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法律中,有這樣一類特殊的人群,他們被稱之為無行為能力人,無法對自己所做出的事情承擔責任,因為他們目前還沒有行為能力,所以他們是需要監護人的,監護人可以幫助他們在這方面的缺陷。那他們的監護人是誰呢?無行為能力的監護人怎么確定?
一、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什么是無行為能力人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第十七條至第二十四條的規定:無民事行為能力的人包括不滿八周歲的未成年人及不能辨認自己行為的成年人。
不滿八周歲的未成年人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實施民事法律行為;不能辨認自己行為的成年人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實施民事法律行為;八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不能辨認自己行為的,適用前款規定。
“無行為能力人”不滿十周歲的未成年人或已滿十周歲但患有精神病、完全不能辨別自己行為的性質和后果的未成年人是無行為能力人。無行為能力人對自己行為的性質和后果都無法判斷,只能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為進行各種民事活動。但是,在實踐中,并不是所有的民事活動都需要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無行為能力人可以進行一些根據其年齡、智力事實上可以理解的行為或不會損害其利益的行為,比如購買一塊橡皮,接收獎勵、贈與等等。
二、如何確定無行為能力人的監護人
我國《民法通則》規定的無行為能力人的監護人有以下三種情況:
(1)被監護人的近親屬,包括父母、成年子女、配偶、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孫子女、外孫子女。
(2)關系密切的其他親屬和朋友。這些人雖然與近親屬不同,沒有必須擔任監護人的法律上的義務,但是,有些是自愿承擔監護責任的,經所在單位或者居委會、村委會同意,可以擔任監護人。
(3)如果沒有上述監護人,則由社會和國家負責,由所在單位或者居委會、村委會或者民政部門擔任監護人。
三、無行為能力人的監護人有三項職責
(1)保護被監護人的人身、財產及其它合法權益;
(2)作為被監護人的法定代理人,代理各項法律活動;
(3)教育、管好被監護人。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知道無行為能力人大多都對自己的行為所帶來的性質和后果無法進行判斷和預估,所以的存在是很有必要的。有父母的無行為能力人,那么父母自然就是其監護人,如果沒有父母的,其監護人就按照近親的順序確定。
未成年人法定監護人的職責有哪些
監護人的確定標準
怎么申請變更監護人,申請變更監護人的程序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掃碼APP下載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公司上市的要求有哪些
2021-01-01合同簽訂主體與履行主體不一致嗎
2021-02-24征地拆遷補償款如何計算
2020-11-25老公家庭暴力離婚會讓他凈身出戶嗎
2021-02-16商標侵權經銷商有責任嗎
2021-01-21合同違約責任怎么寫
2021-02-07父母離婚后,子女是否有權因學費增加要求不與自己共同生活的父母一方增加撫養費
2021-03-23不服交通事故認定,能否提起訴訟
2020-12-29協議離婚,如何要回我的買車資格
2021-01-30非血緣父親能否獲得撫養權
2020-12-18挪用公款 承擔什么責任
2021-01-27單位集資房是二套房嗎
2021-01-16不批準年假強休算曠工嗎
2020-12-12勞動爭議仲裁立案需要幾天時間
2020-12-30意外險購買的注意事項有哪些
2020-11-18人身意外保險遺囑如何變更保險合同受益人
2020-11-13產品責任的主體有哪些
2020-12-15飛機航空管制延誤賠償
2020-11-20保險合同生效的三個要素是什么
2020-11-13得過抑郁癥還能否購買人壽保險和意外傷害保險
2020-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