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者與用人單位可以協議解除勞動合同,在勞動者先提出協商解除勞動合同時,用人單位可以不支付經濟補償金。
實踐當中,勞資雙方能夠協商一致解除勞動合同的情形并不多見,我國勞動法律之所以一再規定雙方當事人可以就勞動合同的解除進行協商后可以解除,也是借鑒了民法理論中的當事人意見一致,系雙方真實意思表示,尊重意思自治。我們看,雖然勞動關系有其本身的不平等性導致雙方利益的不對稱性,但法律并不禁止在勞動合同履行過程中的自由協商。
勞動合同法在對用人單位過失性辭退和非過失性辭退等情形進行強制性規制以外,還規定了可以經過協商一致解除。《勞動合同法》第三十六條規定,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協商一致,可以解除勞動合同。該法在第四十六條用人單位應當向勞動者支付經濟補償的情形中就規定,用人單位依照本法第三十六條規定向勞動者提出解除勞動合同并與勞動者協商一致解除勞動合同的。有些人錯誤地理解,只要是協商一致解除勞動合同,用人單位都應當向勞動者支付經濟補償。這種觀點是不正確的。我們說,協商一致解除勞動合同在94的勞動法第二十四條中就有體現,其規定也與勞動合同法內容相一致。原勞動部勞部發[1996]354號“關于實行勞動合同制度若干問題的通知”第20條規定,勞動者按照《勞動法》第二十四條的規定,主動提出解除勞動合同的,用人單位可以不支付經濟補償金。這些規定說明了不是只要是協商一致解除,用人單位就得支付經濟補償,而是在協商解除的過程中,是何人首先提出解除動議。這是最為關鍵的問題。
這里還要談一下協商一致解除勞動合同,在勞動仲裁過程中由誰承擔舉證責任的問題。一般來說,根據有關法律法規及司法解釋規定,解除勞動合同一般由用人單位舉證,如用人單位不能舉證或舉證不足,應當承擔不利后果。但有觀點認為,法律既然規定當事人雙方可以平等協商,從而達成意思自治,當事人協商的行為,可以視為私法范疇,應當實行“誰主張、誰舉證”原則。
協商解除,對用人單位的提示是,在協商解除勞動合同的過程中,一定要簽訂書面協議,在協議中對雙方解除時的勞動權利義務進行約定,并且,特別是要對方當事人在協議書上簽名,以示確認。在解除勞動合同的很多情形中,只要此解除行為是要求由勞動者確認的。對勞動者的提示是,如是用人單位主動提出解除勞動合同的,一定要注意保留用人單位主動提出的證據,一般情況下,也要要求用人單位出具相關解除協議,并就解除后的經濟補償等待遇在協議中進行約定。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掃碼APP下載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不安抗辯適用條件有哪些
2021-02-09聯合懲戒對象申請移出核查期限
2020-12-21企業融資方式怎么規定
2020-12-19解約定金的約定方式
2020-12-04票據背書不連續怎么辦
2021-01-05商業用地更改成居民住宅用地國家是如何規定的
2020-12-21開發商違約訂金能雙倍返還嗎
2020-12-20如何鑒定交通事故車損
2021-01-04武漢購房政策有什么
2020-12-07辭退員工要支付經濟補償金嗎
2021-03-17什么是客觀情況發生重大變化
2021-01-26實習協議包括哪幾部分
2021-01-27強制調崗降薪如何賠償
2021-03-20關于終身人壽險的相關知識
2020-11-11人身保險合同的成立
2021-03-18投保人可以解除保險合同嗎
2020-12-03保險欺詐的表現形式有哪些
2021-03-05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
2020-12-07保險法釋義第一百零三條是怎樣的
2021-03-24偽造 涂改有關證明騙取保險金案
2021-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