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訴訟調解書不執行的法律后果
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或調解書,具有法律強制力和約束力,當事人必須履行。一方拒絕履行的,對方當事人可向人民法院申請執行。人民法院通知其履行后仍不履行的,人民法院可采取強制的執行措施。在強制執行中,如果被執行人拒不執行,甚至以暴力、威脅方法予以阻礙,人民法院可根據民事訴訟法、刑法規定,可對其罰款、拘留直至判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罰金或者剝奪政治權利。
民事訴訟法常識:民事調解書的效力
《若干規定》出臺后,理論界和實務界均有人提出,《若干規定》關于調解協議效力的規定與我國《民事訴訟法》相抵觸,其內容突破了《民事訴訟法》的規定。按照《立法法》的規定,司法解釋不能超越基本法,最高人民法院無權作出與《民事訴訟法》內容相違背的司法解釋。筆者認為,《若干規定》關于調解協議的效力與《民事訴訟法》的規定并不相悖。有人之所以提出《若干規定》與《民事訴訟法》相抵觸的觀點,主要是混淆了調解協議與調解書、一般規定與特別規定之間的關系。
一、調解協議與調解書之間的關系
調解協議是雙方當事人自愿處分其實體權利和訴訟權利的一種文書形式,是當事人之間的法律文書,是調解書的基礎。它本身無法律效力,一方或雙方反悔,人民法院無從約束。調解書是指人民法院制作的,記載當事人之間調解協議內容的法律文書。它既是當事人平等協商結果的記錄,又是人民法院對當事人的協議予以確認后,依法賦予強制執行力的法律文書。《民事訴訟法》的適用范圍是受理平等主體之間因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提起的民事訴訟。作為程序法,其目的在于保障民事實體法的實現。民事實體法規定的民事主體的財產權和人身權屬于私權,當事人對私權的處分,國家不應有過多的限制。依私權自治理論,當事人在法院主持調解下所達成的協議,應等同于當事人解決爭議的一種“契約”,若無特別約定或規定,“契約”從成立時生效。以生效調解協議為基礎的調解書在送達時,當事人不應有反悔之權。人民法院的民事調解書只是對當事人合意形成的“契約”的一種確認,用固定形式的法律文書確定下來,便于當事人履行和法院的強制執行。
《民事訴訟法》97條規定:“調解達成協議,人民法院應當制作成調解書。……調解書經雙方當事人簽收后,即具有法律效力。”第99條規定:“調解未達成協議或者調解書送達前一方反悔的,人民法院應當及時判決。”該法第98條同時還規定“下列案件調解達成協議,人民法院可以不制作調解書:……;(四)其他不需要制作調解書的案件。對不需要制作調解書的協議,應當記入筆錄,由雙方當事人、審判人員、書記員簽名或蓋章后,即具有法律效力。”從《民事訴訟法》第98條規定中可看出,立法者并未一概否定調解協議的效力,其第4項“其他不需要制作調解書的案件”的規定,為《若干規定》留下了適用的余地。有人認為,《民事訴訟法》第98條只規定了不需要制作調解書的部分案件,調解協議才具有法律效力,并沒有規定制作調解書的案件,調解協議具有法律效力。筆者認為,該條第1款“下列案件調解達成協議,人民法院可以不制作調解書”的規定,并不排斥人民法院可以制作調解書。對該條的理解不能作反面解釋,應理解為“下列案件調解達成協議,人民法院也可以制作調解書”。若當事人或人民法院認為確有必要對調解協議制作調解書進行確認,應不影響調解協議的效力。因為該條的立法目的是減少訴訟環節,節約訴訟成本,提高訴訟效率。當事人之間的爭議經調解達成協議,可約定調解協議具有法律效力,而無需人民法院制作調解書進行確認,以充分尊重當事人的意思自治。依“舉輕以明重”之民法解釋方法,當事人之間的調解協議具有法律效力,以當事人調解協議為基礎,人民法院按法定程序制作的調解書,當然具有法律效力。
二、一般規定與特別規定之間的關系
《民事訴訟法》規定了當事人達成調解協議后,可制作調解書和不制作調解書兩種情形。制作調解書屬民事訴訟調解的一般規定,不制作調解書則屬民事訴訟調解的特別規定。此特別規定又分為兩種類型:一是用列舉的方式規定了三種可以不制作調解書的情形;二是用概括的方式規定可以不制作調解書的情形。《民事訴訟法》之所以規定當事人達成調解協議后,尚需人民法院制作調解書對當事人的調解協議進行確認。一是強調人民法院審判活動的嚴肅性,顯示人民法院在民事訴訟中的主導地位;二是充分尊重當事人的權利,讓其對自己的處分行為有足夠的考慮時間和余地。從而使當事人的調解協議成為效力待定的“契約”。筆者認為,這樣規定既不能顯示人民法院審判活動的嚴肅性,也未能充分尊重當事人的權利,而是損害了人民法院審判活動的嚴肅性和剝奪了當事人的權利。人民法院根據當事人自愿的原則,在事實清楚、分清是非的基礎上,依照法定程序調解達成的協議,當事人均已簽字確認,說明當事人對自己的實體權利和訴訟權利都進行了處分,法律若不賦予其效力,還談什么尊重當事人的權利。人民法院根據調解協議制作的調解書,在送達給當事人之前,當事人可任意反悔,調解書便成為一張廢紙,人民法院的審判活動還有何嚴肅性可言。
調解制度中的法律原則沖突
1、調解原則的適用沖突。
民訴法第93條“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根據當事人自愿的原則,在事實清楚的基礎上,分清是非,進行調解。”第96條“調解達成協議,必須雙方自愿,不得強迫。調解協議的內容不得違反法律規定。”理論上將其原則歸結為:自愿原則;查清事實、分清是非原則;合法原則。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民事調解工作若干問題的規定》(以下簡稱《規定》)“遵從了調解自愿、調解合法、調解保密和靈活性四大原則。”
通過對比,《規定》新增了調解保密和靈活性原則,并未遵從查清事實、分清是非原則,這意味著舍棄了該原則。此次民訴法修改對此沒有作立法上的認可,那么,調解原則究竟是遵從法律規定的三原則,還是司法解釋規定的四原則,或是這五原則都遵從,法律與司法解釋規定的沖突,造成了實踐中調解原則適用上的沖突。
2、反悔制度的法理沖突
調解過程中的反悔制度依然存在,簽訂調解協議并不等于由此制作的民事調解書已發生法律效力。民訴法第97條第三款“調解書經雙方當事人簽收后,即具有法律效力。”第99條“調解未達成協議或者調解書送達前一方反悔的,人民法院應當及時判決。”然而,《規定》舍棄了反悔制度,與民訴法規定存在沖突。“實踐中存在當事人一方在簽收調解書之前無故反悔,有意拖延訴訟的情況,嚴重影響了調解效率,浪費了審判資源,增加了當事人訴訟成本,違背了訴訟誠信原則。為此,《規定》中規定了調解達成協議并經審判人員審核后,雙方當事人同意該調解協議經雙方簽名或者蓋章生效的,該調解協議自雙方簽名或者蓋章時起生效,與簽收調解書具有相同的法律效力。”筆者對這一觀點提出疑異。
筆者認為,《規定》并未對不簽收調解書的反悔制度作出規定,是對民訴法反悔制度的否定,還是漏洞?如果說是對反悔制度的否定,那么,司法解釋能否與法律沖突?其結果顯然是不能的;如果是漏洞,那么前述觀點是對《規定》的一種誤解,是一種擴大化的解釋。“調解達成協議,人民法院應當制作調解書。當事人的調解協議是人民法院制作調解書的前提和基礎。人民法院的調解書,是調解協議產生法律上拘束力的法定條件。”一旦反悔,該調解書便沒有法律效力。
《規定》“根據民事訴訟法規定,當事人各方同意在調解協議上簽名或者蓋章后生效,經人民法院審查確認后,應當記入筆錄或者將協議附卷,并由當事人、審判人員、書記員簽名或者蓋章后即具有法律效力。當事人請求制作調解書的,人民法院應當制作調解書送交當事人。當事人拒收調解書的,不影響調解協議的效力。一方不履行調解協議的,另一方可以持調解書向人民法院申請執行。”不難理解,前述中對反悔制度否定的觀點,就是基于這一規定。事實上,這一規定只是對民訴法第九十條中已有的、可不制作調解書制度的一種完善,并非新規定,更不是對反悔制度予以否定的規定。
“若有履行義務的當事人拒不履行,另一方當事人有權依據調解書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如果當事人拒絕簽收調解書,表明不愿意接受調解,因此,調解書不能強行送達,不適用留置送達和公告送達的方式,一般也不適用郵寄送達和有關單位轉交,而是要當事人簽收。在當事人簽收之前,有權就調解達成的協議反悔,如果當事人在簽收調解書之前反悔,法院應當及時判決。”
民事訴訟的判決調解書,是法院對民事糾紛所做出的合理的判決,這樣我們就能知道民事糾紛怎么處理,但是對于調解書我們必須嚴格執行。了解更多的法律知識請上律霸網進行專業的咨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公司墊付醫藥費的是否需要償還
2021-03-19股權質押可以同時質押嗎
2021-03-23新三板定增,律師能做什么
2021-01-10交通事故傷殘鑒定標準
2020-11-10人身損害賠償范圍
2021-02-04效力待定合同是否履行
2020-12-21客戶不按照合同履行條款怎么辦
2020-11-30非法侵入住宅罪立案標準是什么
2020-12-23一房多租詐騙15萬,一房多租構成犯罪嗎
2021-01-16單位給員工調崗應該怎么做
2021-01-23飛機托運行李丟失如何賠償
2021-03-25可以構成保險人解除保險合同的條件是什么
2021-01-18人身保險的保險費是怎么支付的
2021-01-24保險合同是怎樣解除的
2020-11-25保險合同變更的效力是怎么樣的
2020-12-19保險合同內容有哪些方面的變更
2021-02-24保險合同成立兩年后能否以未如實告知拒賠
2021-03-08放火燒車保險賠嗎
2020-12-20保險代理合同書
2020-12-04保險理賠需要出示哪些材料
2021-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