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當前的互聯網金融公司來說,富貴與兇險可謂一步之遙。
一方面是資本追捧的無限繁華,另一方面則是倒閉和跑路事件的激增;一方面是互聯網與傳統金融業務進行嫁接所帶來的無限想象空間,另一方面則是“棋失一招”可能跌入的“犯罪”深淵。
來自律霸網的數據顯示,2015年上半年全國正常運營的網貸平臺共計1814家,其中新增P2P平臺521家,同比增長近一倍。成交量則達到1973億元,超過2014年全年的1511.9億元,月平均增速達10.75%。但與此同時,2015年上半年P2P問題平臺達到372家,超過2014年全年總和,尤其在6月出現了101家問題平臺,創下歷史新高。
**財行總裁唐*慶就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目前互聯網金融行業看似蓬勃發展,但實際則泥沙俱下,有些公司只是迎合‘互聯網+’的風潮,以所謂創新的名義推出一些產品,但其中很多都踩著政策紅線,冒著極大的政策風險,有的甚至已經暴露出嚴重的問題。”
這些政策紅線,有的涉及資金池,有的涉及自融、或關聯擔保,嚴重的則由此引發非法吸存、非法放貸,甚至是非法經營以及集資詐騙。
那么,互聯網金融機構的風險何在?又如何去防范這些企圖繞過監管紅線的“投機之徒”呢?
P2P的非信用本質
不同于一般的技術創新或商業模式創新,當事者可以放開想像,不斷試錯,由于金融創新的背后隱藏著大量風險,并有可能對公共利益構成威脅,所以金融創新一定存在著監管指引。
中國政法大學金融創新與互聯網金融法制研究中心主任李*君表示:“‘互聯網+’金融不是簡單的嫁接,需要在流動性、安全性等方面做內在的有機邏輯整合,把原來的金融工具,結構,市場,制度全部打亂,重新組合,并形成內在邏輯,而且互聯網金融本質上仍然是金融,需要考慮金融潛在的各種風險。”
以P2P平臺為例,在P2P的法律關系中,出借人與P2P網絡平臺是一個居間合同的法律關系,同時,P2P網絡平臺與借款人也是一個居間合同的法律關系。需要說明的是,P2P網絡平臺是一個純粹的信息平臺,而不是信用平臺,平臺不提供信息真實完整的結論,它只是一個信息中介,對于居間人來說,他的權利義務就是給雙方簽訂合同,提供信息,如實告之。在這種法律關系下,如果借款人非法集資,平臺收取了傭金而沒有“如實告之”,那么平臺就會構成共同犯罪。
與此同時,從互聯網金融的金融本質上來看,P2P平臺要防范相關的金融風險,就不能與借款方存在關聯關系,否則,就會增加債權人的風險。
最危險雷區:資金池
對于“互聯網+”金融來說,無論是P2P,還是股權眾籌,抑或由互聯網衍生出來的其他創新,最大的風險就是其“類銀行”的操作模式。
比如資金池問題,對于P2P平臺或股權眾籌平臺來說,設立資金池,就潛藏著非法吸存,非法放貸的風險,不出問題還可,出了問題可能還會面臨集資詐騙的風險,影子銀行的這個固有問題同樣也是互聯網金融機構的“雷區”。
“舉例來說,一些P2P平臺都設有風險準備金,或風險保障金,如果拿平臺自己的資本金拿到平臺上作風險準備金,面臨的就是變相放貸的問題,如果用風險準備金進行增信,就可能是非法經營罪。如果把出借人的錢拿過來作風險準備金,這就涉嫌變相吸存,當然,這還僅僅是違法的問題,如果這筆錢沒有放到風險準備金的池子里,而是改變了用途,那問題可能就會很大,很可能面臨集資詐騙的風險。”李*君表示。
在李*君教授看來,“資金無論放到哪里,披露很重要,怎么披露就怎么做,就不會涉及集資詐騙這么危險的問題。”
當然,對于P2P平臺來說,不形成資金池,就需要把資金托管出去,需要強調的是,這里說的“托管”,而不是“存管”。
依據我國的《證券投資基金法》,托管有著非常明確的信托法律關系,其中的管理人,托管人,持有人承擔不同的權利義務,比如作為管理人的受托金融機構需要監督資金的投向和用途,如果違反需要上報監管機構中國證監會。同時,對于受托的金融機構來說,如果對方違反資金用途,那么可以拒絕撥付。
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商業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都有托管資質,只有一部分商業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包括第三方支付公司拿到了銀監會頒發的托管資質,因此,P2P企業需要找到那些有托管資質的機構才能辦理托管。
不過,由于P2P平臺托管的金額普遍偏低,單筆交易金額不大,交易頻繁且駁雜,托管成本高,責任重,所以銀行一般不愿意做P2P的生意,目前大部分平臺的資金“托管”都給到了第三方支付公司,而他們與第三方支付公司之間到底是不是真正的托管關系仍然存疑。
有不愿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就表示:“這些放在第三方支付公司的資金,名義上是托管,實際上的法律關系就是存管,第三方支付公司并不負責對資金的投向和用途進行監管,雙方之間也沒有簽訂正式的托管協議。當然也有些第三方公司根本就不具備托管資質。”
不過,伴隨P2P平臺業務的發展,尤其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對債權眾籌的實質需要,目前很多有托管資質的銀行已經開始了布局這一領域的業務,比如工商銀行、招商銀行以及民生銀行等都在開發專門針對P2P平臺進行托管的系統。
法律雙刃劍
盡管隱患重重,但一些互聯網金融機構依然“鋌而走險”,原因可能就在于互聯網金融的具體規范一直在“鼓勵創新”和“風險防范”之間進行探索,遲遲未能出臺,導致一些機構要么魚目混珠,趁機撈一把,要么由于缺少對于法律的更深刻的理解和認識,在創新的路徑上缺少了對風險的防范。
實際上,對于互聯網金融機構來說,其從事的業務規范散見于各種現存的法律條文之中,如果不熟知這些對應的“規則”,則有可能踩中監管的地雷。
有律師就指出:“一些股權眾籌平臺上的參與者認為我國當前沒有股權眾籌的法律法規,缺乏監管的辦法和制度,這種看法是完全錯誤的。事實上,《公司法》《合同法》《證券法》《私募基金融資管理辦法》《廣告法》《侵權責任法》《刑法》以及最高院的諸多司法解釋,其中都有很多規定可以適用。2014年12月18日,《股權眾籌融資管理辦法(試行)(征求意見稿)》的推出則不過是既有法規的進一步清晰化地闡釋和完善。”
舉例來說,當前股權眾籌最大的風險就是非法集資,即是否涉嫌向不特定人群公開募集資金,根據我國證券法第十條的規定,“向不特定對象發行證券的、向特定對象發行證券累計超過200人的,都算是公開發行證券,而公開發行證券則必須通過證監會或國務院授權的部門核準,需要在交易所,遵循一系列規則去交易。”
與此同時,對于融資項目及其信息的真實性進行必要的審核,直接關系到平臺所承擔的責任。如果說在公開發行中在保薦人和承銷人的責任認定上,保薦人承擔的還僅僅是過錯連帶責任,那么,根據《私募融資管理辦法》以及2014年3月25日最高院關于“非法集資”的司法解釋,對于非法集資,平臺無論有無過失,都是共犯。
該司法解釋規定,“為他人向社會公眾非法吸收資金提供幫助,從中收取代理費、好處費、返點費、傭金、提成等費用,構成非法集資共同犯罪的,應當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以上便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相關知識,相信大家通過以上知識都已經有了大致的了解。如果您的情況比較復雜,律霸網也提供律師在線咨詢服務,歡迎您進行法律咨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內鏡手術出事故保險公司最高賠20萬
2021-03-02政府采購法,罰款的情形有哪些
2020-12-20喝酒被車撞是誰承擔責任
2021-02-10夫妻債務,法律規定解讀
2021-02-01非婚生子女的準生證如何辦理,非婚生子女如何認領
2021-01-11與臺灣人的結婚手續
2021-02-09發生車禍之后是否可以和解
2020-11-25遇到交通事故怎么處理
2020-11-21家庭冷暴力多久可以離婚
2021-02-23工傷中侵權人應當怎樣賠償.
2020-11-22合同中止履行是否變更合同
2021-02-11員工不勝任現職務可隨意調崗嗎
2020-12-22旅游意外保險條款之保險合同的構成要素是什么
2020-11-17汽車車身險的保險責任是怎么規定的
2020-11-10保險提醒、說明義務嚴格,保險人說明義務的履行標準是什么
2021-02-10索要嫖資被殺,保險公司該不該賠
2020-11-27車險理賠的程序怎么走
2021-02-19駕駛員下車修理受傷仲裁委裁決保險不賠
2020-11-19精神病人自殺,保險公司應否理賠
2020-12-04擅自轉讓保險車輛 發生事故無權索賠
2021-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