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當事人如何提出回避申請
回避的提出有兩種方式:一是申請回避。二是可以自行回避。當事人申請回避,可采用口頭或書面形式,但應當說明申請回避的理由。法官和其他有關人員自行回避的,應當向審判長、院長或審判委員會提出并說明理由。民事訴訟法規定,當事人申請回避,應當在案件開始審理時提出;回避事由在案件開始審理后知道的,也可以在法庭辯論終結前提出。院長擔任審判長時的回避,由審判委員會決定;審判人員的回避,由院長決定;其他人員的回避,由審判長決定。法院對當事人提出的回避申請應在三日內以口頭或書面方式作出決定。被申請回避的人員在法院作出是否回避的決定前,應當暫停參與本案工作,但案件需要采取緊急措施的除外。法院決定回避的,被申請回避的人員應退出本案審理;駁回回避申請的,被申請回避的人員應繼續本案的審理。民事訴訟法對不服駁回回避申請的決定設置了救濟程序,即申請人對決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決定時申請復議一次。復議期間,被申請回避的人員,不停止參與本案的工作。法院對復議申請應當在三日內作出復議決定,并通知復議申請人。
二、什么是回避制度
回避制度要求人民法院審判案件時承辦某一案件的審判人員、書記員、翻譯人員、鑒定人和勘驗人,因遇有法律規定的不得參與案件的審理或執行有關任務的情形,不參加對該案的審理或有關任務的執行。在審判案件和執行有關任務時,上述人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必須回避:是本案當事人或者當事人、訴訟代理人的近親屬;與本案有利害關系;與本案當事人有可能影響案件公正審理的其他關系。遇有上述情形之一的,承辦案件的審判人員及其他有關人員應主動地、自覺地提出回避,當事人也有權申請要求他們回避。當事人提出回避申請,應當說明理由,在案件開始審理時提出;回避事由在案件審理后知道的,也可以在法庭辯論終結前提出。被申請回避的人員在人民法院作出是否回避的決定前,應當暫停參與本案的工作,但案件需要采取緊急措施的除外。關于申請回避的處理,對院長擔任審判長時的回避,由審判委員會決定;審判人員的回避,由院長決定;其他人員的回避,由審判長決定。人民法院對回避申請所作的決定,可以采取口頭形式或書面形式,但必須在申請提出的3日內作出。申請人對決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決定時申請復議一次。復議期間,被申請回避的人員,不停止參與本案的工作。人民法院對復議申請,應當在3日內作出復議決定,并通知復議申請人。實行回避制度,是中國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和刑事訴訟法共有的基本原則之一,其目的在于防止利用職權徇私舞弊,影響案件的公正審理。
適當的利用回避制度進行權利的保護對于實現社會主義法治是有積極的促進作用的,不但進化了司法審判風氣,還有利于對我國訴訟制度中容易出現問題的環節進行考驗,所以當事人熟悉回避制度的流程,不但利于自己,還利于國家。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掃碼APP下載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翻供是什么,翻供的認定是怎么樣的
2021-02-07工傷認定時間期限延長的規定是什么
2020-12-06法人獨資企業公司章程范本
2021-01-23商標侵權行為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2021-02-06申請認定馳名商標的三種途徑是什么
2021-03-12二審期間可以申請財產保全嗎
2021-01-19什么是駁回訴訟請求
2020-12-02競業限制代簽合同的效力
2020-12-05競業限制糾紛屬于勞動爭議嗎
2020-11-28家庭財產協議書如何寫
2021-01-09人身保險合同存在格式條款嗎
2021-03-14人身保險合同立法中幾個問題
2021-02-08人身意外保險范圍有哪些
2020-12-30財產保險合同保險人的主要義務有哪些
2021-02-15保險法受益權是什么意思以及針對的對象
2020-12-01保險代理合同樣本
2021-03-05土地承包合同的期限有多長
2021-03-24土地出讓配套費的計算是怎樣的
2020-12-14土地轉讓合同的無效情形有哪些
2021-01-16土地承包應當進行哪些程序
2020-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