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標題,學習法律的朋友可能馬上就想到這兩個詞的共同點——表示具有強制性的含義,基本就可以劃等號啦!因此,法律人士起草合同時一般習慣性地將其混用,或依法條習慣用“應當”代替“必須”。
從本人的實踐經驗來看,使用這兩個詞的實際效果是不一樣的。
一、這兩個詞在日常生活中的含義是有較大區別的,而大多數使用合同的人不是法律專業人士。口語中“應當“代表了應然狀態,愿望的意思,同時允許特殊情況的出現。”應該的事情多了!“常常成為推托責任的借口。沒辦法,這是我們思維水平和道德水平的現狀。
二、專業習慣容易導致誤解。從事建筑、房地產行業的人,大部分是建筑相關專業出身的,其中多老總級的人人物就是直接干建筑施工起家的。實際負責執行合同的大部分是項目經理、專業工程師、采購員、預算員等,這些人的共同點是具有很強的專業性,對建筑施工知識掌握的很多、很精,但對法律知識掌握較少。這決定了他們對“規則”的理解更多源于對“施工規范”、“國家標準”的認識。而這類規范、標準中絕大多數都有這樣一段話:
本規范用詞說明
1.為便于在執行本規范條文時區別對待,對要求嚴格程度不同的用詞,說明如下:
(1)表示很嚴格,非這樣做不可的用詞:
正面詞采用“必須”;反面詞采用“嚴禁”。
(2)表示嚴格,在正常情況下均應這樣做的用詞:
正面詞采用“應”反面詞采用“不應”或“不得”。
(3)表示允許稍有選擇,在條件許可時,首先應這樣作的用詞:
正面詞采用“宜”;反面詞采用“不宜”;
表示有選擇,在一定條件下可以這樣做的,采用“可”。
2.條文中指定按其他有關標準、規范執行時,寫法為:“應符合……的規定”或“應按……執行”。
看了這段話話,想必您能夠理解“應當”與“必須”的使用效果會有區別了吧?
法律專業的朋友可能會說,“這個不影響我在合同中使用‘應當’一詞的效力呀”?誠然,但如果雙方因為這個詞到底是指“必須做”還是“可以不做”而發生爭議甚至對簿公堂,那絕對不是合同起草者想看到的結果吧!畢竟解決爭議的代價是相當沉重的。
與此類似的,還有很多事情是法條已有明確規定的內容,但是還要在合同條款中進行闡述,也是為了達到“雙方都談妥了、簽字畫押了、必須照辦”的效果,不給對方耍賴的口實,避免發生爭議。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掃碼APP下載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有期徒刑緩刑算不算有期徒刑
2020-12-27實用新型專利有效期
2021-02-15車禍有人受傷警察會立案嗎
2021-02-15中止探望權如何行使
2020-12-06兒媳女婿有贍養義務嗎
2020-12-11擔保合同無效有幾種情況
2020-12-10合同中知識產權免責怎么約定
2020-12-08勞動合同變更的條件,變更勞動合同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2021-03-04【法律常識】擔任勞動爭議調解員的條件
2021-03-11保險合同的射幸性特征指的是什么
2021-03-01打瞌睡保險公司賠償嗎
2021-03-19超載運輸發生事故保險公司可否增加10%的免賠率
2021-03-15保險公司提出開業申請需要提交哪些材料
2021-01-29一個自然人也可設保險代理公司保險公估
2021-03-25荒山承包協議怎么寫
2020-12-26土地出讓需繳納稅費嗎
2021-01-28小產權房拆遷補償應當歸誰
2020-11-24因商業原因要用我家的地,我能拒絕嗎
2020-12-21租房遇拆遷如何安置
2020-11-11已簽字的房屋拆遷補償不合理怎么辦
2021-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