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惠國待遇”又稱“最惠國條款”,它是“現代通商條約的柱石”。
一、“最惠國待遇”的起源
“最惠國”這一法律概念起源于并主要應用于國際貿易。其萌芽最早可追溯到11世紀。當時地中海沿岸的意大利各城邦、法國和西班牙城市的商人到外國做生意,開始總想獨占那里的市場擠走別人;在做不到這點時,就退而求其次,要求在該國市場上獲得同等機會。為滿足這種要求,西北非阿拉伯王子們曾頒布命令,給予他們與捷足先登的威尼斯、比薩等城邦以同樣特許權。12世紀,威尼斯也曾向拜占庭皇帝要求同樣的特許權,使該城邦商人獲得與熱*亞、比薩的商人平等競爭的地位。這種在市場競爭中“機會均等”的權利形式,即是最惠國的原始形態。雖然這個時期的最惠國都是單方面地只給商人的個人權利和管轄優惠,但最惠國的靈魂──“市場競爭,機會均等”則自此發韌。
15世紀,“最惠國”開始出現雙邊條約的規定并逐漸流行,但大多屬于強國迫使弱國單方面給予的。
具有近代意義的“最惠國待遇”(MostFavouredoNationFreatment)濫觴于17世紀的歐洲。當時歐洲各國普遍重視對外貿易,不允許一國給予另一國特殊權利或待遇,要求利益均沾,其內容一般為通商、航運、關稅、賦稅、投資、營業、居住、旅行、人身、財產及其他法律權利。
18世紀,隨著國際貿易規模的日益擴大,導致了政治條約與貿易(通商)條約的分家,并因此開始出現了一些相互給予“最惠國地位”的做法。其代表是1713年英法“烏特勒支通商條約”,該條約規定:一方保證把它給予第三國在通商與航運方面的好處,給予另一方。
但是,這種相互給予“最惠國地位”的做法,一直處于沉重的重商主義陰影籠罩之下,在長時期內沒有獲得大的進展。從17世紀以來,伴隨著國家主義的興起,在歐洲的國際貿易領域的主要指導原則,是重商主義(Mercantilism),即把積攢金銀作為本國財富的儲備手段,在貿易政策上追逐的目標是:獎勵出口,以達到本國盈余;而貿易盈余和財富積累又是與國家政治地位和權力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正是從這一意義上,對外貿易從一開始便是本國外交政策和活動的一部分。正因為如此,從18世紀直到19世紀中期以前,相互給予“最惠國地位”的做法并不是建立在科學的經濟理論基礎之上,而是作為處理國家之間政治關系的附庸而存在的。雖然18世紀后期和19世紀初著名經濟學家**·斯密(AdamSmisth)和李*圖(DavidRicardo)的貿易自由和比較優勢理論早已為處理各國間經濟關系的國際經濟法奠定了科學的理論基礎,但是他們的卓識高見,得到人們尤其是當政人士的認可和接受,卻花費了半個世紀之久。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交通虛假鑒定被查出的法律后果有哪些
2021-01-29出租房被拆遷可以提起行政訴訟嗎
2021-02-27商標續展的作用是什么
2020-11-21保密協議范本怎么寫
2021-02-12甲乙雙方簽訂一份修理設備的合同,客體是誰
2020-12-26第一查封人有優先受償嗎
2020-12-30如何區分夫妻共同債務和夫妻個人債務
2020-12-21房屋贈與子女協議書怎么寫
2021-02-20婚姻存續期間房屋所有權歸誰所有
2021-02-12哪些情形下無法要回購房定金
2020-12-03民間借貸房產抵押流程有哪些
2020-12-28成都房屋中介租房收費是多少
2021-02-15韓國非法打工如何處罰
2021-03-02國企勞務外包是否違規
2021-01-05勞動爭議管轄權包括哪些內容
2020-11-21財產險理賠怎么辦理
2020-12-06保險欺詐有哪些形式
2020-12-11保險對小吊車理賠的標準是什么
2021-03-23保險法司法解釋(一)內容有哪些
2020-12-17本案的保險理賠金是否適用損益相抵原則?
2021-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