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民事訴訟法第六十三條規定,證據包括書證、物證、音像資料、證人證言、當事人陳述、鑒定結論和勘驗筆錄。單位證明材料容易與書證、證人證言混淆,可以看作書證、證人證言。但事實并非如此。首先,單位證明材料不屬于書證。書證是證明案件事實的證據,有其獨特的內容。它形成于訴訟活動之前或與訴訟無關。它的形成與客觀事實在時間上的發生是一致的。書證具有很高的證明作用和價值。而單位證明材料是有關單位出具的證明某一事實存在的文件。它往往是在訴訟過程中形成的,通常是因為訴訟而“被證明”的。它所證明的事實,往往是有關單位根據掌握的材料或者通過調查取證活動確定的事實。這類事實具有重構性和主觀性,其證明力遠不如書證。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單位證明材料與書證不屬于同一概念,不屬于書證范疇;其次,單位證據不屬于證人證言。前者是單位以單位名義出具的證明一定事實的文件,其主體是單位;證人證言是由感知案件事實的證人所作,其主體是自然人,這是兩者的明顯區別。另外,證人證言可以由證人當庭質證,以保證其可靠性,而單位證明材料不能有效質證以保證其可靠性。因為根據我國現行訴訟法,“單位”永遠不能作為證人參與訴訟
綜上所述,根據現行法律規定,在我國現行證據制度中,很難將單位證明材料歸屬于任何一種證據,也就是說,單位證明材料不具備證據資格,不能作為證據使用。然而,在目前的司法實踐中,單位證明材料被廣泛使用。如果完全否定其效力,則不符合我國的實際情況,也使法官常常陷入兩難境地。因此,筆者建議,今后民事訴訟法修改時,應明確單位證明材料的有效性,作為一種獨立的證據,并規定相應的條件。比如,在形式上,要在單位證明材料上加蓋單位公章和法定代表人、經營者的私章或簽名,在內容上說明事實和依據,并附相應材料。目前,當事人提供單位證明材料作為證據使用的,法官首先應當行使解釋權,并要求當事人盡可能將單位證明材料轉化為法律證據。例如,如果單位認證是以其保存的材料為依據的,可以要求當事人提交這些材料作為書證。單位工作人員根據自己的活動或者有關調查人員作出決定的,可以要求該工作人員或者有關調查人員出庭作證。當事人將單位證明材料轉化為法定證據后,法官可以根據證據判斷案件事實。當當事人確實無法將單位證明材料轉化為法定證據時,法官不能將其作為證據,只能作為認定事實的參考,結合其他證據認定案件事實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掃碼APP下載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欠款未到期能否行駛不安抗辯權
2021-01-08個人土地出讓合同怎么寫
2020-11-10子女不贍養老人該如何
2020-12-25刑事訴訟辯護人是一個什么樣的角色
2020-12-04先干活后簽合同違法嗎
2021-02-16如何舉報保健用品虛假宣傳
2020-11-10社會撫養費的支付數額是多少
2020-11-11轉繼承怎么處理
2020-12-21房屋抵押貸能申請延期嗎
2021-02-02正在按揭房是否可以交易?
2021-01-11土地變更登記怎么辦理
2021-01-05平安意外險理賠時間需要多久
2020-12-12產品責任險與公眾責任保險的比較
2021-02-20海上貨物運輸保險合同貨損賠償糾紛案
2021-01-30保險合同代簽名訴訟舉證方要如何舉證
2021-01-01保險理賠需要提供的材料有哪些
2020-11-19對進入社會保險嚴重失信人名單不服怎么辦
2021-01-06青海殘保金如何計算
2021-02-15保險公司假現場拒賠合理嗎
2021-03-17保險理賠款如何入賬
2021-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