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名譽,從法律上說其實就是一種社會評價,是公眾對特定人的道德品質、才干、聲望、信譽和形象等各方面的綜合評價。名譽權是公民或法人對自身價值在社會生活中獲得社會公正評價的權利。對一個公民來講,他的社會評價如何關系到他在社會中的生存條件和生活能力;對一個法人來講,它的社會評價如何將直接對其生存與發展產生重大影響。因此,《民法通則》第一百零一條規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譽權,公民的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禁止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公民、法人的名譽。
根據上面的理解和法律的規定,一個行為是否侵犯了他人的名譽權,應當從以下幾方面做出判斷:
一是侵權人實施了侮辱、誹謗等行為。所謂侮辱是指以語言或行為公然損害他人人格,毀壞他人名譽的行為。侮辱既可以以口頭方式進行,也可以以行為方式進行。其表現形式是將現有的缺陷或其他有損于人的社會評價的事實擴散、傳播出去,以詆毀他人的名譽,讓其蒙受恥辱,可以稱之為“以事生非”。比如,說某人“是個小偷”,或“是個傻子”等。所謂誹謗,是指捏造和散布某些虛假事實、破壞他人名譽的行為。誹謗的方式有口頭和文字等兩種方式。其內容包括捏造和散布一切有損于他人名譽的虛假事實,如誣蔑他人犯罪、品行不端、素質能力不高、企業形象不佳等。其特征可以稱之為無中生有,“無事生非”。
侮辱與誹謗的主要區別在于:侮辱可以用暴力方法,誹謗不能用暴力方法;侮辱行為必須是公然的,誹謗則可以私下里進行。
二是被侵害的對象應當是特定的人。所謂特定的人是指某個具體的自然人或法人。如果沒有特定的人,則在法律上就不存在所謂的受害人了。但是,如果某些文學作品在描寫中對特定的人進行了侮辱或誹謗,雖然使用的是代號或假名,但讀者一看便可知曉其所指的對象是誰,這顯然不能因其使用代號或假名而否定作者侵權。因此,如果所指定的對象是特定環境、特定條件下的具體人,即使沒有指名道姓,同樣可以構成對他人名譽權的侵害。
三是侵權人在主觀上具有過錯。這種過錯包括故意和過失。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為會造成他人名譽的損害,仍然積極追求這種結果的發生。情節嚴重的,將會構成侮辱罪或誹謗罪。過失是指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造成他人名譽的損害,但由于疏忽大意或過于自信等而使損害后果發生。比如醫院未經患者同意,無意中公布了患者患有淋病、梅毒、麻風病或愛滋病等病情信息,使患者名譽受到損害。無論故意或過失,只要侵權人在主觀上有過錯,并在客觀上造成他人的社會評價降低,即屬于侵犯了他人的名譽權。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簽合同用公章還是合同章
2020-12-17農民土地入股協議書怎么寫
2020-12-21公司怕跟員工打官司嗎
2021-02-12有限責任公司國有股權轉讓的流程
2021-03-09交通事故起訴時有哪些賠償項目
2021-01-19什么是家庭暴力,家庭暴力的范圍有哪些
2021-01-27法院能否強制執行共有房產中其中一個共有人的份額
2021-01-18怎么舉報強制拆遷
2021-02-12刑事責任年齡和刑事責任能力是什么意思
2021-02-18商家履行不了合同怎么賠償
2021-02-23單位集資房什么時候能上市買賣
2021-03-23福利房和集資房有什么不同
2021-03-08解除勞動合同通知書是否等于勞動關系解除
2020-12-23實習期過后工資會不會在原有基礎上進行增加
2021-02-05實習期間受傷,用人單位是否應賠償
2020-12-23勞務承攬與勞務外包的區別是什么
2020-12-11辭退和開除有什么區別有哪些
2020-11-13什么是投資型保險
2021-01-01我所主任作為大連律協連任的金融保險法律專業委員會主任組織召開本屆委員會第一次全體委員工作會議
2020-11-28貨運運輸合同的保險的規定是什么
2020-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