資產。企業應當判斷五年內可抵扣暫時性差異能否在以后經營期間全部轉回應納稅所得額。否則,企業不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
新準則僅對“未來應納稅所得額”的判斷作了原則性規定,要求會計人員具備專業判斷等能力。預計未來可轉回的應納稅額過高且可能無法轉回的,企業應當按照《企業會計準則第18號--所得稅》的規定,在每個資產負債表日對遞延所得稅資產的賬面價值進行復核。未來無法取得足夠的應納稅所得額抵銷遞延所得稅資產收益的,減記遞延所得稅資產的賬面價值。具體會計處理為:借記“所得稅費用”科目,貸記“遞延所得稅資產”科目。當很可能獲得足夠的應納稅所得額時,減記的金額應當轉回。具體會計處理為:借記“遞延所得稅資產”科目,貸記“所得稅費用”科目。你知道嗎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掃碼APP下載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動遷房是拿到產證3年后,才能上市嗎
2021-03-21股權轉讓違約要繼續履行嗎
2021-03-17房產證解除抵押有期限嗎
2021-02-22農民工工傷賠償步驟是怎樣的
2021-01-13解讀新《消費者權益保護法》
2021-02-08無房產證原件能否過戶
2020-11-25室內裝修造成房間空氣污染承攬人應否賠償
2021-03-08賠償協議未按時間打款怎么辦
2021-02-25光污染的法律規定有哪些
2020-12-10什么情形可申請取保候審
2020-11-28面對求職單位的女性性別歧視怎么辦
2020-12-29試用期內降薪調崗合法嗎
2021-02-05勞務外包是同工同酬嗎
2020-12-22旅游費含保險受傷有沒有理賠
2021-03-25酒后駕車被撞死 保險公司可拒賠
2020-12-05車輛維修時丟失 保險公司被判賠償責任
2020-12-11抗辯權保險法是怎么規定的
2021-02-15保險對方車主不理賠怎么處理
2021-03-11隱名被保險人是否享有保險利益﹖
2021-01-20撞了自家人能不能獲得保險理賠
2020-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