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知識產權,是指“公民、法人或者非法人組織基于知識(精神)勞動成果依法享有的權利”[1]。根據知識產權客體的不同性質,知識產權可分為文學藝術產權和工業產權。文藝產權包括著作權和相鄰權,工業產權包括專利權、商標權、商號權、原產地標志權、商業秘密權、反不正當競爭權等[2],知識產權可分為創造成果權和標識權[3],因為不同客體的知識產權具體救濟制度差異很大,如專利權、著作權、商標權的救濟方式不同。限于篇幅,本文不能一一論述。因此,本文僅從知識產權一般保護的角度,即知識產權保護的一般規定,探索知識產權救濟制度
民法通則第106條規定:“公民、法人因過錯侵犯國家、集體財產或者他人財產、人身的,應當承擔責任。”,侵權是指行為人非法侵犯他人合法權益的行為[4]侵犯知識產權是一種侵權行為,因此可以說侵犯知識產權是指行為人侵犯他人知識產權的行為。侵權行為的認定一般有兩個要件:一是違法行為,二是違法行為侵害他人合法權益。與侵權行為相比,知識產權侵權行為的認定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一是行為人任意行使知識產權或侵犯他人利益;二是該法的違法性[5](2)我國知識產權侵權的歸責原則,我國知識產權侵權歸責原則體系存在一元論、二元論和三元論。其中,一元論主張侵權行為的歸責原則應是單一過錯責任原則;二元論認為我國侵權行為的歸責原則應是過錯責任原則和過錯推定原則,或過錯責任原則和無過錯責任原則;三合會理論分為兩大流派。一派主張侵權行為的歸責原則應是過錯責任原則、過錯推定原則和公平責任原則。另一派主張我國侵權行為的歸責原則應為過錯責任原則、無過錯責任原則和公平責任原則;二是損害結果;三是違法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存在因果關系;四是主觀過錯。在滿足上述條件的前提下,行為人沒有免責事由的,法院可以判決行為人承擔侵權責任。從知識產權的特點來看,知識產權侵權的歸責原則不適用過錯責任原則。這是因為,首先,在知識產權領域,無過錯侵犯他人知識產權的行為屢見不鮮。第二,知識產權侵權訴訟中權利人的過錯證明責任比一般侵權行為更為繁重。也就是說,在知識產權侵權糾紛中,權利人往往很難證明行為人有過錯,而行為人證明自己沒有過錯則相對容易。第三,法院主觀上難以認定行為人是否有過錯[6]事實上,不僅在知識產權侵權糾紛中難以認定行為人的主觀過錯,在其他侵權糾紛中也難以認定行為人的主觀過錯。有鑒于此,有學者主張廢除過錯責任原則的適用[7]公平責任原則和無過錯責任原則在我國的適用受到法律的嚴格限制。我國《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二條規定:“當事人對所造成的損害沒有過錯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分擔民事責任。”《民法通則》第一百二十二條規定:“因產品不合格造成財產或者人身損害的,產品的生產者、銷售者應當依法承擔民事責任。運輸人或者倉儲人對此負有責任的,產品的生產者或者銷售者有權要求賠償損失《民法通則》第123條規定:“從事高空、高壓、易燃易爆、劇毒、放射性、高速運輸等對周圍環境具有高度危險性,給他人造成損害的作業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如能證明損害是受害人故意造成的,不承擔民事責任民法通則第一百二十四條規定:“違反國家環境保護和防止污染的規定,污染環境,給他人造成損害的,依法承擔民事責任。”《民法通則》第一百二十五條規定:“未設置明顯標志或者采取安全措施,在公共場所、路旁、通道內挖坑、修繕、安裝地下設施,給他人造成損害的,建造人應當承擔民事責任”《民法通則》第一百二十六條規定:“建筑物或者其他設施以及建筑物上的擱置物、懸掛物倒塌、脫落或者給他人造成損害的,其所有人或者管理人應當承擔民事責任,《民法通則》第一百二十七條規定:“飼養的動物給他人造成損害的,由飼養人、管理人承擔民事責任;因受害人的過錯造成損害的,動物飼養人、管理人不負賠償責任;因第三人的過錯造成損害的,由第三人承擔民事責任8] 通過以上文章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侵犯知識產權的行為一般不在本清單之列。因此,我們不考慮適用公平責任原則和無過錯責任原則類似過錯責任原則,過錯推定原則也將過錯作為歸責的構成要件之一。但不同的是,過錯推定原則實現了舉證責任倒置。也就是說,由行為人證明自己沒有主觀過錯。如果行為人不能證明自己沒有過錯,法院可以判決行為人承擔侵權責任。在知識產權侵權糾紛中,權利人難以證明行為人的過錯。因此,過錯推定原則有利于知識產權權利人的保護可以得出過錯責任原則、公平責任原則和無過錯責任原則難以操作,或者適用范圍過窄的結論。為了充分保護知識產權權利人的權利,應當實行過錯推定原則。(3)侵犯知識產權的法律責任侵犯知識產權的法律責任包括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根據以上論述,知識產權侵權糾紛的歸責原則應以過錯推定原則為基礎。因此,在確定侵犯知識產權民事責任時,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一是行為人有違法行為;第二,債權人受到損害;第三,損害與行為人的違法行為之間存在因果關系;最后,行為人有主觀過錯。因此,權利人要主張行為人承擔民事責任,只需證明行為人有違法行為并遭受損失即可。權利人的損失與行為人的違法行為之間存在因果關系。此時,演員有責任證明自己沒有過錯。行為人不能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法院可以在無免責事由的情況下確定行為人承擔民事責任。我國民法通則第137條規定了民事責任的十種主要承擔方式。停止侵權行為;清除障礙物;消除危險;歸還財產;恢復原狀;損失賠償;修理、返工和更換;消除影響,恢復聲譽;支付違約金;道歉[9]具體來說,侵犯知識產權的民事責任有五種:停止侵權、賠償損失、道歉、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刑事判決書主文可以表述免除處罰嗎
2020-11-24非法行醫罪與醫療事故罪怎么區分
2021-02-12雇傭關系賠償與工傷賠償哪個高
2020-11-09交通事故訴訟的證據有哪些
2021-02-03交通事故全責可以報工傷
2020-11-12指定管轄是指什么
2020-11-13租賃合同中簽訂長期如何界定
2020-11-21追索勞動報酬是否解除勞動關系
2021-02-03實習期算不算正式員工
2020-11-26老板拖欠工資超過1年員工還可以追討嗎
2020-12-04用房屋擔保借款,是否享有抵押權
2021-02-23勞動仲裁訴訟到法院需要什么材料
2021-02-23北京市勞動合同書示范文本(2008版)北京公司法律顧問律師
2021-01-19私家車保全險多少錢
2021-01-23保險公司全險賠償范圍
2020-12-18企業財產保險的費率一般為多少
2021-03-16航班延誤會免賠嗎
2021-03-01保險法調整范圍有哪些
2021-03-03土地承包合同的期限有多長
2021-03-24出讓土地轉讓要經批準嗎
2020-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