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官司打的就是“證據”。究其原因,法院受理案件前既不認識原告,也不認識被告,對于原被告之間的爭議事實更不知情。所謂的案件事實均是通過原被告提交的證據來反映的。法官在此基礎上判定是非。
離婚案件雖然涉及夫妻感情是否確已破裂、子女撫養(yǎng)以及財產分割等諸多方面,但當事人在舉證過程中,往往感到力不從心,證據不好收集,或不知從何下手。但民事訴訟的審理原則卻是“誰主張、誰舉證”,當事人一方不能在舉證期限內舉出對自己有利的證據,往往要承擔不利的后果,或自己的訴訟請求得不到法院的支持。因此,如何在離婚案件中收集證據及運用,就成為當事人甚至是律師尤為注重的問題,特別是舉出關鍵證據,將對爭取自己的更多權益,無疑是非常必要的。
根據最新《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規(guī)定,民事訴訟證據有以下幾種:(一)當事人的陳述;(二)書證;(三)物證;(四)視聽資料;(五)電子數據;(六)證人證言;(七)鑒定意見;(八)勘驗筆錄。應該說,婚姻案件的處理過程中,特別是在舉證證明對方有過錯上,以上幾類證據是大量被運用的。但是,當事人對于證據的收集及其運用往往存在誤區(qū)。這是由于,當事人一般在離婚訴訟之前,對于法律不甚了解,往往是馬上面臨上法庭了,才匆匆忙忙看一下《婚姻法》等相關法律,或咨詢相關律師或有經驗的朋友。并且,當事人在對于法律條文的理解上,往往是斷章取義,只記得對自己有利的那一個條款,而忽視了上下文的相關聯(lián)系,理解片面。另外一個特點,是受社會各種流傳的錯誤說法的影響,做了很多無用功。比如,社會上流傳著“誰先起訴誰吃虧”、“帶孩子財產會多分”、“如果對方不同意,第一次打官司法院一定不會判離”、“只要找出對方有第三者的證據,一定能得到賠償”等瑕疵觀點,使得自己在取證方向上有所偏差,甚至“花冤枉錢、辦冤枉事”的現(xiàn)象普遍存在。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掃碼APP下載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股東如何分配責任與義務
2020-12-07重大勞動安全事故罪的犯罪主體
2021-02-20船舶買賣定金能退嗎
2021-01-08股份、股票可否用于抵押
2021-01-14交通事故同等責任賠償
2021-02-17訴前調解要注意什么
2021-01-30房屋可以贈予給非直系親屬嗎
2021-02-04非法同居女方流產應該怎樣維權
2020-11-10單方承諾是否構成連帶責任擔保
2021-03-01個人獨資企業(yè)能否履行合同責任
2021-03-20網簽購房合同查詢
2021-03-12能否對離退休人員進行勞務派遣
2020-12-18企業(yè)單方變崗調薪的行為應該如何認識
2021-01-24勞動糾紛處理時效
2021-03-13勞動訴訟與勞動仲裁有哪些區(qū)別
2020-12-30百萬意外保險如何選
2020-12-20出國旅游保險選購要注意的點有哪些
2020-11-23電子保單有哪些安全設計
2020-12-24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若干問題探討
2021-01-30保險公司不認交警判的責任怎么辦
2021-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