樅陽縣金社鄉長溪村黃莊村民組、黃元村民組、黃東村民組、黃豐村民組訴樅陽縣人民政府林業行政確認案
?
安徽省高級人民法院
[2009]皖行終字第00080號
上訴人(一審原告):安徽省樅陽縣金社鄉長溪村黃莊村民組。
訴訟代表人:丁萬老,該組組長。
上訴人(一審原告):安徽省樅陽縣金社鄉長溪村黃元村民組。
訴訟代表人:夏良如,該組組長。
上訴人(一審原告):安徽省樅陽縣金社鄉長溪村黃東村民組。
訴訟代表人:丁抗旱,該組組長。
委托代理人:丁明和,男,1937年5月12日生,漢族,退休教師,住(略)。
上訴人(一審原告):安徽省樅陽縣金社鄉長溪村黃豐村民組。
訴訟代表人:丁龍貴,該組組長。
委托代理人:丁慶余,男,1936年2月19日生,漢族,退休教師,住(略)。
被上訴人(一審被告):安徽省樅陽縣人民政府。
法定代表人:何謙,該縣縣長。
委托代理人:吳維平,該縣政府法制局局長。
被上訴人(一審第三人):安徽省樅陽縣金社鄉長溪村楊北村民組。
訴訟代表人:吳可華,該組組長。
委托代理人:邱春生,安徽樅城律師事務所律師。
樅陽縣金社鄉長溪村黃莊村民組、黃元村民組、黃東村民組、黃豐村民組(以下對四個村民組簡稱為黃莊等四村民組)因訴樅陽縣人民政府林業行政確認一案,不服安慶市中級人民法院于2009年8月12日作出的[2009]宜行初字第11號行政判決,向本院提起上訴。本院依法組成合議庭,于2009年11月11日公開開庭審理了本案。上訴人樅陽縣金社鄉長溪村黃莊村民組的訴訟代表人丁萬老、黃元村民組的訴訟代表人夏良如、黃東村民組的委托代理人丁明和、黃豐村民組的委托代理人丁慶余,被上訴人樅陽縣人民政府的委托代理人吳維平,被上訴人樅陽縣金社鄉長溪村楊北村民組(以下簡稱楊北村民組)的訴訟代表人吳可華及其委托代理人邱春生到庭參加了訴訟,本案現已審理終結。
黃莊等四村民組向一審法院起訴稱:1、樅陽縣人民政府樅政裁字[2008]4號山林權屬爭議裁決認定事實錯誤。1954年前后,四原告村民就在楊家山東部葬墳、開墾荒地,已成為熟地20余畝。1980年實行承包責任制,此地劃分給原告各農戶種植。1990年因退耕還林,原告每戶出工出資在此植樹,并交管理費用,原告享有該土地的使用權及林木的所有權,而第三人楊北村民組從未對該山地進行過耕種和管理。2、該裁決認定第三人林權證載明的山林面積為12畝,而原告在楊家山東部開荒的山地遠遠超過12畝。按照該裁決理解的四至范圍,該山林權證的面積足有80畝,明顯超過林權證載明的山林面積。原告要求撤銷該山林權證,確認楊家山的東部歸其所有,但裁決書卻以該山林權證為證據,導致裁決錯誤。3、該山林權證四至不清,將原告開墾的荒地及墳地包含在該林權證內,侵犯了原告的合法權益。林業“三定”前,楊家山20余畝山地就已歸四原告耕種、管理,原告享有該土地的使用權。林業“三定”時應當“以現在的權屬為基礎”將此山林權確定給四原告所有,被告將林權證頒發給第三人沒有法律依據。請求撤銷樅陽縣人民政府樅政裁字[2008]4號山林權屬爭議案件裁決,要求被告重新劃定楊北村民組的李家山12畝山林四界,確認楊家山東部山林所有權歸原告所有。
一審法院審理查明:爭議山場為竹井山,又名李家山、楊家山。1954年,黃莊等四村民組的村民在其東部開墾荒地。1983年元月5日,樅陽縣人民政府向楊北村民組頒發樅林政字第0006332號《山林權所有證》,確定李家山為楊北村民組所有,四至范圍的東邊以長溪山立石為界。1989年原樓山村將竹井山統一規劃植樹造林,1990年,原樓山村與吳培見簽訂《竹井山承包合同》,將該山場承包給吳培見植樹造林,承包期限15年。2005年12月,長溪村委會、楊北村民組及吳培見三方簽訂《竹井山承包合同》,將竹井山繼續給吳培見承包7年。2006年3月,黃莊等四村民組因對2005年合同中將山場造林15%的收益確定給楊北村民組不滿,開始向各級人民政府申訴,認為樅林政字第0006332號《山林權所有證》存在錯誤,應予撤銷,并主張其對竹井山東部的部分山場享有所有權。2006年8月19日,黃莊等四村民組向樅陽縣人民法院起訴要求撤銷該林權證,樅陽縣人民法院以超過起訴期限為由不予受理。2008年11月,楊北村民組向樅陽縣人民政府申請,要求確認竹井山歸其所有。2008年12月24日,樅陽縣人民政府作出樅政裁字[2008]4號山林權屬爭議案件裁決,裁決爭議山場的山林權屬楊北村民組所有。黃莊等四村民組不服,向安慶市人民政府申請行政復議,安慶市人民政府復議決定維持該裁決。黃莊等四村民組遂提起行政訴訟。
一審法院認為:《安徽省山林權糾紛調處辦法》第八條以及林業部《林木林地權屬爭議處理辦法》第六條、第十條規定:確定縣內山林權屬,以林業“三定”時人民政府核發的山林權所有證為依據;山林權所有證記載的四至清楚的,以四至為準。被告裁決所依據的主要證據是1983年元月林業“三定”時頒發給楊北村民組的樅林政字第0006332號《山林權所有證》,該證載明的四至是清楚的,可以作為認定爭議山場權屬的依據。被告依據此證所載明的四至,將爭議山場的所有權認定屬于楊北村民組正確。黃莊等四村民組雖曾有對爭議山場長期耕種管理的事實,但依法不能以此作為認定權屬的依據。依照《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五十六條第(四)項的規定,判決駁回黃莊等四村民組的訴訟請求。案件受理費50元由黃莊等四村民組負擔。
黃莊等四村民組上訴稱:1、一審判決認定事實錯誤。李家山、楊家山是兩塊山地,楊北村民組的林權證載明,山場座落在李家山,面積為12畝。該林權證不包括楊家山的山林。上訴人自1954年至1990年以來對開荒地進行管理使用,不能僅憑長溪村的一份證明認定楊北村民組管理該山。該林權證雖載明四至界限,但該山地從未有長溪山這一稱謂,林權證如包括上訴人開荒的山地,那么該林權證的東邊應載明與小機莊的山地為界,且其四面均無立石標記,故該林權證的四至是不清楚的。2、一審判決適用法律不當。綜合本案事實,應適用《安徽省山林權糾紛調處辦法》第八條第二款關于四至不清,以面積為準的規定。同時,《安徽省土地權屬爭議處理條例》第九條規定,農民集體使用另一集體所有的土地,連續使用滿二十年的,其土地使用權屬于現使用者。3、樅陽縣人民政府頒發給楊北村民組的林權證缺乏事實和法律依據。林業“三定”前,楊家山20余畝山地就已歸上訴人耕種、管理,林業“三定”時,應當“以現在的權屬為基礎”,將此地使用權確定給上訴。樅陽縣人民政府將該林權證頒發給楊北村沒有法律依據,侵犯了上訴人的合法權益,一審判決對頒證的法律依據及程序未予以審查。請求撤銷一審判決,撤銷樅陽縣人民政府作出的山林權屬爭議裁決,要求樅陽縣人民政府重新劃定楊北村民組的12畝山林四界,確認楊家山東部山林所有權歸上訴人所有。
樅陽縣人民政府答辯稱:1、一審判決認定事實清楚。“四固定”時,原李家山和原楊家山都劃歸楊北村民組,所以在1983年林業“三定”時,該林權證上只需填寫該山場所有山名的其中之一。該林權證四至東以長溪山立石為界,是因為1976年,長溪大隊分為唐莊、樓山、長溪三個大隊,黃莊等四村民組和楊北村民組均屬于樓山大隊,小機莊村民組屬于長溪大隊,故1983年的該林權證上的“長溪山”是指長溪大隊所轄的小機莊生產隊的山場,因此,該林權證的四至是清楚的。上訴人1954年在楊家山東部開過荒,只是部分村民自發行為,并非村民組集體組織開荒,不能以此說明取得了該山場的所有權。2、一審判決適用法律正確。本案是山林權屬爭議案,適用《安徽省山林權糾紛調處辦法》正確,按《安徽省土地權屬爭議處理條例》第九條規定,該土地也不屬于上訴人。1990年春,樓山村委會組織全村在山上植樹造林并對外發包,此時,上訴人就停止在開荒地里耕種,已喪失了該開荒地的使用權。3、樅陽縣人民政府頒發該林權證是合法有效的。2006年6月,上訴人向樅陽縣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要求撤銷該林權證,已被該院裁定駁回起訴。請求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楊北村民組答辯稱:1、一審判決認定事實清楚。在土地改革時,竹井山西邊劃給吳顯才所有,東邊劃給楊友根所有,農業合作化時,整個竹井山入了雨順合作社,1963年劃歸楊北村民組管理,一審認定竹井山又名李家山、楊家山、竹塘頸符合客觀事實。該林權證四至是清楚的,而且與實際山場四至一致,爭議山場一直歸屬楊北村民組,并由楊北村民組管理,1990年和2005年的竹井山承包合同足以證明。2、一審判決適用法律正確。上訴人依據《安徽省土地權屬爭議處理條例》第九條規定,主張爭議山場所有權,理由不成立。上訴人按使用二十年來主張該山場所有權,也說明上訴人認可該山場所有權原屬楊北村民組的事實。3、樅陽縣人民政府給楊北村民組頒發的林權證,并未侵犯上訴人的合法權益。請求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一審被告樅陽縣人民政府向一審法院提舉的證據有:1、楊北組要求裁決的請示;2、山林權證書;3、1990年、2005年山林承包合同;4、楊北組的報告;5、黃莊組的報告;6、長溪村委會證明;7、山場草圖;8、縣林業局文件。
一審第三人楊北村民組向一審法院提交的證據有:1、山林權所有證;2、竹井山承包合同;3、樅陽縣人民政府裁決書、安慶市人民政府行政復議決定書;4、樅陽縣人民法院裁定書。
一審原告黃莊等四村民組向一審法院提交的證據有:1、居民身份證、村民代表證;2、爭議山場山貌示意圖;3、湖東縣1951年土地房產所有權證存根三份;4、樅陽縣山林權所有證存根二份;5、對丁賢啟、吳偉真、章友信、吳斗光、章傳掌、章邦民、丁賢超、楊典華等八位證人的調查筆錄、吳培見等十五位證人證言;6、1990年《竹井山承包合同》、2005年《竹井山承包合同》、報告;7、2005年12月19日寫給長溪村兩委的報告,2006年3月10日寫給縣政府請求解決楊北組村民侵占原告土地的報告,2006年9月5日向省政府提交的申訴書,2006年11月16日向縣政府提交的山林權證變更申請書,2007年3月27日向縣林業局申請報告,2008年1月23日向縣林權改革領導組提交的山林權證變更申請書,向縣政府、市政府反映情況的材料,楊家山的來歷,縣信訪局、省信訪局轉送告知書等。
上述證據均已隨案移送本院。經審查,一審對本案事實的認定符合法律規定,本院依法予以確認。
本院二審審理另查明:1983年元月5日,樅陽縣人民政府向楊北村民組頒發的樅林政字第0006332號《山林權所有證》所載的面積為12畝,但該證四至范圍內的實際面積足有80-100畝。對此,各方當事人均當庭認可。
本院認為:參照《安徽省山林權糾紛調處辦法》第八條、林業部《林木林地權屬爭議處理辦法》第六條、第十條規定,林業“三定”時核發的山林權證是確定山林權屬的依據。本案中,樅陽縣人民政府于1983年向楊北村民組頒發樅林政字第0006332號《山林權所有證》,該發證行為系1990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施行前作出,根據法不溯及既往的原則,對樅陽縣人民政府頒發樅林政字第0006332號《山林權所有證》的合法性,不屬于本案的審查范圍。上訴人可以要求有關機關根據林業法律、法規及正在進行的林權制度改革的相關政策予以處理。
鑒于上訴人提交的第七組證據中的山林權證變更申請書、報告、申訴書及楊北村民組提交的樅陽縣人民法院裁定書均證明上訴人已自認爭議林地包含在樅林政字第0006332號《山林權所有證》四至范圍內。故樅陽縣人民政府作出的樅政裁字[2008]4號山林權屬爭議裁決,將爭議林地權屬確定歸楊北村民組所有,僅是對樅林政字第0006332號《山林權所有證》法律效力的重申,并未設立新的權利義務關系。上訴人要求撤銷該裁決并由樅陽縣人民政府重新確權的訴訟請求,缺乏事實和法律依據,一審判決駁回其訴訟請求并無不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六十一條第(一)項之規定,判決如下:
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二審案件受理費50元由上訴人黃莊、黃元、黃東、黃豐等四村民組負擔。
本判決為終審判決。
審 判 長 王新林
審 判 員 胡宛平
代理審判員 胡 紅
二00九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書 記 員 陳 默
相關法律條文:
《安徽省山林權糾紛調處辦法》
第八條:確定縣內山林權屬,以林業“三定”時人民政府核發的山林權所有證為依據,“三定”時未發證的,以六十年代“四固定”時期確定的權屬或經營范圍為基礎;“三定”和“四固定”時期都未確定權屬的,可參照農業合作化或土改時的權屬確定。山林權所有證記載的四至清楚的,以四至為準;四至不清楚的,以面積為準。
《林木林地權屬爭議處理辦法》
第六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國務院授權林業部依法頒發的森林、林木、林地的所有權或者使用權證書,是處理林權爭議的依據。
第十條:處理林權爭議時,林木、林地權屬憑證記載的四至清楚的,應當以四至為準;四至不清楚的,應當協商解決;經協商不能解決的,由當事人共同的人民政府確定其權屬。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破產清算組債務人到期債權執行申請書(破產清算文書)
2020-10-14人民法院取保候審決定書(刑事案件用)
2020-10-14人民法院取保候審執行通知書(刑事案件用)
2020-10-14提請收集、調取證據申請書(律師刑事訴訟格式文書)
2020-10-14扣押決定書
2020-10-14糾正審理違法意見書
2020-10-14____________執行回執
2020-10-14×××公安局不立案理由說明書
2020-10-14×××公安局指定管轄決定書
2020-10-14×××公安局辦案協作函
2020-10-14人民檢察院解除監視居住決定書
2020-10-14人民檢察院辯護律師收集案件材料許可證
2020-10-14人民檢察院公訴意見書
2020-10-14罪犯____材料轉遞函
2020-10-14釋放證明書
2020-10-14行政判決書(再審行政案件用)
2020-10-14復議申請書
2020-10-14土地行政處罰決定執行筆錄(查處土地違法案件法律文書格式)
2020-10-14舉報登記表(藥品監督行政執法文書)
2020-10-14當場行政處罰決定書(藥品監督行政執法文書)
2020-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