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互制約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之間的利益就是勞動關系,拉動關系的認定一般對勞動者影響很大,關乎到勞動者的切身利益,而認定是按照法規根據勞動關系認定原則來認定的,那建筑公司勞務分包勞動關系確認是怎樣的?下面就詳細介紹相關內容。
一、勞動關系的確認分析
在《建筑領域確認勞動關系之我見》一文中對建筑行業大量存在的轉包、分包引發的勞動關系問題進行了分析,并結合(法辦【2011】42號)《全國民事審判工作會議紀要》(以下簡稱《紀要》)第59條和(勞社部發【2005】12號)《關于確立勞動關系有關事項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第4條作了比較,得出了這兩個文件規定的內容并不沖突的結論,并闡述了自己的理由。應當說,您對上述問題的見解是有一定道理的,說明您對這一領域存在的問題有一定的研究,并希望能夠解決這一實踐中較為棘手的問題。
關于實際施工人招用的勞動者與承包人也就是建筑施工企業之間是否存在勞動關系,理論與實踐中存在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實際施工人與其招用的勞動者之間應認定為雇傭關系,但實際施工人的前一手具有用工主體資格的承包人、分包人或轉包人與勞動者之間既不存在雇傭關系,也不存在勞動關系。理由是:建筑施工企業與實際施工人之間只是分包、轉包關系,勞動者是由實際施工人雇用的,其與建筑施工企業之間并無建立勞動關系或雇傭關系的合意。另一種觀點則認為,應認定實際施工人的前一手具有用工主體資格的承包人、分包人或轉包人與勞動者之間存在勞動關系,因為認定他們之間存在勞動關系,有利于對勞動者保護。
二、實際施工人與其招用的勞動者之間應認定為雇傭關系
首先,實際施工人的前一手具有用工主體資格的承包人、分包人或轉包人與勞動者之間并沒有絲毫的建立勞動關系的意思表示,更沒有建立勞動關系的合意。我國《勞動合同法》第三條明確規定,建立勞動關系必須遵循自愿原則。自愿就是指訂立勞動合同完全是出于勞動者和用人單位雙方的真實意志,是雙方協商一致達成的,任何一方不得將自己的意志加給另一方。自愿原則包括:訂不訂立勞動合同由雙方自愿、與誰訂立勞動合同由雙方自愿、合同的內容取決于雙方的自愿。現實生活中,勞動者往往不知道實際施工人的前一手具有用工主體資格的承包人、轉包人或分包人是誰,承包人、轉包人或分包人同樣也不清楚該勞動者是誰,是否實際為其工程提供了勞務。在這種完全缺乏雙方合意的情形下,直接認定二者之間存在合法勞動關系,不符合實事求是原則。如果實際施工人的前一手具有用工主體資格的承包人、分包人或轉包人根本沒有與勞動者訂立勞動合同的意思,我們通過仲裁或者司法判決方式強行認定他們之間存在勞動關系,則等于違背了《勞動合同法》總則中對自愿原則的規定。
其次,如果認定實際施工人的前一手具有用工主體資格的承包人、分包人或轉包人與勞動者之間存在勞動關系,那么,將由具有用工主體資格的承包人、分包人或轉包人對勞動者承擔勞動法上的責任,而實際雇傭勞動者并承擔管理職能的實際施工人反而不需要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了,這種處理方式顯然不符合公平原則。如果我們許可這樣做法,實際施工人反而很容易逃避相應的法律責任。此外,如果強行認定實際施工人的前一手具有用工主體資格的承包人、分包人或轉包人與勞動者之間存在勞動關系,還會導致產生一系列無法解決的現實難題:勞動者會要求與承包人、分包人或轉包人簽訂書面勞動合同;要求為其辦理社會保險手續;要求支付不簽訂書面勞動合同而應支付的雙倍工資,等等。這些要求顯而易見都是不應當得到支持的。
再次,《通知》第4條之所以規定可認定承包人、分包人或轉包人與勞動者之間存在勞動關系,其用意是懲罰那些違反《建筑法》的相關規定任意分包、轉包的建筑施工企業。我們認為,承包人、分包人或轉包人違反了《建筑法》的相關規定,應當承擔相應的行政責任或民事責任。不能為了達到制裁這種違法發包、分包或者轉包行為的目的,就可以任意超越《勞動合同法》的有關規定,強行認定本來不存在的勞動關系。
最后,雖然不認定實際施工人的前一手具有用工主體資格的承包人、分包人或轉包人與勞動者之間存在勞動關系,并不意味著勞動者的民事權益得不到保護。《勞動合同法》第94條規定:“個人承包經營者違反本法規定招用勞動者,給勞動者造成損害的,發包的組織與個人承包經營者承擔連帶賠償責任。”實踐中個人承包經營者(也就是實際施工人)往往沒有承擔民事責任的足夠財力,為了保護勞動者的權益,在勞動者遭受損失時,承包人、分包人或轉包人是要承擔民事上的連帶賠償責任的。這是有利于對勞動者提供周全保護的。從訴訟程序看,勞動者既可以單獨起訴實際施工人,也可以將承包人、分包人或轉包人與實際施工人列為共同被告;從實體處理看,勞動者既可以要求實際施工人承擔全額或者部分賠償責任,也可以要求承包人、分包人或轉包人承擔全額或者部分賠償責任,還可以要求承包人、分包人或轉包人與實際施工人一起承擔連帶賠償責任。
從上述內容可以知道建筑公司勞務分包勞動關系確認需要多方共同完成,為了保護勞動者的權益,在勞動者遭受損失時,承包人、分包人或轉包人是要承擔民事上的連帶賠償責任的。因此工作中多多了解法律知識,要做到善于使用法律武器去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原單位未解除勞動關系能否入職新單位
解除勞動關系通知書范本
原單位解除勞動關系證明書是怎樣的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單位讓員工停職是什么意思
2020-11-27有限責任公司股權轉讓手續是什么
2020-11-08公司驗資金要多久
2020-12-12資產評估公司成立需要滿足哪些條件
2021-01-17有限合伙人如何轉讓其在合伙企業中的財產份額
2020-11-27老婆出軌離婚財產怎么分
2021-03-07傷殘等級鑒定的標準
2021-02-26工傷社保賠了單位還要怎么賠
2021-01-05婚后是否可公證來確保個人財產
2021-01-06退役軍人的傷殘撫恤金代領的情形
2021-02-03全國性商業銀行的注冊資本最低是多少
2021-03-02終止的勞動合同應保存多久
2021-01-20下崗職工轉移勞動關系的三個難點
2021-02-20離職補償金標準按照應發嗎
2021-02-15《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實施后人民法院受理 審理勞動爭議案件新
2020-11-19保險合同的效力變更包括哪些
2020-12-19保險經紀人需要什么條件資格
2021-02-27重復保險三大賠償計算方式
2020-12-11自家車輛相碰三責險不賠償——三責險賠付范圍分析
2020-12-04交通事故同等責任保險公司如何賠償
2021-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