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存款準備效用分析
1法定存款準備金率的背景
法定存款準備金作為中央銀行調控宏觀經濟的三大貨幣政策措施之一,起始于18世紀的英國。而后,美國1913年的《聯邦儲備法》以法律形式規定商業銀行必須向中央銀行繳存存款準備金,形成法定存款準備金制度。由于1929-1933年世界經濟危機,各國普遍認識到限制商業銀行信用擴張的重要性,凡實行中央銀行制度的國家都仿效英美等國的做法,紛紛以法律形式規定法定存款準備金的比例,并授權中央銀行按照貨幣政策的需要隨時加以調整。在過去近100年里,美國一直在不斷強化對法定存款準備金的管制,同時也不斷采取措施完善法定存款準備金管制的手段,如根據金融創新的發展而不斷擴展應當繳納法定存款準備金的負債項目;根據商業銀行吸收的存款金額大小實行累進的法定準備金比率。1935年美國《銀行法》頒布之后,調整法定存款準備金比率便成了美聯儲重要的政策工具之一。
法定存款準備金率政策調整宏觀經濟的作用機制可描述為:為抑制(刺激)經濟增長,減少(增加)貨幣供應量→調高(調低)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超額準備金減少(增加)→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貸款和全社會投資規模縮小(擴大)→貨幣乘數縮小(擴大)→市場貨幣供應量減少(增加)→市場利率提高(降低)→投資、消費支出減少(增加)。存款準備金率的變化最終引起貨幣乘數的變化,通過乘數效應引起貨幣供應量的多倍變化。
因此,這是一個給經濟可能會帶來較大震蕩的政策工具。在貨幣政策理論中,普遍認為該政策手段對宏觀經濟的調控過于猛烈,被稱之為貨幣政策工具的一把“猛斧”。因此,發達國家的中央銀行在運用該政策時,慎之又慎。即使用也只是作為其他貨幣政策工具的補充,或只是在宏觀經濟形勢十分嚴峻的情況下才采用此項政策調節宏觀經濟形勢,并不是經常使用的一項貨幣政策工具。
2我國中央銀行實行法定存款準備金率的歷程
我國的存款準備金制度是根據1983年9月《國務院關于中國人民銀行專門行使中央銀行職能的決定》恢復建立的。1984年國務院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銀行管理暫行條例》將其制度化。從1984年至2008年,中央銀行(中國人民銀行)已經對法定存款準備金率進行了29次調整。在2006年至2007年,中央銀行對法定存款準備金率的調整次數就多達13次,足見該政策工具對我國中央銀行調節宏觀經濟的重要性。如表1所示,詳細列示了每次的調整時間和調整幅度。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股權是否可以作為股東的出資方式
2020-11-28商標權質押到期未續押是否有效
2021-02-15涉外商標注冊如何申請
2021-01-30解約定金是如何規定的
2021-01-27緩刑與死緩的區別是什么
2021-03-23交通事故處理收費標準
2021-03-22合同債權的概念是什么
2020-12-12淺談醫療糾紛的防范
2020-12-24表見代理追償是否屬于侵權糾紛
2021-02-27政府回購房可以贈與他人嗎,政府回購房如何贈與他人
2021-01-04工資支付暫行規定
2020-11-18遲到可以辭退嗎
2021-03-15購買人壽保險時要注意哪些問題
2021-03-04飛機延誤賠償多久到賬
2021-01-09保險合同的成立條件包括有哪些
2020-11-13人身保險投保提示書基準內容包含哪些
2021-02-20意外保險理賠多久到賬
2021-01-31買賣雙方保險利益轉移時間
2021-01-30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單證和標志管理的通知
2020-11-26投保人怎么要求退還保險費
2021-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