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釋明保全制度,強化權利保障。
在受理案件前和立案階段,法院應主動向當事人釋明保全制度的法律規定及必要性,引導當事人積極查找義務人的財產或者提供行為保全的線索并申請法院進行保全,降低屆時履行不能的風險。對于符合法定條件的申請,法院也及時采取保全措施,打消義務人逃避履行的僥幸心理,為生效裁判文書能夠自動履行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是推行全程調解工作方法,強化矛盾化解。
即在開庭前、庭審過程中、庭審后、裁判文書送達、執行程序中對于有調解可能的案件決不放棄或停止調解工作,絕不草草結案了事。有的案件在審理過程中當事人無法達成調解意見,但判決后迫于壓力又希望法庭主持調解,對于這些案件,辦案法官要耐心地做各方當事人的工作,力爭做到案結事了。對于涉案金額較小的糾紛,盡可能說服或督促當事人當庭履約,或者在調解意見達成后短時間履約。對于沒有當庭履約的當事人,辦案人員應主動聯系溝通,或施加壓力督促其按時履約。對定期或分期履行的案件,引導當事人達成增加違約經濟成本的懲罰性條款,或者責令義務人提供履約擔保,促使義務人積極履行義務。判決送達后及時溝通當事人,及時了解其思想動態,確保當事人履約。有的當事人礙于面子,不肯直接向對方支付現金的,法院則承擔支付中介的義務,轉交涉案物品或現金。這樣一來減少了當事人以同意調解作為“緩兵之計”的現象,保證前期調解工作成果。
三是宣傳法律后果,強化風險提示。
在案件審理完畢后,審判人員要進行釋明工作,告知義務人履行期限的截止日、具體的履行內容,重點強調拒不履行的法律后果以及案件進入執行程序所面臨的問題,形成威懾力,讓義務人知曉風險并且積極自動履行。
在司法工作、普法宣傳活動中,每名干警要以實際行動突出對公正司法、法律權威的宣傳引導,讓更多的人民群眾了解并接受法律思維框架,以更信任、更崇尚的態度對待法律,增強其自動履行的心理導向。
四是進行履行提示,強化督促機制。
在案件審理完畢后,履行期限屆滿前,承辦法官要對案件履行情況及時進行追蹤,在履行期限屆滿前主動通過電話溝通、上門回訪等方式,對未履行義務人予以提醒,督促其及時履行,并提示其不履行生效裁判的法律后果和法律風險,形成督促其自動履行的“定時器”。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財務保密協議范本
2021-02-02權利質押及其規定
2020-12-16因疫情停薪合理嗎
2021-01-02工傷意外身亡賠多少錢
2021-02-11沒領結婚證彩禮可以返還嗎
2021-03-04指定管轄的取證困難
2020-11-12如何理解人民調解的尊重當事人權利原則是什么
2021-01-24強制執行時效是兩年嗎
2021-02-03老人在商場摔傷責任該由誰來承擔
2020-11-22耕地是否可以簽訂租賃合同
2020-12-22房產典當
2021-03-14什么叫勞務用工合同
2021-01-28將純勞務分包給自然人是否合法
2020-12-29國外項目拖欠農民工工資怎么辦
2021-02-05車禍受傷的雙份賠償是怎樣的
2021-02-22意外險車禍賠付多少錢
2020-11-15辦理人壽保險有哪些流程是什么,在哪些情形下壽險公司會拒賠
2020-11-12精神病人縱火保險公司需要賠付嗎
2021-03-04人身保險傷殘評定的內容有哪些
2020-11-30訂立保險合同主體的要求
2021-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