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1)債權之標的物以合法、可能與可以確定為己足。以他人之物為標的物訂立買賣合同,事后并非沒有依法取得處分權之可能,因此,以他人之物為買賣合同之標的物,原則上不應影響合同之效力。(2)無權處分的他人之物能否成為買賣合同之標的物,以及買賣合同的效力認定問題,實際上是交易的安全價值和效率價值的選擇問題。我國合同立法對于無權處分之物能否成為買賣合同之標的物,態度曖昧。立法上既明文規定出賣人在訂立合同時應當對買賣之標的有所有權或處分權,同時又沒有徹底否定買賣合同之效力,立法者明顯具有兼顧交易的安全價值和效率價值的立法目的,在制度設計上采用了折衷的方式。但由于這兩種價值目標難免有需要磨合之處。立法上對此類買賣合同的效力的規定又留有空白,尤其對訂立合同后權利人沒有追認且出賣人又未能取得處分權的情況,立法上未設有明文,其解釋適用上更是難免要發生分歧。為此,需要借助民法解釋學,根據利害當事人的利益狀況進行分析,以便在多種可能的解釋方案中摸索出較優的方案。(3)私權自治為民法之基本精神。無權處分他人之物,只要經權利人追認或事后能夠取得處分權,買賣合同之效力不僅不受處分權之影響,而且不受買賣合同當事人是否具有主觀惡意之影響。也就是說,在訂立合同之際,即使賣方為非法占有和惡意處分,而買方對此完全明知,甚至雙方有惡意串通之合意,只要權利人事后追認或出賣人事后能夠取得處分權,均不影響買賣合同之效力。(4)法律體系內部的協調一致對正確適用法律、保證法律價值目標的實現至關重要。無處分權的人出賣他人之物,買賣合同效力的確定應與物權立法的精神保持一致。對于善意買受人和真正權利人的利益沖突,既然立法者已經在物權法領域將保護的天平傾斜于善意的買方,確認物權取得的合法性,那么這種立法意圖同樣也應當一貫地貫徹到債權法領域,確認其買賣合同的有效性。否則無法保持立法意圖的延續性和一貫性。如果立法者在物權立法中,側重于保護善意的買受人,而在債權立法中卻側重于保護真正的權利人,這勢必使法律的保護重心動搖不定,造成法律適用上的困難,使善意買受人的利益因債權法律關系模糊不清而無法得到徹底的保護。基于此,筆者認為,對于無處分他人之物的買賣合同,其效力認定不能一律采取反對解釋的方法,應當在區分買受人是否善意的基礎上區別對待,采用反對解釋和體系解釋兩種方法。對于善意買受人,考慮物權法和合同法整個法律體系的協調,應堅持體系解釋,無論權利人是否追認或出賣人事后能否取得處分權,其買賣合同均應按有效處理。而對于惡意買受人,應堅持反對解釋,除非權利人追認或出賣人事后取得處分權,買賣合同一律無效。關鍵詞:無權處分買賣合同善意惡意一、問題之提出根據買賣合同,賣方應負交付買賣標的物并移轉其所有權之義務,因此原則上賣方應當對標的物享有所有權或有處分權。然而當賣方以他人之物為買賣之標的,其本身并無處分權,該買賣合同及物權變動之效力如何認定,對于解決買賣合同當事人及標的物所有權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影響甚巨。對于該問題如何解決,實務界和理論界均有爭議。尤其饒有趣味的是,該爭議之解決因為是否采用物權行為無因性理論而有不同的思考方法和理論解說,因此出賣他人之物與無權處分行為便自然成為爭論的敏感區域。《德國民法典》第185條規定:“(1)非權利人對標的物所為的處分,經權利人事先允許者,也為有效。(2)前項處分如經權利人事后追認,或因處分人取得標的物時,或權利人成為處分人的繼承人而對其遺產負無限責任時,為有效。”我國臺灣民法第118條規定:“(1)無權利人就權利標的物所為之處分,經有權利人之承認始生效力。(2)無權利人就權利標的物為處分后,取得其權利者,其處分自始有效。”因為德國和我國臺灣民法采物權行為無因性理論,有處分行為(物權契約、物權行為)與負擔行為(債權契約、債權行為)之區分,且負擔行為之效力不受處分行為之影響,因此學術界認為此處的無效是指處分行為無效,而負擔行為(買賣合同)則自始有效。(對于臺灣“最高法院”將第118條的“處分”理解為買賣合同而認定買賣合同效力待定,倍受學術界之檢討和批評。見王澤鑒:《出賣他人之物與無權處分》、《再論“出賣他人之物與無權處分”》、《三論“出賣他人之物與無權處分”》,載《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第4、5卷,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值得注意的是,我國立法同樣有關于無權處分制度之規定,我國《合同法》第51條規定:“無處分權的人處分他人財產,經權利人追認或者無處分權的人訂立合同后取得處分權的,該合同有效”。中國大陸因不采物權行為無因性理論,不承認物權行為之存在,更無處分行為(物權契約、物權行為)與負擔行為(債權契約、債權行為)之區分,因此學理上認為,無處分權人處分他人之物,權利人不追認并且處分人事后也未取得處分權的,應作反對解釋,認定買賣合同無效。此處的無效,不是處分行為無效,而是無權處分的買賣合同無效,不能作買賣合同有效而處分行為無效之解釋。(見梁慧星:《如何理解〈合同法〉第51條〉》,載梁慧星主編:《民商法論叢》第15卷,2000年版,第221頁)由此可見,對于無權處分行為的效力問題,學術界的分歧非常明顯。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注銷公司的委托書的有效期多久
2020-12-05訴訟離婚中偷拍偷錄的證據有效嗎
2021-03-19集體企業改制后對職工如何安置
2020-12-08強制傳喚是否折抵行政拘留
2020-11-19訂婚后退婚,錢還能要回來嗎
2021-01-28什么叫男女平等?
2021-03-03工傷申請財產保全有必要嗎
2021-02-25怎樣做好訴訟前的準備
2020-12-25買房購房合同霸王條款有哪些情況可以維權
2020-11-20哪類集資房能夠轉讓
2021-02-25要辭職了領導不讓走怎么辦
2021-01-18董事監事是否屬于勞動關系
2021-02-23部門取消可否成為企業單方調崗的合法理由
2020-12-09人身保險合同中保險受益權的喪失的幾種情況
2021-01-09談用仲裁方式解決保險合同糾紛
2020-11-28對方全責異地保險理賠需要哪些資料
2021-01-16旅行社對被撞傷游客當否負連帶責任
2020-12-04定值保險還是超額保險
2021-01-02對方逃逸醫藥費對方保險公司給嗎
2021-01-02車禍保險賠付多少錢
2020-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