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國有企業改制過程中國有資產流失的討論,從“郎沽之爭”中脫穎而出,但這種討論總是引出“該不該改”、“流失有多嚴重”、“選擇虧損還是貶值”等問題。其實,一個關鍵問題被有意無意地回避了,那就是國企改革中的法律缺位,關于改革,歷來有“摸著石頭過河”的說法。應該說,不斷試錯是人類進步的有效途徑,所以“不爭論”也是改革的保證。然而,“不爭”只能說是政治和政策。在現代社會主義法治社會,法律是調整社會生活的重要工具。與政策相比,法律更為嚴格。試錯改革與僵化的法律必然會產生強烈的沖突。有時,這種沖突直接導致社會動蕩。雖然沖突總是不可避免的,但法律職業在改革過程中的缺位是沖突加劇的重要原因
回顧改革開放20年來,我們可以看到,在改革過程中,修法往往是被動的。從“紅帽”之爭到國有資產的界定,往往是先引發社會糾紛,再修改相關法律。雖然法律本身與社會發展必然存在滯后性,但對于一些基本的制度問題,法律不應該超前,至少應該緊跟其后。但我們看到的往往是法律界的集體失語以證券市場為例,雖然我國以前沒有證券法專業,但并不意味著沒有人了解證券市場的法學理論。因此,一些經濟學家和少數法學家不知道如何構建這樣一個體系。“同股不同權”、“信息披露不足”、“行政審批主導”等問題的后果,法律專家難道看不出來嗎?時至今日,在討論“國有股減持”問題時,法律界人士仍無語。無法從法律上解釋股權分置后不同股權的性質,提出國有股減持的建議當前的國企改革直接關系到民法中的所有制。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人從政治經濟學的角度,也沒有人從民法的角度來論證。說到底,是一群經濟學家、一群媒體和一群“管理者”在自言自語。老百姓還是一頭霧水這里只有一個問題:國有企業出售后,所有者權益應該如何體現?全民所有制企業的銷售資金是屬于中央政府還是地方政府?這筆錢的使用應該受到限制嗎?還是應該作為改革中受損者的賠償基金?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答案。然而,企業的轉移卻非常熱鬧。至于錢,有不同的消費方式。面對這樣的局面,法律界人士該怎么想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掃碼APP下載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旅游合同無法履行怎么辦
2021-02-03司機與用人之間是勞動關系還是雇傭關系
2021-02-06行政訴訟證據采信規則
2021-03-14商標侵權行為如何認定,哪些行為屬于商標侵權
2021-01-29公司開空頭發票負責人逃跑構成刑事犯罪嗎
2020-11-13不安抗辯權的名詞解釋
2020-11-09遺囑人如何自己寫遺囑,遺囑人如何找人代寫遺囑
2020-11-12公司不成立工會可以嗎
2020-11-15第三方代償協議有效嗎
2021-01-25抵押合同有期限嗎
2021-01-16委托代理合同是否要計征印花稅
2020-11-08簽訂代理合同是否需要繳納印花稅
2021-02-08學生在學校得了重病學校有責任嗎
2020-11-19學生死在學校,學校有沒有責任
2020-11-10哪類集資房能夠轉讓
2021-02-25購買村集資房的需注意什么
2020-12-14關于承租權轉讓
2021-03-02如何確定競業限制的范圍
2021-01-09派遣到其他公司員工不同意怎么辦
2020-11-15哺乳期可以協商一致解除合同嗎
2020-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