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行政、依法辦事,充分討論、民主協商,當然要比暗箱操作、突然襲擊來得耗時費力,甚至可能陷入僵持狀態;但它的好處是,復雜事態的解決不脫法律的軌道,能成為理性的可控之物,經過反復的、艱難的博弈,有可能找到各方大體能接受的平衡點,方可
能長久穩定。
8月11日,在崗職工近3000人的河南濮陽市林州鋼鐵有限公司因改制工作引起部分職工不滿,致使正在該公司指導改制工作的一位干部被圍堵樓內。至8月15日凌晨,聚集職工經勸解相繼離開。(近日《河南日報》)
沒有流血的河南林鋼事件,很容易使人聯想到7月24日發生的吉林通鋼事件。稍作比較,不難發現這兩起事件的共性:都是因改制引發,都導致了人員大規模聚集,勞資關系都呈現出暴戾化傾向;論及誘因,同樣可以有把握地說,過程中都有疑似輕忽職工民主權利和合法權益的操作,還不見公開透明的解釋,企業改制中都呈現出去法治化傾向。
企業改制重組也好,關閉破產也罷,只是市場經濟中的常見現象。如何規范、如何加強民主管理,國家早有相關法律法規。8月14日,中華全國總工會發出通知,再次就企業改制中依法依規地落實職工的知情權、參與權、決策權和監督權,切實維護職工合法權益中作出強調。可見,企業改制的“一定之規”不是沒有,問題出在是不是遵循法律程序依法辦事。如果改制的是國有企業,則還關涉地方政府是不是遵照程序依法行政。
從已有的案例來看,凡是在企業改制中發生劇烈沖突、留下嚴重后遺癥的地方,幾乎都存在去法治化問題。在通鋼事件中,當吉林國資委宣布建龍集團控股的方案時,通鋼上下似乎全不知情,以致通鋼原董事長和幾名副總當場宣布辭職。“突然襲擊”式的改革架空知情權,遑論參與權、決策權和監督權的落實。有的地方即使向職工公布改制方案,但對職工的意見卻是置若罔聞,管你同意不同意、通過不通過,來一個“霸王硬上弓”。這不是在遵守法律程序,而是在玩弄法律程序。罔顧法律法規、罔顧法律程序,如果這樣能叫“依法行政”、“依法辦事”,那還有什么法治可言?
可以說,個別地方企業改制之亂的一個重要源頭,就是去法治化。企業改制的過程需要在法律的框架內,利益相關各方進行必不可少的充分博弈,這一過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在這一過程中,如果不能做到依足法律法規、法律程序進行,則極可能損害相關方的利益,比如主導改制的地方政府或資方不受法律規制,則勞資關系惡化為暴力沖突幾乎就無可避免。而地方政府在主導這種民生攸關的改制時,不能屈折法律來適應自己的需求,甚至罔顧法律,而尤其要有“法無明令不可行”的意識,實事求是,依法行政。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走私貴重金屬罪辯護詞
2020-12-20股份有限公司就是上市公司嗎
2021-01-09辦理反擔保抵押措施有什么條件
2021-03-11離婚可以用電話調解嗎
2020-12-31產品安裝免責條款怎么寫
2021-03-13淺談《侵權責任法》對校園傷害賠償案件的規定
2021-02-18農村房產證確權該如何
2021-01-24集體合同與勞動合同有哪些不同?
2020-11-08企業做出調崗決定,員工是否應無條件服從
2021-02-10購房保險有哪些常見問題
2021-01-16星期天發生事故保險公司不理賠合法嗎
2021-01-22不幸遭遇交通事故,受害人采取哪種方式索要賠償更有利
2021-02-23海上運輸保險概述
2021-02-04海洋貨物運輸保險
2021-03-15保險公司是怎樣設立的
2020-12-06保險合同變更中的三個關鍵詞
2021-01-23旅行社責任保詳細條款
2021-03-23也談《無證駕駛時發生交通事故,保險公司能否免責?》
2021-03-01保險到期數小時后投保車輛發生火災
2020-11-24人身保險事故獲雙賠的正當性依據
2021-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