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投資者主要通過財務報告獲取相關信息,新會計準則中涉及財務報告的具體會計準則有9項。因此,財務報告非常重要,投資者需要特別注意上市公司財務報表的列報,學習如何有效閱讀上市公司財務報告,從而獲取有用的會計信息,為決策提供依據。新會計準則實現了與國際會計準則的趨同,采用了“資產負債觀”這一核心概念。會計確認、計量和披露發生了一系列重大變化。投資者在分析上市公司財務報告時,往往存在以下八個誤區。其中一個誤區是:注重利潤,忽視資產負債,利潤指標一直是投資者進行投資決策時參考甚至直接依賴的主要財務指標。新會計準則采用資產負債表觀點后,事實上,一個公司的利潤不僅取決于收入和成本,而且取決于期初和期末資產和負債的變動,利潤中包括未實現損益。新會計準則實施后,上市公司利潤呈現出兩大特點:波動性越來越大、虛擬性越來越強。從資產負債角度看,投資者應更多關注公司資產負債未來現金流入和流出情況,即未來盈利能力,在沒有太多信息的情況下,不應過分關注綜合盈利指數。事實上,凈利潤指數并不如毛利或營業利潤率指數對決策有用。另外,大多數投資者習慣于分析上市公司的幾個指標,如每股收益、凈利潤增長率、市盈率等,很少對財務報表進行更深入、全面的研究。因此,大多數從事盈余管理甚至財務造假的上市公司主要操縱利潤及相關指標。第二個誤區:注重經營活動的凈現金流量,忽視投資活動的凈現金流量,財務的核心是“現金流量為王”。因此,不僅上市公司管理層非常重視現金流的管理,投資者也非常關注上市公司的現金流。然而,投資者在分析上市公司時,往往用凈現金流量與經營活動凈利潤的比較來分析上市公司的利潤質量,或用經營活動凈現金流量與流動負債的比較來分析償債能力。從本質上看,上市公司的盈利質量和償債能力是很難看到的。例如,目前一些上市公司可能主要從事制造業或外貿,但其較大比例的資產是外商投資。投資可能成為公司利潤和投資活動凈現金流量的主要來源。其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可能總是負數,但投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可能非常好。第三個誤區:注重合并財務報表,忽視母公司個別財務報表。合并財務報表反映的會計主體是會計意義上的“主體”。合并財務報表不反映現有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由于母子公司業務的多元化和差異化、合并范圍的影響以及合并抵銷過程中的一些問題,合并財務報表很難為投資者提供有用的會計信息進行決策。第四個誤區:重視年報而忽視季報。
投資者往往關注上市公司經審計的半年報和年報的分析,并據此做出投資決策。事實上,年報往往掩蓋了季度間的波動,而年報往往會計信息相對滯后甚至嚴重滯后,因此決策可能受到嚴重誤導。投資者在閱讀上市公司財務報告時,往往直接將財務報表數據用于盈利能力、償債能力、經營能力和發展能力的分析,而沒有對這些數據進行必要的剔除(如剔除異常利潤和未實現利潤等),消除不現實的利潤)資產和負債的消除和處置。一般投資者很容易忽視對上市公司收益與利潤質量、資產與負債質量、所有者權益質量的深入分析。誤區六:注重財務信息,忽視非財務信息上市公司的財務報表雖然提供了大量的會計信息,但這些財務信息往往是滯后的、全面的、靜態的會計信息,而財務報表既包含歷史成本信息,也包含公允價值信息,這遠遠不足以成為投資者進行投資決策的基礎,甚至是整個決策的基礎。然而,在我國,大中型投資者往往過于注重對財務信息的分析,而忽視了對非財務信息的分析。非財務信息是指不以貨幣為基礎,與企業財務狀況不一定相關,但與企業生產經營活動密切相關的各種信息。如果投資者忽視對上市公司創新能力、產品和服務質量、市場地位、競爭力等非財務信息的分析,可能難以對上市公司未來盈利能力做出準確判斷。錯誤七:注重財務報表,忽視財務報表附注,財務報表數據是貨幣高度概括的結果。因此,如果僅僅利用匯總數據進行分析,可能無法得到有用的決策信息。附注是對財務報表的必要補充和說明。投資者在分析上市公司財務報表時,忽略了對附注的分析,特別是對或有事項、承諾事項、關聯交易、資產負債表日后事項的分析。他們很可能得出錯誤的結論,做出錯誤的投資決策。
例如,損益表中“公允價值變動收益”項目來自交易性金融資產和交易性金融負債的公允價值變動,以及投資性房地產的公允價值變動。假設某上市公司2009年度利潤表中公允價值變動收益為3000萬元,報表附注中公允價值變動收益的說明為:交易性金融資產600萬元,投資性房地產公允價值變動2400萬元。雖然3000萬元的利潤表是“浮動利潤”,但2400萬元的投資性房地產是“浮動利潤”,它是評估的結果,而不是實際價格變動的結果。錯誤八:注重對報表數據的分析,忽視對業務實質的判斷,投資者在分析財務報表時,必須結合上市公司的經營狀況對數據進行分析和判斷,而不能僅僅從財務數據中得出分析結論。當然,由于缺乏財務知識,一些投資者對財務數據的含義了解不多,更談不上財務數據背后的業務本質。
例如,不同上市公司披露的存貨數據的信息含義有很大差異。2008年金融危機后,一些上市公司為了防止通脹,年初大量采購,但到了下半年,隨著市場萎縮,產品嚴重滯銷,導致原材料和庫存產品比例嚴重偏高。但過高或過高的庫存數據不能得出公司經營中存在問題的結論,而必須結合公司實際情況、行業情況、所處階段以及購進、購銷情況進行綜合分析。公司庫存高的原因,有的可能是囤積利潤,有的可能是供應商集中供貨,有的可能是提前采購。以上是關于這方面的法律知識,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如果你不幸遇到一些棘手的法律問題,你有委托律師的想法,我們有很多律師可以為你提供服務,我們也支持在指定區域網上選擇律師,他們都有相關律師的詳細信息。你知道嗎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警察能參與強拆嗎
2021-02-20施工中道路損壞需要賠償嗎
2020-11-14股權轉讓何時生效?
2021-03-20購置固定資產是否需繳納印花稅
2021-02-26互聯網金融中的法律視角
2021-03-20第三方支付平臺有哪些法律關聯
2020-12-07夫妻抵押離婚后擔保失效嗎
2021-02-02如何解除訴訟保全擔保申請
2021-01-16企業破產案件應由哪個法院管轄
2021-02-13傳喚意味著定罪嗎
2021-01-05申訴期間可以申請財產保全嗎
2020-12-11單位公款打入私人賬戶會被判嗎
2020-12-19銀行不同意放款擔保合同有效嗎
2021-02-12雇主騷擾保姆要負法律責任嗎
2021-02-07北京市勞動局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關于勞動爭議案件法律適用問題研討會會議紀要
2021-01-03工齡認定在勞動仲裁需要什么材料
2021-03-23免責條款未說明 保險公司輸官司
2020-11-20本案中被告保險公司是否承擔賠償責任
2020-11-15少兒分紅保險如何選擇最合適
2021-01-31保險公司推定為全損車主可以賣車嗎
2020-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