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婚損害賠償是否應把“第三者”納入義務主體范圍
第46條僅規定無過錯方有權提出損害賠償,而沒有明確規定可以向誰提出賠償請求,即未限制賠償義務主體的范圍。最高人民法院《婚姻法解釋(一)》第29條把承擔賠償責任的主體限定為無過錯方的配偶,而排斥了婚姻當事人以外的、破壞合法婚姻關系的第三者。有人認為,現實中因第三者而引起婚姻家庭關系破裂的事例大量存在,把第三者排除在義務主體范圍之外的立法脫離了我國現實情況,受害者若不能依法追究對他人家庭破裂有過錯的第三者的責任,有失法律的公平和正義。在離婚損害賠償的情形下,第三者究竟應不應當承擔賠償責任呢?楊*新教授認為:“在重婚和與他人同居的侵害配偶權的損害賠償關系中,是完全可以向重婚和同居的對方請求損害賠償的,因為他們是這一侵權行為的共同加害人,構成共同侵權行為,有責任賠償受害人的損失。”另一種觀點認為,婚姻是以感情為基礎的,第三者插足是感情問題,談不上什么侵權,由此導致離婚的,第三者不負賠償責任,承擔離婚損害賠償責任的主體,只能是實施法定違法行為并導致離婚的過錯配偶。
筆者認為,關于第三者的問題比較復雜,不應一概而論,應該區別對待。在離婚損害賠償中,若第三者是受欺騙或蒙蔽而并不知道他人婚姻關系的存在的情況下介入他人婚姻關系并導致婚姻破裂的,那么就不存在主觀上的過錯,不應當承擔賠償責任。但是,若第三者明知他人已有合法婚姻,卻還放任自己的行為,破壞他人婚姻家庭,應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因為首先,這體現了一種立法價值取向。離婚損害賠償制度的建立,是為了穩定家庭婚姻關系,懲罰過錯方,保護弱者。如果法律對第三者的重大過錯視而不見,僅僅對離婚過錯方懲罰尚不足以達到立法目的。第二,從侵權損害賠償的角度來考慮,對于明知對方有配偶,卻仍與之保持不正當的關系,主觀上故意妨害他人的婚姻家庭關系,客觀上破壞了他人的婚姻家庭的第三者,具備共同侵權的要件,應作為共同侵權行為人來對待。第三,設立此種損害賠償制度是多數國家法律的通例。國外和我國香港地區婚姻立法中均有追究第三者侵權責任的規定。如《法國民法典》規定,一方違反貞操義務時,他方得請求離婚或別居,還可根據侵權行為請求損害賠償,請求對第三者處以罰金。法國、瑞士、日本、美國等國的法院均認為過錯方及第三者對當事人的婚姻家庭的破裂應共同負責任,無過錯方有權請求第三者賠償。日本最高法院和美國北卡羅來納州格拉海姆法院都曾針對插足引起家庭破裂的第三者的案件作出支持離婚的受害配偶向第三者提出損害賠償的判決。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聘用合同是正式員工嗎
2021-01-10公司上市的要求有哪些
2021-01-01山地出租合同怎么寫
2020-11-15征地補償費的構成是怎樣的
2021-01-05公職人員參與非法集資如何處罰
2020-11-12在車禍中死亡要賠償多少
2021-01-08繼承權可以放棄嗎
2021-02-28遺棄罪先予執行
2020-11-11偽造銀行對賬單怎么量刑
2021-02-03左拐車和直行車相撞怎么處罰
2021-03-24經濟賠償金如何支付?
2021-02-10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的一般調解程序
2020-11-17老人購買壽險的注意事項是什么
2021-03-06保險理賠的流程分為哪些
2020-12-21保險公司應告知健康保險合同事項
2021-02-20房屋保險與家庭財產保險有什么差別
2021-02-23旅游購買保險要注意什么
2021-03-26保險公司是否應該賠償車輛停運損失
2020-12-02旅行社責任保險主要功能
2021-01-03保險受益權基本問題探討
20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