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民事訴訟法》規定:開庭審理時,由審判長詢問當事人是否提出回避申請。該規定表明,法律規定的申請回避權必須等到開庭審理時才由審判長當庭告知,并當場詢問當事人。
我們在調研中發現,采取這種方式告知當事人依法享有申請審判法官回避的權利存在諸多弊端,不利于當事人充分行使申請回避的權利。一是法律規定當事人申請回避的人員包括審判員、書記員、翻譯人員、鑒定人員、勘驗人員。事實上,這些人員在開庭前就已開始履行各自的職能,并直接影響著案件的實體處理結果。等到開庭時才告知當事人可以申請回避,而這些人員在開庭之前履行的職能依然有效,這顯然違反了申請回避權的立法本意。二是案件當事人在開庭審理前也會因不知道自己享有的這一合法權益而未提出,實際上并未享有法律賦予的這一權利。三是大多數二審案件都采用書面審理的方式,進而作出裁判,當事人連法官都未見到,申請回避權又從何而談?四是當事人對審判法官的個人信息并不知情,即使存在回避情形,也會因不知情和時間緊等原因而無法充分行使回避權。
為此建議:一是受理時告知。即法院一旦受理案件,應以適當的方式告知案件當事人其享有的申請回避的權利。二是案件承辦人確定后告知。在案件的承辦人員確定好之后,應以書面形式告知當事人案件具體承辦法官、書記員、其他人員的姓名和個人情況,對有些重大、疑難情況可能提交審判委員會討論的案件,還應告知院長、審判委員會成員的姓名和個人情況。三是詢問程序必不可少。審判法官在正式開始審理之前,應當詢問當事人是否申請回避。這一詢問程序是對當事人申請回避權的最后提示,所以無論在一審、二審或是再審程序中都必不可少。
總之,為保障民事訴訟當事人充分行使申請回避權,法律應對申請回避權的告知程序作出明確規定,我們司法機關也應當嚴格履行告知義務,同時也要為當事人依法行使申請回避權創造必要的條件。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掃碼APP下載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行政復議沒成功怎么辦
2020-11-18涉外撫養權糾紛
2021-02-04公司增資公司注冊資金的流程是怎樣的
2020-12-27司機在執行職務過程中發生交通事故致人損害,應如何確定案件的被告?
2021-03-02交通事故起訴時有哪些賠償項目
2021-01-19支票日期填寫規定
2021-01-19法院辦取保開庭怎么判
2021-03-12公司股份制改制相關問題的討論
2021-01-13勞動案標的小是一審是終審嗎
2021-02-10分家產時不動產繼承要先確權嗎
2020-12-26政府回購房贈與他人需要哪些材料
2021-01-14中介買賣房屋風險怎么防范
2021-02-15保險公司中罰則情況有哪些
2021-02-20自殺案首判中會出現什么問題
2021-03-15人身保險公司有什么權利嗎
2021-03-17保險與法:車輛定損誰說了算
2020-11-172020年保險公司訴訟費賠償費
2021-01-29預定死亡率 Expected mortality
2021-01-04買了保險之后可以退保嗎
2021-03-05雙親死亡土地承包經營權歸誰
20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