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中的處分行為是什么意思
處分行為
處分行為是直接使某種權利發生、變更或消滅的法律行為,其處分的客體是權利。處分行為包括物權行為及準物權行為,包括契約(如所有權的移轉、抵押權的設定)及單獨行為(如所有權的拋棄)。
概念
處分行為是直接使某種權利發生、變更或消滅的法律行為,其處分的客體是權利。處分行為包括物權行為及準物權行為,包括契約(如所有權的移轉、抵押權的設定)及單獨行為(如所有權的拋棄)。臺灣民法典第758條規定:“不動產物權,依法律行為而取得、設立、喪失及變更者,非經登記,不生效力。”其所稱法律行為,系指物權行為而言。又第761條規定:“動產物權之讓與,非將動產交付,不生效力。但受讓人已占有動產者,于讓與合意時,即生效力。”其所稱讓與合意,系物權讓與合意(物權契約)而言。
與負擔行為的區分
負擔行為與處分行為,乃民法上最重要的二類法律行為。這二個法律行為系由法學家所創設,具高度技術性,因其貫穿整個民法,可以說是民法上的任督二脈,必須徹底了解,始能對現行民法作正確的的解釋適用。
區別兩者的意義臺灣王澤鑒先生觀點
區別負擔行為與處分行為,在法律上的實益有二:
(1)關于處分行為,應適用所謂標的物特定原則,即物權行為或準物權行為至遲于其生效時,其標的物須屬特定,并須就一個標的物作成一個物權行為或一個準物權行為(即一物一權原則)。反之,負擔行為則不受此限制。
(2)有效的處分行為,以處分人有處分權為要件。原則上凡財產權人,就其權利標的物皆有處分權,具有處分標的物的權能(處分能力)。無處分權而處分標的物者,為無權處分,效力未定(參閱臺灣民法第118條、中國合同法52條或“無權處分”詞條)。反之,于負擔行為,則不以處分人有處分權為必要。
兩者的分離
負擔行為與處分行為各自分離,故應就各該行為本身判斷其是否成立或有效。例如,甲出賣乙之A、B二書于丙,并將該二書交付于丙。此時,其買賣契約有效,因買賣契約系負擔行為,不以出賣人為所有人或有處分權為必要,出售他人之物的買賣契約仍屬有效。就物權行為言,因直接涉及所有權的變動,須以處分人有處分權為“生效要件”,就AB二書言,甲均屬無權處分。根據最新的司法解釋,因無權處分訂立的合同,若無其他效力瑕疵,合同自始至終有效。
以上內容就是相關的回答,根據國家的規定,處分行為是直接使某種權利發生、變更或消滅的法律行為,其處分的客體是權利。處分行為包括物權行為及準物權行為,包括契約。如果您還有其他法律問題的可以咨詢律霸網相關律師。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掃碼APP下載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被告不到庭是否影響庭審
2021-02-19表見代理的法律規定主要有什么
2021-02-01競業限制對配偶有限制嗎
2021-02-21勞務合同安全免責是否有效
2020-12-22司法凍結公司賬戶流程是怎樣的
2021-03-13集體合同的訂立主體是公司嗎
2021-02-03工傷事故調解與實際不符的還能起訴嗎
2020-12-10單獨的航班意外險不包括航班延誤責任
2020-11-21被保險人家屬在不在保險所指“第三者”范疇內呢
2020-11-20保險實務中的保險人說明義務是什么
2021-01-09自家車輛相碰三責險不賠償——三責險賠付范圍分析
2020-12-04教練車出事的保險公司會賠嗎
2020-11-11保險法修訂免責條款的方法有哪些
2021-03-10法律對交強險是如何規定的
2021-01-16買保險真的是"越多越好"嗎
2020-12-05怎樣辦理投保手續
2021-01-19穩定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
2021-02-26公房交了土地出讓金還是公房嗎
2020-12-04剛買的二手房要拆遷怎么辦理
2021-01-20宅基地拆遷補償款如何計算
2021-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