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繼承人的概念
繼承人是指依法繼承財產的人,分為法定繼承人和遺囑繼承人。法定繼承,第一順序:配偶、子女、父母。第二順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遺囑繼承是指按照立遺囑人生前所留下的符合法律規定的合法遺囑的內容要求,確定被繼承人的繼承人及各繼承人應繼承遺產的份額。
二、繼承人的特征
(1)能夠作為繼承人的只限于公民(自然人)。我國的繼承人范圍僅限于公民之中,而且能夠作為繼承人享有繼承權的公民還必須是與被繼承人存在婚姻、血緣和家庭關系的人。根據我國繼承法第10條和第16條的規定,配偶、子女、父母、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對公(婆)或者岳父(母)盡了主要贍養義務的喪偶兒媳與喪偶女婿,均可作為法定繼承人;公民還可以立遺囑將個人財產指定由法定繼承人中的一人或者數人繼承。至于法人或者其他社會組織,則不能作為繼承人,只能依被繼承人所立遺囑以受遺贈人的身份取得被繼承人的部分或者全部遺產。當死者生前是集體所有制組織的成員,則其無人繼承又無人受遺贈的遺產歸其所在的集體所有制組織所有。國家盡管也能獲得部分遺產,但只能通過兩個途徑:一是公民立遺囑將其個人財產贈給國家;二是當遺產無人繼承或者無人接受繼承時,歸國家所有。
(2)繼承人取得繼承權時具有繼承能力。繼承人的繼承能力,是指繼承人取得繼承權的權利能力,亦即取得繼承權的資格。繼承人具有繼承能力的前提條件,是繼承開始時繼承人必須生存。被繼承人死亡之前,繼承人所享有的只是“繼承期待權”,即繼承的可能性。一旦被繼承人死亡,繼承開始,這種繼承期待權就變成了現實的繼承權。但如果繼承人先于被繼承人死亡,繼承能力喪失,則不再享有繼承權,亦無法取得遺產。
(3)繼承人行使繼承權時不受有無行為能力的限制。被繼承人死亡時,所有尚存的繼承人(除了喪失繼承權的以外),都可以依法取得遺產,而不論其行為能力如何。不論是無行為能力人,或是限制行為能力人,或是完全行為能力人,都無一例外的可以在法律允許的條件下行使繼承權。至于繼承權的具體行使方式,則可以根據繼承人的行為能力狀況不同而有所差別。
(4)繼承人的繼承權可以放棄或者喪失。繼承人的繼承權具有財產屬性,而不具有人身專屬性質,因此繼承人本人可以根據其意愿而放棄,或者因繼承人對被繼承人或者其他繼承人犯有某種特定的罪行或者違法行為而喪失其繼承權。
若是您還有什么疑惑或是關于法律的其他問題,歡迎您進行在線咨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整形醫療事故糾紛如何處理
2020-11-18遺贈扶養要滿足什么規定
2021-02-21企業受益人是法人嗎
2021-02-09解除勞動合同證明
2020-12-02競業禁止的含義是什么
2020-11-12企業有過錯工傷可以解除合同嗎
2021-02-20寒暑假勞動關系如何認定
2020-12-09公司勞務分包給個人合法嗎
2020-12-292020勞動力外包出現意外傷亡誰負責,賠償多少
2020-12-20公司虧損沒錢發工資構成犯罪嗎
2021-03-12保姆提供勞務致人損害由誰擔責
2020-12-30保險合同的非要物性是什么意思
2021-03-10交強險是什么,它與第三者責任保險的區別
2020-11-21保險合同是實踐性合同嗎
2021-01-09法律對交強險是如何規定的
2021-01-16借車給別人出了事保險公司賠嗎
2021-01-15果園經營管理承包合同
2021-01-14房拆遷安置房產證辦理流程
2021-01-18拆遷補償陷阱有哪些及怎樣多分補償款
2021-03-13農村宅基地遇到征地拆遷該怎么補償
2021-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