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岳訴
北京綠博苑環保設施工程安裝有限公司侵犯專利權糾紛案
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
民事判決書(2004)二中民初字第10616號
原告李成岳,男,漢族,1947年8月16日出生,北京綠葉環保設備安裝有限公司經理,住北京市密云縣密云鎮小唐莊村。
委托代理人馮濤,北京市方舟
律師事務所律師。
委托代理人蔣常雪,女,漢族,1968年6月17日出生,北京鼎佳世紀專利信息技術咨詢中心職員,住
山東省
威海市環翠區東城路72號。
被告北京綠博苑環保設施工程安裝有限公司,住所地北京市密云縣密云鎮南菜園村南。
法定代表人付傳喜,該公司經理
委托代理人姚力林,女,漢族,1954年9月6日出生,北京綠博苑環保設施工程安裝有限
公司法律顧問,住
河北省
張家口市橋東區興中街4號丁單元403號。
原告李成岳與被告北京綠博苑環保設施工程安裝有限公司侵犯專利權糾紛案,本院2004年9月21日受理后,依法組成合議庭,于2004年10月27日及11月11日兩次公開
開庭進行了審理。原告李成岳及其委托代理人馮濤、蔣常雪,被告法定代表人付傳喜及其委托代理人姚力林到庭參加了訴訟。本案已審理終結。
原告訴稱:原告于2001年10月19日向國家知識產權局申請了一項名稱為“麻石脫硫沖擊式除塵器”的實用新型專利,并于2002年9月11日被授權,專利號為ZL01268285.3。2004年,原告發現被告未經許可,制造、使用、銷售了侵犯原告上述專利權的除塵器產品。被告的行為損害了原告的合法利益,給原告造成了經濟損失,故訴至法院,請求法院判令被告:1、立即停止侵犯原告專利權的行為;2、在侵權范圍內向原告公開道歉,消除影響;3、賠償原告因被侵權所受到的損失及合理訴訟支出20萬元;4、承擔本案
訴訟費。
被告辯稱:1、被告生產、銷售的環保除塵器產品使用的技術是聘請技術專家、參照國家建委建筑科學研究院審查通過的《采暖通風重復使用圖集》自行設計的,并非采用原告的專利技術;2、被告自1992年以來即自主進行環保除塵器產品的研究與改造,2000年曾為北京順義大龍城鄉建設開發總公司安裝了ZCD-10型除塵器產品,2001年曾為北京市順義縣半壁店住宅合作社(以下簡稱半壁店住宅合作社)安裝過JL-15型麻石高效脫硫除塵器產品,以上兩臺產品使用的“S型通道”、“自激脫硫”等技術均比原告的專利技術早;3、原告所訴我公司給北京市房山區房屋土地管理局供暖所(以下簡稱房山區供暖所)安裝的除塵器產品使用的技術與原告的專利技術有很多不同,足以證明我公司的產品沒有侵權,且比原告的技術更為先進;4、原告提出我公司所安裝的除塵器產品利潤能達到50%毫無根據,我公司產品的利潤僅為13%,故對原告提出的賠償請求,我公司也不能認同。請求法院依法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
原告為證明自己的主張,向本院提交了以下證據:1、《實用新型專利證書》、《實用新型專利說明書》、2004年專利年費繳納收據,以及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檢索咨詢中心出具的《檢索報告》,證明原告依法享有專利號為ZL01268285.3實用新型專利權;2、北京市國信公證處出具的(2004)京國證民字第11508號《
公證書》及11505號《公證書》,證明被告實施了
侵權行為;3、被告與房山區供暖所簽訂的《承攬合同》、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檢索咨詢中心出具的檢索費用發票,證明原告的損失和為訴訟支出的費用。原告當庭補充提交了兩組證據材料:4、密云縣科學技術委員會1997年7月28日出具的《科學技術成果
鑒定證書》、北京市密云縣宏遠節能設備廠1996年12月完成的《噴淋沖擊式除塵器研制報告》、北京市環境保護局大氣環境管理處1999年4月出具的除塵器生產銷售《審批證書》、密云縣人民政府出具的1995-2001年榮獲密云縣科技進步獎單位《光榮冊》、2002年6月密云縣人民政府頒發給原告的榮獲密云縣科技進步二等獎的《榮譽證書》,以上證據證明原告的專利技術的研發過程及審批情況;5、原告針對被告生產銷售的20噸MPC鍋爐除塵器產品所做的《工程(概結)算表》,證明被告生產銷售一臺除塵器產品的成本只有30 583.87元;6、原告于庭后再次補交的
公證費發票,證明其為訴訟支出的合理費用。
被告為證明自己的主張,向本院提交了以下證據:1、1975年由
鞍山礦山設計院等單位編制的、由國家建委建筑科學研究院組織審查通過的《CCJ/A型除塵機組采暖通風重復使用圖集》,證明被告的除塵器產品是根據此圖集修改設計完成的;2、證人吳安的證言及身份證復印件,證明其自1975年起即作為被告的技術顧問,為被告設計改造除塵器產品的情況;3、被告使用的《JL激流式麻石脫硫除塵器使用說明書》及該說明書的印制單位北京長遠印刷廠出具的書面證明,證明被告于1996年上半年印刷了該說明書,上面已經載明了被告使用的技術,與原告的專利技術不同;4、被告于1997年12月16日與北京供電局密云供電局(以下簡稱密云供電局)簽訂的《
購銷合同》及密云供電局出具的書面證明,證明被告在1997年即開始生產銷售除塵器產品;5、被告于2000年6月18日與北京順義大龍房地產開發公司簽訂的《承攬合同》、被告為該公司安裝除塵器產品的圖紙及北京市順義大龍城鄉建設開發總公司出具的書面證明,證明被告在2000年間銷售、安裝除塵器產品的情況,且使用的技術與原告專利技術不同;6、被告于2001年8月28日與半壁店住宅合作社簽訂的《承攬合同》、被告為該合作社安裝除塵器產品的圖紙及該合作社出具的證明,證明被告在2001年間銷售、安裝除塵器產品的情況,且使用的技術與原告指控被告侵權的產品的技術相同而與原告的專利技術不同;7、被告為房山區供暖所安裝除塵器產品的圖紙及證人劉洪祥針對該圖紙所出具的書面證言及身份證復印件,證明被告為房山區供暖所安裝的除塵器產品系其自行設計,且使用的技術與原告的專利技術不同;8、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密云分局登記注冊科出具的被告
變更企業名稱的證明及被告企業名稱變更前后的
企業法人營業執照復印件,證明被告企業名稱兩次變更的情況;9、被告關于其為房山區供暖所安裝除塵器產品利潤的計算說明,證明該產品的利潤僅為30%。
上述證據均經當庭質證。被告所提證人吳安及劉洪祥亦出庭作證。
被告認為原告所提證據中《實用新型專利說明書》、《檢索報告》不是原件,對其真實性不予認可;認為第11508號《公證書》中所附照片不能反映出除塵器產品的內部結構,要求本院進行現場勘驗;認為原告提交的專利檢索費用發票與本案無關;認為原告補充提交的證據4、5、6均已超過舉證期限,不予質證,且認為證據4與本案無關聯性,證據5系原告自行測算的被告產品的成本,毫無事實依據。
原告對被告提交的證據除證據8外均提出異議,認為證據1《CCJ/A型除塵機組采暖通風重復使用圖集》被告不能證明是1975年公開發售的;認為證人吳安對其所作的陳述沒有相應證據支持;認為證據3在沒有產品說明書印制合同支持的情況下,真實性不能被認定;認為證據4、5、6在沒有履約情況的證明材料及產品實物的支持下真實性均不能被認定;認為證據7的圖紙與被告實際生產、銷售、安裝的除塵器產品相同,但圖紙及劉洪祥的證言均不能證明該產品系被告自行設計,且使用的技術與原告的專利技術應屬相同或等同;認為證據9是被告自行對其除塵器產品利潤的計算缺乏事實依據。
本院對原告證據1-3予以認定。因原告證據4與本案無關聯性,且已超過舉證期限,故不予認定。因原告證據5無其他相關證據相佐證,且已超過舉證期限,故不予認定。原告證據6為舉證期限屆滿后提交,本院不予認定。本院對被告證據1-8予以認定。雖然原告對被告證據1-7的真實性均提出異議,但未能提出相反證據加以證明。因被告證據9無其他相關證據佐證,故不予認定。[Page]
本院經審理查明:原告于2001年10月19日向國家知識產權局申請了一項名稱為“麻石脫硫沖擊式除塵器”的實用新型專利,并于2002年9月11日被授權,專利號為ZL01268285.3。該專利權利要求1的內容為:
一種麻石脫硫沖擊式除塵器,主要由除塵器墻體、進煙道、S形通道、排氣道、柜形池槽、補水管、噴霧管組成,其特征在于:除塵器墻體是由花崗巖砌筑而成,其內部設置有進煙道,S形通道,排氣道,在進煙道內安裝有補水管和噴霧管,在除塵器墻體的下部基礎設置有柜形池槽,其內裝有堿性溶液。
專利說明書中對其技術方案的解釋為:在進煙道內裝有噴霧管,使來水霧化,通過霧化水首先對高溫煙塵進行溶解和包容,提高了煙塵的凈化和煙塵的脫硫的效果。被凈化了的煙塵,再一次進入S形通道,由于通道的加速,離心,飛濺,包容的綜合效果,進一步提高了除塵和脫硫的效果……補水管及噴霧管的位置接近進煙接口。
被告于1988年7月4日成立,原名北京市密云縣花崗巖制品廠,1994年1月28日首次變更企業名稱為北京市密云縣環保設施工程安裝隊,之后又于2001年9月3日變更企業名稱為現名。
被告于1995年起聘用兵器工業第五設計研究院高級工程師吳安,為其設計激流式麻石脫硫除塵器。自1997年起即開始銷售除塵器產品。
2003年8月28日及9月8日,被告與案外人房山區供暖所簽訂了兩份《北京市承攬合同》。合同內容為:被告為房山區供暖所安裝兩臺20噸高效脫硫除塵器,每臺除塵器的安裝費為15萬元。現該兩臺除塵器產品已安裝完成,房山區供暖所仍在正常使用中。
原告經北京市國信
公證處公證,現場拍攝了其中一臺除塵器產品的內外結構。
根據被告請求,本院于2004年11月1日組織雙方當事人到房山區供暖所對原告指控被告侵權的除塵器產品進行了現場勘驗,并制作了現場勘驗筆錄、拍攝了照片。
根據原告公證拍攝的照片、本院現場勘驗的記錄及所拍攝的照片,可認定被告為房山區供暖所安裝的除塵器產品外部結構為:以花崗巖筑成一封閉式立方體墻體,墻體上方有進煙道和排煙道,墻體右側面下方有一溢流口,左側面下方有前后兩根補水管,伸入墻體內部。內部結構為:在進煙道左右兩側各有一個S形通道,底部為池槽,池槽的前、后方底部各有一根補水管,補水管向側面開有幾個圓形噴水孔。
原告認為該臺產品與其專利權利要求1相比,不同或不完全相同點有二:1、被告產品進煙口處沒有噴霧管。但原告認為其水槽底部的補水管側面設置的圓形噴水孔即可以起到噴霧、除灰的作用,因此構成等同;2、被告產品內部有兩個S形通道,而原告說明書附圖中只有1個S形通道。但原告認為權利要求1中只提到S形通道,并沒有限定數量,專利保護范圍應以權利要求書為準,不應以專利說明書附圖為準,故被告的產品落入了原告的專利保護范圍。
被告則認為上述兩點是被告產品與原告專利技術的根本區別點,被告產品的補水管是設置在池槽底部而非進煙口處的,補水管側面的開孔只有補水、沖灰的作用,并沒有噴霧、噴淋的作用,與原告專利技術根本不同;雙S形通道的設置使煙氣由中間進兩邊分流再從上面合并而出,與原告專利技術也不同。另外,被告還主張其除塵器產品底部池槽內盛載的不是堿性溶液、且在池槽的設置、進煙口與排氣口位置的設置等多處也與原告的專利權利要求及說明書附圖所顯示的技術方案不同,故被告認為其產品沒有落入原告專利保護范圍。
另查,2001年8月28日,被告曾與案外人半壁店住宅合作社簽訂了一份《承攬合同》。合同內容為:被告為半壁店住宅合作社安裝JL-15型麻石高效脫硫除塵器產品1臺。本院將被告提供的安裝該臺除塵器產品使用的圖紙與被告為房山區供暖所安裝的除塵器產品進行了對比,兩者結構基本相同。
本院認為,原告依法享有的名稱為“麻石脫硫沖擊式除塵器”的實用新型專利權(專利號為ZL01268285.3),受法律保護。任何單位或個人未經專利權人許可,都不得實施其專利。
本案雙方當事人的爭議焦點有兩點:一、被告生產、銷售的除塵器產品是否落入了原告的專利權利保護范圍。
我國專利法規定,發明或實用新型專利權的保護范圍以其權利要求的內容為準,說明書及附圖可以用于解釋權利要求。
根據涉案專利獨立權利要求的記載,該專利技術的必要技術特征有:1、一種麻石脫硫沖擊式除塵器,主要由除塵器墻體、進煙道、S形通道、排氣道、柜形池槽、補水管、噴霧管組成;2、除塵器墻體是由花崗巖砌筑而成;3、除塵器墻體內部設置有進煙道、S形通道、排氣道;4、在進煙道內安裝有補水管和噴霧管;5、在除塵器墻體的下部基礎設置有柜形池槽,其內裝有堿性溶液。
現有證據表明,被告為房山區供暖所安裝的除塵器產品的技術特征與涉案專利的必要技術特征相比,缺少必要技術特征1(即前序部分)中的補水管和噴霧管,且缺少必要技術特征4,即被告產品沒有在進煙道內安裝補水管和噴霧管。原告雖主張被告產品池槽底部的補水管與其專利中的補水管、噴霧管的技術特征構成等同,但根據專利說明書及其附圖的解釋,涉案專利技術在進煙道內安裝噴霧管,目的是使來水霧化,通過霧化水對高溫煙塵進行溶解和包容,且補水管及噴霧管的位置接近進煙接口。被告產品首先沒有噴霧管,雖有一補水管,但其安裝的位置是在池槽底部,補水管上雖開有噴水孔,但其開口方向是向側面前方,其作用只在于用水沖刷池槽底部所積灰塵,沒有噴淋、壓塵的功能。有鑒于此本院認為該補水管與涉案專利的補水管相比,在技術手段、功能、效果上均不同,故不構成等同。
因被告產品缺乏專利技術中的一項必要技術特征,故其產品沒有落入原告專利權保護范圍。至于被告還主張其除塵器產品在水槽的設置、進煙口與排氣口位置的設置、雙S形通道的設置等多處與原告專利說明書附圖所顯示的技術方案不同,但原告專利權利要求書中并沒有對上述部分作出具體限定,故本院認為上述部分均落入了專利保護的范圍之內。關于被告主張其池槽內盛載的液體并非堿性溶液,與原告權利要求中限定的技術方案不同一節,本院認為被告生產、銷售的除塵器產品既然存在給煙塵進行脫硫的功能,如果池槽內的液體為非堿性溶液,被告必須舉證證明。而被告關于其使用的是所謂沉淀池脫硫方法的陳述不能自圓其說且沒有證據予以證明,本院不予采信。
二、被告是否在原告申請涉案專利前就已使用了被控侵權的技術。
被告舉出多份證據證明其在原告申請涉案專利之前,已經開始研制、生產、銷售除塵器產品,尤其是被告提交的證據6證明了在2001年8月,即涉案專利申請日之前,被告已經使用了原告指控其侵犯專利權的除塵器產品技術。原告雖對被告所提證據均不予認可,但并沒有提交相反證據加以證明。而本院認為被告所提證據已經形成了完整的證據鏈,故可以認定被告在原告申請涉案專利前就已使用了被控侵權的技術。
綜上,本案被告生產、銷售的除塵器產品使用的技術與原告享有專利權的“麻石脫硫沖擊式除塵器”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相比,缺少一項必要技術特征,沒有落入原告的專利保護范圍,且被告在原告申請涉案實用新型專利之前就已使用了該項技術,故被告生產、銷售除塵器產品的行為,沒有侵犯原告的專利權,原告所提訴訟請求沒有事實及法律依據,本院不予支持。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第十一條第一款之規定,判決如下:
駁回原告李成岳的訴訟請求。
案件受理費5510元,由原告李成岳負擔(已交納)。
如不服本判決,可在收到判決書之日起十五日內,向本院遞交
上訴狀,并按對方當事人的人數提交副本,上訴于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
審 判 長 劉 薇
代理審判員 梁立君
代理審判員 鐘 鳴
二ΟΟ四 年 十二 月 十五 日
書 記 員 馮 剛[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