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從傳統民法理論來看,合同效力的法律基礎是當事人意思表示是否真實。民事合同是否有效,除了那些不可能違反法律和社會公共利益的人外,關鍵在于訂立合同的民事行為是否真正反映了當事人的真實意愿。因此,在民法和勞動法的范圍內,在欺詐和脅迫下訂立嚴重違背當事人真實意思的合同通常被視為無效。這一精神體現在《中國勞動法》關于勞動合同無效的基本規定中,在《關于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若干問題的意見》(1995年8月4日勞動部發[2005]202號)第27條中有明確體現勞動部發布。《意見》指出:“無效勞動合同是指不符合法定條件,不能對當事人產生預期法律后果的勞動合同。”可以看出,未能實現合同目的已成為決定合同效力的一個重要因素。《民法通則》第58條規定了七種民事行為無效的情形,可以概括為三種基本類型,即合同的締約主體不成立、當事人意思表示不真實、當事人意思表示不真實,合同內容違反法律或社會公共利益(包括國家計劃)第59條將重大誤解和明顯的不公平劃分為可撤銷的民事行為。當年《勞動法》起草時,勞動合同效力的確定顯然只是部分參考了民法通則的規定,只是簡單地引入了違反法律和行政法規的行為(未說明對社會公共利益以及國家、集體和第三方利益的侵犯)以及欺詐、威脅和其他手段的使用(未說明利用他人危險、重大誤解、明顯不公平等情況)勞動合同無效的界定,沒有合同解除制度。顯而易見,《勞動法》中確認勞動合同有效性的標準體系具有簡化、狹窄和單一的特點。
年向全國人大報告的《勞動合同法》草案對勞動合同無效有著豐富的制度規定,將勞動合同無效案件分為五類,從內容上充分參考了現行合同法的相關規定,一般來說,也可以適用民法意義上的三條規則,即:主體資格的取消(草案規定雇主和工人中的一方或雙方不具備簽訂合同的中國資格),意圖的表達不真實(草案規定用人單位以欺詐、脅迫手段簽訂合同或者免除責任,排除勞動者的權利),內容違法(草案規定,合同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當事人惡意串通,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權益的)同時,《勞動合同法》草案還首次將合同可撤銷性理論引入勞動法的范圍,草案將重大誤解、明顯不公平、利用人身危險三種勞動合同類型納入了可撤銷性的范圍,這無疑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對我國勞動合同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具有積極意義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注銷企業還能恢復嗎
2021-03-21音樂版權費一般多少錢
2020-11-18護照辦理的流程和注意事項有哪些
2021-03-09哪些情形下用人單位解除勞動關系不用賠償
2021-02-27軍人提出離婚的管轄范圍是怎樣規定的
2021-01-05把銀行卡借給別人走賬犯法嗎
2020-12-07什么情況下應該賠償勞動者損失
2020-11-08斷絕父子關系能分家產嗎
2021-01-11保障性住房能抵押貸款嗎
2021-02-10工傷贍養費老人可以領多久
2021-03-13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關于做好因國際金融危機引發案件工作的通知
2021-02-11國有農場農用地征收如何補償
2021-03-20房屋中介交易流程是什么
2020-12-27勞動合同變更的條件
2021-02-02競業限制單方簽字生效嗎
2021-03-05勞務外包是什么意思
2021-02-16關于人身意外險包括哪些
2020-12-17再保險是如何分類的
2020-12-03簽發保險單時被保險人已死亡還能賠償嗎
2021-01-03司機無證駕駛肇事逃逸,保險公司照樣得賠
2021-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