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職補償金年限計算
1、依據《勞動合同法》第三十八條的規定,勞動者提出解除勞動合同,用人單位必須按照勞動合同法第十六條第四十七條的規定,支付每工作一年一個月工資的經濟補償金;
2、超過一個月不滿一年沒簽合同的,除經濟補償金外,用人單位應從第二個月起支付雙倍工資(最多11個月)
3、經濟補償金=補償時間×你離職前的12個月的平均工資(平均工資的算法:是當月所有的應發工資數,就是扣個人保險及公積金以前的那個數)。
4、用人單位提出提前解除勞動合同的,需要依據《勞動合同法》第四十七條的規定支付經濟補償。
注意:
經濟補償金計算中,勞動者月工資高于用人單位所在直轄市、設區的市級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區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三倍的,向其支付經濟補償的標準按職工月平均工資三倍的數額支付,向其支付經濟補償的年限最高不超過十二年。
所稱月工資是指勞動者在勞動合同解除或者終止前十二個月的平均工資。
根據:《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個人與用人單位解除勞動關系取得的一次性補償收入征免個人所得稅問題的通知》(財稅[2001]157號)文件規定,個人因與用人單位解除勞動關系而取得的一次性補償收入(包括用人單位發放的經濟補償金、生活補助費和其他補助費用),其收入在當地上年職工平均工資3倍數額以內的部分,免征個人所得稅;超過的部分按照《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個人因解除勞動合同取得經濟補償金征收個人所得稅問題的通知》(國稅發[1999]178號)的有關法規,計算征收個人所得稅。
而依據《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個人因解除勞動合同取得經濟補償金征收個人所得稅問題的通知》(國稅發[1999]178)文件第二條規定,考慮個人取得的一次性經濟補償收入數額較大,而且被解聘的人員可能在一段時間內沒有固定收入,因此,對于個人取得的一次性經濟補償收入,可視為一次取得數月的工資、薪金收入,允許在一定期限內進行平均。具體平均辦法為:以個人取得的一次性經濟補償收入,除以個人在本企業的工作年限數,以其商數作為個人的月工資、薪金收入,按照稅法法規計算繳納個人所得稅。個人在本企業的工作年限數按實際工作年限數計算,超過12年的按12計算。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掃碼APP下載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行政訴訟參加人法律是如何規定的
2021-01-24青島天價櫻桃構成消費欺詐嗎
2020-11-08企業要進行新三板掛牌需要滿足哪些條件
2021-01-04管理系統軟件知識產權如何界定
2021-01-22版權費用糾紛是怎樣的
2020-11-10如何尋求知識產權的司法救濟
2021-02-28破產和解的積極意義有哪些
2020-12-05已婚名下無房無車怎么強制執行
2021-01-17民法總則中有關民事活動的基本原則有哪幾種
2020-11-23合同關系可否以侵權責任訴訟
2021-02-21退役軍人的傷殘撫恤金可以代領嗎
2021-03-15擔保提存的給付條件
2021-02-02主合同與擔保合同之間的效力是什么關系
2021-01-14未成年打賞主播可以報警嗎
2021-01-14房產贈與部分轉賣需要交哪些稅費
2020-12-21實習協議在法律上是什么性質
2020-12-30理財保險的三大誤區如何避免
2021-03-01單位不辦保險,員工辭職遭索培訓費
2021-01-21保險公司是否應被追加為被告
2021-02-25車禍賠償后訴保險公司要求理賠嗎
2021-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