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
民事判決書
?
(2006)渝一中民再終字第1099號
抗訴機關重慶市人民檢察院。
原審原告(二審被上訴人)重慶市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行知教學設備廠。
法定代表人廣紅,廠長。
委托代理人廣安國,男,漢族,1937年2月22日出生,住重慶市九龍坡區謝家灣正街92號4幢2單元3-1號。
委托代理人熊偉,重慶索通律師事務所律師。
原審被告(二審上訴人)重慶創園體育設備有限公司。
法定代表人陳智,經理。
委托代理人殷俊,重慶溯源律師事務所律師。
原審被告陳智,男,1963年11月23日出生,漢族,重慶創園體育設備有限公司經理,住重慶市沙坪壩區上橋二村66號。
委托代理人李俊輝,男,漢族,1981年8月1日出生,住重慶市沙坪壩區政法二村1號。
重慶市高新技術開發區行知教學設備廠(下稱行知廠)與重慶創園體育設備有限公司(下稱創園公司)及陳智合作合同糾紛一案,經本院作出(2005)渝一中民終字第1815號民事判決,行知廠不服向重慶市人民檢察院提出申訴。市檢察院以渝檢民抗(2006)37號民事抗訴書向重慶市高級人民法院提出抗訴。市高院以(2006)渝高法民抗字第93號函轉本院。本院作出(2006)渝一中民監字第994號民事裁定書裁定:一、本案由本院另行組成合議庭再審;二、再審期間、中止原判決的執行。本院依法組成合議庭,公開開庭審理了本案。行知廠之委托代理人廣安國、熊偉、創園公司之委托代理人殷俊、原審被告陳智及其委托代理人李俊輝均到庭參加了訴訟。重慶市人民檢察院指派王勇、邱建華出席法庭履行職務。本案現已審理終結。
原一審判決要點:1、原告主體適格。合作合同雖行知廠未加蓋公章,但綜合合同內容來看,廣安國在合同中亦以行知廠代表人的身份出現,且相關證據表明行知廠授權廣安國代表該廠與創園公司簽訂合同,該合同簽訂后,行知廠按約履行,創園公司亦未表示異議。創園公司辯解的與原告未簽訂合作合同,不應以合作合同承擔違約責任的理由,本院不予支持。2、創園公司無權單方解除合同。合同一經簽訂,對各方均有約束力。非因法定或約定的事由不得違反,否則,應承擔相應的違約責任。創園公司提出合作合同約定若出現分歧(利益分歧除外)其最終決定權交由陳智總經理,該約定即賦予了被告法定代表人的單方解除權。其辯解理由不能成立。該合同條款的本意是賦予被告法定代表人在合作經營期間對合作公司的經營管理一定的決策權,并未給予其對于合作是否繼續進行這一涉及合作基礎問題的決定權,是否繼續合作,應由雙方協商確定。3、現有證據不能證明行知廠有違約行為。創園公司在發給原告的終止協議的通知中提出的解除合作合同的主要理由是,廣安國在晨報上登了兩則違背新公司合作協議的報道,嚴重損害了新公司的利益,并且在用人方面雙方不能達成共識。本院認為,晨報上所登載的內容,系廣安國對自己個人專利權的宣傳,而合作合同系行知廠與創園公司簽訂,創園公司無權干涉廣安國的個人事務;且行知廠與創園公司的合作合同中并未約定以該專利進行出資合作,不能以此追究原告的違約責任。關于創園公司辯解的雙方在用人方面不能達成共識,廣安國存在違約行為,因被告方僅向法庭提交了證人證言,證人并未出庭作證,故本院對于證人證言的內容欲證明的問題不予采信。4、創園公司在扣除雙方合作經營期間行知廠應負擔的部分廠房租金后,其余投資款及租金應當退還行知廠。開辦企業必須一定的生產經營場所,故創園公司向法庭提交的與瞿勇簽訂的廠房出租協議及瞿勇出具給創園公司的10萬元租金收條,本院予采信。因合作使用生產場地合作雙方應當分擔合作期間租用場地的費用。關于合作期間時間的計算,雙方在合同中約定5月1日以前雙方簽訂的工程合同,由各方在4月底之前結束,5月1日以后所有業務統一管理。故可以2004年5月1日作為雙方合作經營的起算點。創園公司在2004年6月16日發出通知決定終止雙方的合作合同,應以2004年6月16日作為雙方合作經營的終止點。雙方的實際合作經營時間為1個半月。根據創園公司提供的廠房出租協議計算,該1個半月各方應負擔的租金為9875元。創園公司辯解行知廠的5萬元投資款已用于購買辦公設備和發放工人工資,但發放工人工資未向法庭提交相關的證據,本院不予采信。由于創園公司解除合同,從而導致原告方無法繼續使用租賃的廠房和購買的辦公設備,且仍由創園公司繼續經營使用,故創園公司應當退還行知廠剩余租金40125元和投資款5萬元,兩項合計90125元。5、創園公司應作價返還行知廠的財物。在法庭主持下,雙方已就創園公司不能舉證已經返還給原告的財物進行了協商定價為80705元。根據創園公司的陳述,已無法返還原物。本院認為,創園公司應當對不能返還的財產承擔賠償責任,結合本案的實際情況,可直接作價返還給原告。原告方在協商定價過程中同意對廣安國應當支付給創園公司的價值42360元的財產在本案中沖抵。兩項品迭后,創園公司應當返還原告38345元。6、創園公司存在違約行為,應承擔違約責任。行知廠與創園公司簽訂的合作合同是雙方當事人真實意思表示,應為有效,對雙方均有約束力。現有證據不能證明行知廠存在違約行為,而創園公司單方解除合同,應承擔相應的違約責任。雙方在合同中約定如一方違約,則應賠付對方50萬元,是雙方在簽訂合同時使對方相信自己誠信履約的一種承諾,亦表示自己若出現違約情況,同意承擔50萬元的違約金。現創園公司單方解除合同,屬對合作合同的根本違約,應賠償行知廠違約金50萬元。關于創園公司辯解的50萬元違約金過高的問題,本院認為,被告并未提出違約金過高的依據,且雙方簽訂的合作合同約定的兩企業的合作期限定為8年,原告方為履行合同作了大量的準備工作,卻因被告的違約行為不得不在合同僅履行了1個半月后終止合同,從合同約定的合作期限和創園公司的違約情節來看,不能確認該違約金過高,對被告提出的50萬元違約金過高的這一辯解理由本院不予支持。7、被告陳智不應承擔連帶責任。在本案的審理過程中,行知廠并未向法庭提交相關的證據證明陳智作為創園公司的股東,存在出資不實或抽逃出資的情況,陳智作為創園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其代表公司與原告簽訂合同以及決定終止雙方的合作合同,系履行職務的行為,其責任應由創園公司承擔。判決:一、被告重慶創園體育設備有限公司返還原告重慶市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行知教學設備廠投資款及廠房租金90125元。二、被告創園公司作價賠償原告行知廠財產損失38345元。三、被告創園公司賠償原告行知廠違約金50萬元。四、上述款項,被告創園公司應于本判決生效之日起10日內償付。五、駁回原告行知廠的其他訴訟請求。原告已預交案件受理費11010元,其他訴訟費4000元,財產保全費3520元,被告已預交司法鑒定費800元,合計19330元,由被告創園公司負擔。限本判決生效后立即給付原告行知廠18530元。
原二審判決要點,陳智、廣安國分別代表創園公司與行知廠簽訂合作協議,該協議并不違反法律、法規的禁止性規定,合法有效。雖然該協議上雙方未加蓋公章,但從實際的履行情況看,可以認定雙方的合作事實,行知廠應是合作的一方主體,創園公司認為行知廠不是本案適格原告的上訴理由不能成立。對本案雙方爭議的主要焦點即創園公司是否單方解除合同,是否應承擔違約責任的問題,本院認為,由于合作雙方在新公司的籌建過程中出現意見分歧,在雙方相處已不融洽的情況下,行知廠代表廣安國在2004年6月15日向創園公司發出了書面通知,明確要求該公司就是否繼續履行合作協議在6月20日前作出書面答復,創園公司也在接到該通知次日即書面回復表示不愿繼續履行合作協議,雙方的上述行為應認定為合作雙方就是否繼續履行合作協議進行的協商,且在創園公司答復不愿履行協議后,行知廠并未提出異議,且單方安排人員將公司的部分設備、貨物運走,其行為亦表明行知廠已不愿再與創園公司進行合作,因此,本院認為創園公司在2004年6月16日發出終止合作協議的通知并不存在單方違約行為,原審法院錯誤認定創園公司單方解除合同并判決其承擔違約金不當,本院應予以糾正。在二審審理中,創園公司與行知廠均明確表態同意解除雙方簽訂的合作協議,本院應予準許。由于雙方在協商終止合同事宜過程中實際未再履行合同,一審判決以2004年6月16日作為雙方合作經營的實際終止點并以此計算創園公司應返還的投資款、租金并無不當。判決:一、維持沙坪壩區人民法院(2004)沙民初字第2902號民事判決書第一、二、四、五項。二、
撤銷沙坪壩區人民法院(2004)沙民初字第2902號民事判決書第三項。一審案件受理費11010元,其他訴訟費4000元,保全費3520元,鑒定費800元,合計19330元,由行知廠負擔9665元,由創園公司負擔9665元;二審案件受理費11010元,其他訴訟費2000元,合計13010元,由行知廠負擔6505元,由創園公司負擔6505元。
抗訴機關之抗訴理由,原二審法院對有足夠證據支持的創園公司存在主要違約行為的事實不予認定,導致判決確有錯誤。一、創園公司不履行合同主要義務,應承擔主要違約責任。本案雙方當事人簽訂的合作合同系有效合同且已部分履行,合同簽訂后,雙方共同生產、經營歷時一個半月。行知廠在合作期間,履行了合同約定的主要義務,但是由于創園公司未履行辦理
工商變更手續,每月支付1.5萬元工資,讓行知廠代表人履行職責及行知廠所派人員擔任出納等合同約定的主要義務,致使本案合作合同無法繼續履行,根據《
合同法》第107條“當事人一方不履行
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應當承擔繼續履行、采取補救措施或者
賠償損失等違約責任”之規定,創園公司應承擔本案的主要違約責任。二、創園公司以通知方式單方終止合同,也應承擔主要違約責任。行知廠代表廣安國在創園公司不履行合同約定的主要義務的情況下,于2004年6月15日向創園公司發出書面通知,要求該公司就是否繼續履行合作合同,在6月20日前作出書面答復,此通知的性質應當是對創園公司是否愿意繼續履行合同的書面詢問,創園公司2004年6月16日向行知廠送達的終止合作合同通知的主要理由卻是“行知廠在晨報刊登了兩版違背新公司合作協議的報道,嚴重損害了新公司的利益,且在用人方面雙方不能達成共識”。依據法律規定,合同一經簽訂,對各方均有約束力,非因法定或約定的事由不得違反,否則,應承擔相應的違約責任。而合同終止主要有基于當事人的意思、基于合同目的消滅及法律的直接規定三種情形。行知廠在《重慶晨報》上所刊登的內容,系廣安國對自己個人專利權的宣傳,而本案合作合同系行知廠與創園公司簽訂,創園公司無權干涉廣安國個人事務,且本案合作合同中并未約定以該專利進行出資合作。既然本案合作合同規定,在用人方面陳智總經理有最終決定權。因此,創園公司如要終止本案合作合同,應由雙方協商確定。創園公司既未經雙方協商同意,又非因法定或約定的事由單方終止本案合作合同,應承擔相應的違約責任。在創園公司單方終止本案合作合同后,行知廠在無奈之下,將合作期間投入的材料和設備運走,并非其同意終止合作合同,而是為了減少自己的損失所為。根據《合同法》第108條“當事人一方明確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為表明不履行合同義務的,對方可以在履行期限屆滿之前要求其承擔違約責任”之規定,創園公司同樣應承擔本案的主要違約責任。三、創園公司的行為既構成違約,理應承擔違約金責任。依據法律規定,承擔違約金責任,首先是有存在著有效的合同關系、其次是有違約行為,第三是違約人具有過錯,第四是有因違約產生的損失。本案中,創園公司沒有按照雙方簽訂的合作
合同履行自己的主要義務,后又非因法定或約定的事由單方終止合作合同。根據《合同法》第98條“合同的權利義務終止,不影響合同中結算和清理條款的效力”之規定,創園公司違約而產生的主要違約責任是客觀存在的,違約金不能因合作合同終止而消失,因此,行知廠有權向創園公司主張無正當理由單方終止合作合同所產生的違約金。
創園公司答辯稱,原二審判決認定事實清楚,
適用法律正確,請求應予以維持。一、我司按約出資30萬元和相關實物,沒有任何違約行為。理由:有2004年4月22日、4月25日、4月29日期間
四川新都華興經貿有限公司、任文和我司名義匯入我司賬戶30萬元,另按約投入一部分實物,有銀行匯款憑據和實物清單為據;二、本案是行知廠違約在先,應承擔相應的違約責任。因為合同約定雙方各投資30萬元,而行知廠只投入了10萬元,此屬行知廠違約在先,并造成后來雙方合作不愉快和不能進入新公司的注冊登記程序;三、我司沒有單方解除合同,不應承擔違約責任。2004年6月15日,行知廠向我司發出《通知》要求我司在是否合作之間作出選擇,我司在被激怒的情況下依據約定于同年6月16日給對方發出《通知》,此通知是對行知廠的通知的回應,并不是單方中止合同的行為,合同法第93條規定當事人協商一致,可以解除合同。我司認為,整個過程事實上是雙方達成合意后解除了合作合同,是雙方當事人協商一致的結果;如果對方不同意終止合作,完全應該提出異議,而行知廠將東西拉走,以實際行動表明其同意解除合同,我司事后并未提出異議;四、即使一審判決認定我司違約,其主張支付50萬元違約金明顯過高,有悖公平合理原則。因為行知廠所有的投入包括現金和實物共18萬余元,一審判決稱其為履行合同作了大量的準備工作,卻沒有任何證據證明。行知廠也沒有證據證明終止合作后自己的損失。合同法第114條規定:約定的違約金低于造成的損失的,當事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者
仲裁機構予以增加;約定的違約金過分高于造成損失的,當事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機構予以適當減少。所以一審判決主張50萬元違約金顯失公平。
陳智答辯稱理由和請求與創園公司之辯稱理由和請求一致。
經再審查明,2004年4月,陳智代表甲方重慶創園體育設備有限公司與廣安國代表乙方重慶市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行知教學設備廠簽訂合作合同約定:創園公司與行知廠合作,合并成立重慶創園行知體育設施有限公司,人、財、物統一管理、統一生產、統一經營、統一銷售;雙方合并后,立即到工商部門變更股東,各占50%的股份;甲方代表陳智任總經理,乙方代表廣安國任董事長;雙方代表人共同協商管理公司,若出現分歧(除利益分歧外),其最終決定權交由陳智總經理;合作前的一切
債權債務自行負責;創園公司出任會計、采購,行知廠出任出納、保管;所有開支經雙方
簽字認可,方能生效報賬。報銷先由會計、出納審校,不符合財經制度不報銷;另,雙方貨物先定價再清點,不足部分用現金補齊,其余雙方各再投入30萬元現金作為流動資金;雙方代表月工資15000元,合作期暫定8年;5月1日以前雙方簽訂的工程合同,由各方在四月底前結束,5月1日以后所有業務統一管理;如一方違約,賠付對方50萬元等。雙方代表廣安國和陳智在該合同上簽了字。
合同簽訂后,行知廠向創園公司投入現金10萬元。其中,2004年4月17日一張系蓋有創園公司公章和陳智簽名的《收條》載明:今收到行知廠租廠房費50000元正;另一張2004年4月23日系蓋有創園公司發票專用章的《收據》載明:行知廠交款50000元,事由為投資款,方式為轉賬支票,在庭審中陳智亦予以認可;行知廠在簽訂合同后向創園公司投入設施及物資折價80705元,此項創園公司在原一審中予以認可。至此,行知廠在雙方簽約后向創園公司投入180705元,依雙方合同規定尚差119295元。履行合同義務60%以上。
創園公司對
合同的履行情況:創園公司原舉示三張(時間:2004年4月間)四川新都華興經貿有限公司、任文和創園公司劃款給創園公司的銀行憑據,以證實創園公司投入三十萬元履行了合同義務。經查,四川新都華興經貿公司、創園公司各劃入創園公司賬戶上的10萬元均沒有寫明該款之用途(該欄為空白);而任文劃入創園公司賬戶上這筆的10萬元之用途為“
借款”。對于創園公司現金投入,行知廠庭審中以該款系匯入創園公司自己的賬戶和不清楚為由予以否認。關于創園公司是否按約履行投資實物之義務問題。經調查創園公司及法定代表人陳智陳述:創園公司投資實物之清單(證據)曾由我司代理人向原審法院提交過,而經核對,均沒有其向原審提交的投資實物清單證據,同時,陳智提交一本其投入實物清單,經當面對比,該清單與原一、二審卷中的實物清單完全不同。對此,行知廠在本案審理中表示其已超過舉證期限,不予質證,要求人民法院亦不予采信。
陳智稱在合作過程中支付廠房租金5萬元、購置辦公設施32452元。
由于在籌建新公司的過程中出現較大的分歧意見,雙方關系逐漸惡化,雙方也未按合同約定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變更登記。2004年6月15日,廣安國以重慶行知廠代表的身份向創園公司法定代表人陳智發出一份《通知》:“我們簽訂的合作合同規定從5月1日以后雙方所有業務統一管理,我方按約定,將我廠所有設備、庫存物資及投資款投入到新廠房,并派了出納和保管,可出納和會計都是你一方管,我方出納一分錢也管不到,所有開支都沒有雙方簽字認可,你同意把以前賬目結清和立即到工商所變更股東、股份、每月工資15000元等;你履行合同,就按合同條款辦,不履行合同,不同意合伙,我要求你在6月20日前給予書面答復”。同年6月16日,創園公司以《通知》的形式向行知廠(廣安國)發出通知:“由于你在晨報上刊登了兩版違背新公司合作協議的報道,嚴重損害了新公司的利益,并且在用人方面雙方不能達成共識,經研究決定,原擬定合作協議終止執行。請貴廠安排將入股的款項、產品、材料在2004年6月30日之前來創園公司結清”。同年7月6日、7日,廣安國單方安排人員將公司的部分設備及貨物運走。同年9月,重慶行知廠向原審人民法院起訴要求該公司及股東陳智返還財產并支付50萬元違約金;判令創園公司和陳智承擔連帶清償責任。原審審理中,雙方認可:行知廠在創園公司未拉走的設施及物資折價為80705元,后廣安國又拉走的物資折價42360元,兩筆品迭后,行知廠還有38345元的設施及物資在創園公司處。
另查,2004年5月,重慶晨報登載題為“新行乒乓臺搶攻室外,廣安國欲出售他的室外復合材料乒乓臺專利技術等”。
創園公司舉示2004年5月工資表,其中有行知廠派遣的張萬貴、譚代碧等四員工,其工資由創園公司發放。
上述事實,有合同、收條、銀行憑證、通知和當事人之陳述等為據,足以認定。
本院認為,針對抗訴機關抗訴書之理由和本案實際情況,評析認為:第一、陳智、廣安國分別代表重慶創園體育設備有限公司與重慶市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行知教學設備廠簽訂的合作協議系雙方當事人真實意思表示,其內容不違反法律禁止性規定,應為有效;第二、從合作合同約定的內容看,雙方以什么項目作為合作、由誰負責并主辦新公司的工商注冊登記和各自(履行合同)投資的期限以及新公司的賬目如何做等約定不明確,此系致使雙方在合作過程中引起糾紛的主要原因;第三、從雙方對合作合同的履行來看,行知廠在簽約后,一是向創園公司投入現金10萬元,有創園公司陳智出具的收據予以證實,應予確認;二是行知廠向創園公司投入了設施及物資,雖然該項設施及物資價值事先難以確認,但本案在原一審中,雙方均確認有80705元的物資系行知廠投向創園公司的,此應予確認;從創園公司對履行合同的情況看,創園公司舉示雖系匯入了創園公司之賬戶上的有三張銀行匯款憑據,能證明其向新公司投入現金30萬元,因雙方合作合同中沒有約定所投資款項匯入何地、何賬戶,行知廠對此雖予以否認,但沒有舉示相應證據推翻其客觀事實。對此,本院認為,創園公司所投入的30萬元現金系履行合作合同之義務,故創園公司稱其已投入三十萬元之事實及理由成立;第四、關于雙方相互之《通知》如何理解和認定的問題。本院認為, 從2004年6月15日行知廠向創園公司發出的通知內容來看,如“你履行合同,就按合同條款辦,不履行合同,不同意合伙,我要求你在6月20日前給予書面答復”,行知廠在該通知中的表述明確,文字并沒有歧義,應理解為行知廠對創園公司是否履行合同作出選擇性的條款,系行知廠由于雙方合作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而提出書面通知,要求對方答復;從創園公司于同年6月16日回復給行知廠的《通知》的內容來看,其有兩層意思,一是如“由于你在晨報上登載了兩版違背新公司合作協議的報道,嚴重損害了新公司的利益”,案卷證據(晨報)表明:廣安國系接受記者采訪表示“欲出售室外復合材料乒乓臺專利技術”,而雙方之合作合同中并沒有明確約定合作的項目是哪一項目或哪一項技術,且創園公司未能舉示相應依據證實行知廠登報有損新公司之事實依據;二是創園公司《通知》的第二層意思是 “經研究決定,原擬定合作協議終止執行,請貴廠安排將入股的款項、產品、材料在2004年6月30日前來我司結清”,據此,可以判定系創園公司明確終止合作合同之意愿。至此,雙方之《通知》不能認定為哪一方先行提出解除合同之意愿,亦不能認定為哪一方先行違約之行為。另,雙方合作合同中沒有約定各投入實物多少、何時投入到位,那么,從雙方履行合作合同情況看,行知廠以現金和實物履行合同達60%以上,創園公司投入現金30萬元,履行合同現金義務達100%,在履行投入實物方面雖沒有依據證實,但依照雙方合作合同約定的內容看,各自投入實物及現金的期限、投向何處沒有作出規定,故不能認定創園公司有違約行為并承擔違約責任,亦不能認定行知廠有違約行為。而在新公司疇備階段的支出廠房租金、購買辦公設備等過程中,創園公司未按合同約定由雙方協商和簽字認可,創園公司之行為依照雙方合同約定應屬違約,理應承擔相應的違約責任。鑒于創園公司在原審中提出該違約金過高請求減少,根據本案實際情況,其請求應酌情支持。綜上,原判未主張違約金欠妥,本院予以糾正,抗訴機關抗訴理由成立。根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五十三條第一款(二)項和第一百八十四條之規定,判決如下:
一、 維持本院(2005)渝一中民終字第1815號民事判決第一項;
二、變更本院(2005)渝一中民終字第1815號民事判決第二項為由原審被告重慶創園體育設備有限公司于本判決生效之日起10日內賠償原審原告重慶市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行知教學設備廠違約金人民幣8萬元。
本案一審案件受理費11010元,其他訴訟費4000元,保全費3520元,鑒定費800元,合計19330元;二審案件受理費11010元,其他訴訟費2000元,合計13010元。共計32340元,由重慶創園體育設備有限公司負擔25872元;由重慶市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行知教學設備廠負擔6468元。(此費用在上述款項執行中相互抵扣)
本判決為終審判決。
?
審 判 長 羅邦倫
審 判 員 許 申
代理審判員 唐代忠
二00七年四月二十七日
書 記 員 曾 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