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扶老人防訛詐
1.老人跌倒不急于扶起,有條件時先電話咨詢急救醫生,再進行早期處置,避免二次損害
看到老人跌倒,一定要救。而是認真觀察老人的情況,有條件時先電話咨詢急救醫生,然后再進行早期處置。根據衛生部公布《老年人跌倒干預技術指南》提出:不要急于扶起,要分情況進行處理,如老人意識清楚,救助者應詢問老年人跌倒情況及對跌倒過程是否有記憶;如不能記起,可能為暈厥或腦血管意外,應立即護送老人到醫院或打急救電話。并嘗試呼救看看附近有沒有醫療專業人士。
2.在救助前做好取證,尋求第三者的幫忙共同施救,或第三者的相關信息,留作證人
結合社會現實,在救助摔倒老人之前,可參考醫護人員不得不面對的“舉證倒置”制度,在救治前要做好取證。在幫扶跌倒老人時,可以尋求第三者的幫忙,共同施救,或者是尋求第三者的相關信息,留作證人。只有在完全信息,事件的真相就可以完全還原,救助者才能擺脫遭遇被誣告的可能。
2013年11月,四川達州“三小孩扶起摔倒老太婆,反被誣陷索賠”,事后警方稱,有3名目擊證人證實,受傷老太蔣某某系自己摔倒,并非由三個小孩推倒。其行為屬于敲詐勒索,決定對其給予行政拘留7日的處罰(因其已滿70周歲,依法決定不予執行)。
3.除人證外,還應拍攝記錄施救過程,可以作為日后維護權益的證據
除了尋求人證外,還要盡可能保留物證,利用手機、數碼相機等攝影器材,可以拍攝照片,留下現場原狀,或者是拍攝視頻、錄音等留下施救的過程,并記錄證人聯系方式。或者可以留意事件發生的現場,周圍有無攝像頭等監控設施,也可以當做日后維護權益的證據。只有這樣,救助者在除了自己舉手之勞之外不會有更大的風險。由于信息對稱,被救助者也無法將責任轉嫁給救助者。
2011年8月26日,江蘇南通的長途車司機殷*彬、乘務員郁*貞在路上扶起了一位被撞傷的老太太,事后,司機被指認為“肇事者”。所幸殷*彬、郁*貞所開的車輛裝了監控探頭,將整個救人過程記錄了下來,才還了自己清白。
4.堅持“誰主張誰舉證”的訴訟原則,只有證明救助者確有侵害行為,才能擔責
現行法律證據規則規定的“誰主張,誰舉證”的舉證負擔原則。因此,一旦救助者被誣告,首先應堅持“誰主張誰舉證”的訴訟原則,要訛詐好人的人自己拿出證據來。在無法查明事實真相,雙方當事人也無法證明自己的證據有更強的證明力的案件中,直接推定救助者不是肇事者,要證明救助者就是肇事者的證明責任由受救助者承擔。在無法證明的情況下,不能適用公平責任,而應當認定救助者無責任。
雖然《民法通則》第132條規定,“當事人對造成損害都沒有過錯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由當事人分擔民事責任。”但將該條適用于一般侵權行為的結果,導致施救人沒有過錯、或被救人不能證明施救人有過錯時,可以通過證明自己沒有過錯來求得部分賠償,這顯然是不合理的。因此,在原告無法證明被告(施救人)實施了侵害行為的情況下,法院不能援引民法通則第132條作出由被告承擔部分或者全部賠償責任的判決,也不得強迫被告接受調解。
5.拒絕承擔自證清白的責任,讓被救者承擔舉證不明導致的敗訴后果
救助者不承擔自證清白的責任,而是由“被救者”承擔舉證責任。而且從司法程序上看,雙方就爭議事實皆不能證明而導致“事實不清”的,摔倒者應承擔對其不利的法律責任。侵權法專家、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張*寶認為,接受救援者狀告施救人侵權,應當依據民法通則第106條第2款的規定,具備以下四個方面的要件:(1)被告(施救人)有過失;(2)自己有損失;(3)被告實施了侵害行為;(4)侵害行為與其損失之間存在因果關系,方能贏得訴訟獲得賠償。如果接受救援者(原告)在上述四個方面的要件中有一個不能舉證證明,將承擔敗訴的后果。
6.拒絕法院以“常理”作出的不嚴謹推定,不能以和解來息事寧人,應堅決上訴
以河南鄭州李*強案為例,2008年8月21日,鄭州二七區人民法院下達“無法查證事故是由李*強還是老太太的過錯造成”的判決,根據公平原則,李*強應承擔共計7.9萬余元的賠償金。事實上,一審判決在沒有確認李*強有過錯,沒有確認李*強實施了侵害他人合法權益的行為,沒有確認宋某的人身傷害損失與李*強之間存在因果關系的情況下,判決李*強對宋某的人身傷害承擔侵權賠償責任,違背了民法通則規定的“公平”原則。李*強應該堅決上訴,請求撤銷一審法院的判決書,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
準確地講,在一審中法官會在并沒有直接證據認定被告的侵權事實,而是以部分已知事實為前,以“常理”作為推定侵權事實是否存在的中介,從而推論出侵權事實的存在,但這些推理并不具有還原真相的能力。在證據不確鑿的情況下,不能輕易給救助者定責,更不能用“救助者支付部分醫療費”的方案來息事寧人。
7.拒絕寬容與諒解,讓誣告者必須受到相應的處罰和譴責
“扶老人被訛詐”等不斷被大規模的報道后,也會形成對惡意碰瓷的客觀鼓勵。某些人預期自己只要提出賠償請求,法院在救助者沒法證明自己不是肇事者的情形下,極有可能讓救助者承擔一定的賠償責任。誣告之所以時常發生,是因為獲得賠償的幾率很高,而承擔的責任與道德成本卻很低。法院處理的結果常常是以“莫須有”的姿態,勒令救助人賠付部分甚至全部醫療費用。而對于白發蒼蒼的老人們犯下的錯誤,人們更傾向于寬容、諒解。雖然做出誣告,但并沒有受到相應的處罰和譴責。
對于反復發生的“救人反被人誣告”的不良社會現象,著名節目主持人孟-非曾在其博客上寫道:“寬容未必結出善良之花”。對于“救人反被人誣告”,雖然不能因為有被誣告的風險我們就不再幫助他人,但誣告者必須受到相應的處罰和譴責。《深圳經濟特區救助人權益保護規定》就明確指出“被救助人捏造事實,誣告陷害救助人,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規定行為的,依法予以行政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員工未提前一個月通知辭職如何處罰
2021-01-16十級傷殘等級評定標準和賠償標準是怎樣的
2021-02-04治安處罰過的算累犯嗎
2021-02-06擔保合同需要債務人知道嗎
2021-03-04繼承人滿足何種條件才能參與繼承
2021-01-13證明房款是誰付的,房子就是誰的嗎
2021-02-09員工調崗后主動辭職有沒有經濟補償金
2020-12-30貨物運輸保險合同的目的
2021-02-09海上運輸保險的承保范圍
2020-11-16一般附加險有哪些險別
2021-03-05個人出境旅游保險怎么買
2020-12-12論保險合同的無效──從世都百貨退保風波說起
2020-12-29隱瞞重大病情投保的理賠時要怎樣處理
2020-11-16人身侵權與保險理賠是否兼得
2020-11-12肇事司機拿了發票就能報保險嗎
2021-02-27車禍藥費花5萬保險賠多少錢
2021-02-25違約責任保險是怎樣的
2020-12-29建筑承包合同的法律效力是怎么樣的
2021-01-27土地承包未到期,可以被收回嗎
2020-12-10農村承包荒山的優惠政策是什么
20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