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正確理解舉證責任
舉證責任最早源于古羅馬時期,其與民事訴訟相伴而生,兩者有著同樣源遠流長的歷史。我國《民事訴訟法》第六十四條規定:“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主張,有責任提供證據”,確立了“誰主張,誰舉證”的舉證責任制度。根據《現代漢語大辭典》的解釋,“責任”一詞本身有兩層含義:一是指分內應做的事;二是指做不好分內的事,因而應該承擔的過失。民事訴訟中的舉證責任又可稱證明責任,是指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主張,有提出證據并加以證明的責任,在不能提供證據的情況下,應該承擔舉證不能的法律后果。它包含了四層意思:
第一:當事人在訴訟中有提出訴訟主張的責任,即“主張責任”;
第二: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主張,應當提出證據,即“提供證據責任”;
第三:當事人對自己提供的證據,應當予以證明,以表明自己所提供的證據能夠證明其主張,即“說服責任”;
第四:若當事人對自己的主張不能提供證據或提供證據后不能證明自己的主張,將可能導致法院作出對自己不利的判決,即“不利后果負擔責任”。
二、舉證責任的性質
關于民事訴訟舉證責任的性質,法學界向來縱說紛紜,主要有以下一些觀點:(1)權利說;(2)義務說;(3)責任說等。
第一種“權利說”認為:提出證明主張和提供證據以及進行訴訟辯論,都可以看作當事人的訴訟權利。
第二種“義務說”認為:舉證責任包含有風險負擔的訴訟義務,當事人提出主張、提供證據、進行說服的行為是當事人的義務,因為法官原則上不能代替當事人的舉證行為,當事人必須履行舉證義務,否則,訴訟結果對他不利。
第三種“責任說”認為:在訴訟中,當事人負有主張責任、提供證據責任、說服責任,如果當事人沒有履行這些義務或者由于客觀因素導致案件事實真偽不明,都要將由此產生的不利實體后果判決給當事人承擔。
實際上舉證責任作為一個涵義豐富的概念,它的性質很難籠統地用權利、義務和責任來加以概括。筆者認為,舉證責任不僅僅是當事人提供證據證明自己主張的訴訟行為,也不僅僅是當事人的一種義務或責任,更不是當事人的一種權利,舉證責任是一項訴訟法上的證據制度。一種用來確定爭議事項或主張能否成立,進而確定勝訴或敗訴的制度。根據這種制度,如果法律要求特定當事人對某一爭議事項負有舉證責任,該當事人就有責任提供證據證明該爭議事項存在或不存在。如果當事人提不出證據或提出的證據不可采信,或者該當事人提出的證據與對方當事人提出的證據相比不具有優勢,該當事人就將敗訴。而對不負舉證責任的當事人來說,不能提供充分證據的,不一定敗訴。可見,承擔舉證責任意味著承擔更重的舉證負擔,同時,也承擔更大的敗訴風險。在民事訴訟中,設立舉證制度,對于人民法院公正地裁判民事糾紛案件,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落實舉證責任,提高人民法院的辦案效率和質量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讀者如果需要法律方面的幫助,歡迎到律霸網進行法律咨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掃碼APP下載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動遷評估大約評估幾次
2021-03-21已經抵押給別人的房產還能做訴前保全嗎
2020-12-09論文侵權如何處罰
2020-11-10監護權轉移委托怎么進行公證
2021-02-05打官司贏了訴訟費怎么退呢
2020-11-22車禍面部傷殘賠償多少錢
2021-02-19接管期限可以延期嗎
2020-11-08低保待遇是否可以提起行政訴訟(沒有法條)
2020-11-22企業單方變崗調薪的行為應該如何認識
2021-01-24交強險如何支付賠款
2021-02-10平安意外險的含義是什么
2021-03-17可分攤為公攤面積的空間分為哪幾類
2021-02-09保險合同糾紛中的法律適用
2021-03-07人身保險新型產品包括哪些?
2021-02-08適用保險新條款 不可忽視溯及力
2020-11-27失業保險基金是專款專用嗎
2021-01-10火災保險賠償賠償標準
2020-12-25什么是互聯網保險
2020-12-13財產保險有哪些作用
2020-11-13偽造 涂改有關證明騙取保險金案
2021-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