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告是精神病可以調解離婚嗎
可以調解,調解不成的進入訴訟階段。
精神病人離婚案件審理中應注意的問題
一、程序方面
1、舉證方面的問題。在民事案件中,如果精神病人訴訟離婚時,無論其以原告身份還是被告身份出現,都應首先鑒定其精神狀態。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九條第一款第(一)項之規定,對眾所周知的事實,對方當事人不提出異議、又無相反證據推翻的,當事人無需舉證。本案中原告雖沒提交具有法定鑒定機構的證明,但被告的精神狀態在當地是眾所周知,久治不愈,多次致傷他人、損壞他人財物,對自己的行為沒有判斷能力、不知其行為后果,其患精神病的事實客觀存在,所在地村民委員會為其出具了證明,鑒于此,可無須法定鑒定機構予以鑒定。
2、精神病人的訴訟能力及訴訟主體問題。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5條規定:精神病人(包括癡呆癥人)如果沒有判斷能力和自我保護能力,不知其行為后果的,可以認定為不能辨認自己行為的人;對于比較復雜的事物或者比較重大的行為缺乏判斷能力和自我保護能力,并且不能預見其行為后果的,可以認定為不能完全辨認自己行為的人。《民法通則》第十三條規定:不能辨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動。不能完全辨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進行與他的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的民事活動;其他民事活動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進行離婚訴訟,需要為其設置訴訟代理人,對已設定監護人的,應由監護人代理訴訟,未設監護人的,應按《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十七條第一款中的(二)、(三)、(四)項的順序指定監護人代理訴訟。在本案中,其配偶提出離婚訴訟,其監護人只能是其父母,代理其參加訴訟。
3、結案方式的問題。離婚訴訟屬于身份關系的訴訟,必須由離婚當事人表明是否愿意離婚,訴訟代理人無權表示離與不離這種意見,而患精神病的離婚當事人又無訴訟行為能力,因此,這類案件應由人民法院裁決,以判決的形式結案。對于訴訟代理人與對方協商,達成協議的,人民法院應審查協議的內容是否合理保護了精神病人的利益,防止精神病人的利益受到侵犯,并根據協議內容制作判決書,以判決的形式結案。因為,如果以調解的形式結案,在離婚案件的調解書送達問題上就會出現矛盾,因為調解內容是精神病人一方的訴訟代理人與對方協商的,但最后調解書的送達回證上又必須是精神病人本人的簽收,而精神病人又不能意識到其親自簽收的法律后果,勢必會造成雖然有法院制定的調解書,但送達的問題使調解書不具有實質意義。而且,通過法院對離婚案件的審查,會防止侵害精神病人利益的情形出現,達到最優的法律效果。
二、?實體問題
在審查精神病人的離婚訴訟時,應注意遵循以下的原則:既要保障離婚自由,保障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又要有利于患者的治療和生活上的安排。如果原來夫妻感情較好,結婚多年,生有子女的,應盡量做調解和好的工作,指出夫妻雙方有互相扶養的義務,以不離為宜。對一方婚前隱瞞了精神病,婚后久治不愈,或者婚前明知對方患有精神病而與其結婚,或者一方在夫妻共同生活期間患有精神病且久治不愈的,在安排好患者的生活、醫療、監護的問題后可準予離婚。但是,還應注意一點,就是精神病人的發病原因不能構成是否準予離婚的條件,也就是說,無論精神病人的發病是基于遺傳還是基于后天所得,還是由于配偶的原因導致患者發病,都不能作為離婚的條件。
精神病,是由于丘腦、大腦功能紊亂及病變而發生的感覺、記憶、思維、感情、行為等方面表現異常的病。精神病人有嚴重的心理障礙,認識、情感、意志、動作行為等心理活動均可出現持久的明顯的異常,不能正常的學習、工作、生活,在病態心理的支配下,狂躁、抑郁,有自殺或攻擊、傷害他人的動作行為,有程度不等的自制力缺陷,對自己的精神癥狀喪失判斷力,認為自己的心理與行為是正常的,拒絕治療。由于精神病人不能辨認或不能完全辨認自己行為,不能預見或不能完全預見行為后果,沒有或缺失判斷能力和自我保護能力,因此精神病人是民法上的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是否為精神病應通過科學的診斷和鑒定來確定,以更好地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精神病人不能履行婚姻的權利義務,但法律并未剝奪精神病人的婚姻權利。《母嬰保健法》第8條規定,婚前醫學檢查包括對嚴重遺傳性疾病、指定傳染病及有關精神病的檢查;第9條規定:經婚前醫學檢查,對患指定傳染病在傳染期內或者有關精神病在發病期內的,醫師應當提出醫學意見;準備結婚的男女雙方應當暫緩結婚。可見法律對精神病人的婚姻問題采取了一種有條件許可的態度。因沒有法律的強制性規定,且在婚前檢查、登記等環節執行標準不一,致使諸多不具備結婚條件的精神病人成為婚姻關系當事人。精神病人的病態難于在雙方間培養正常的夫妻感情或極易使夫妻感情出現裂痕,于是以精神病人為當事人的離婚訴訟便不鮮見了。一般有以下三種情形:(1)一方婚前已有精神病,患者及其家屬隱瞞其精神病史,欺騙對方而成婚。婚后不久,對方發現其有精神病而提出離婚。(2)一方明知對方患有精神病,但是出于某種原因或者利益的考慮而與患有精神病的人結婚,婚后發現難以共同生活,遂提出離婚。(3)婚前雙方狀態都很正常,在夫妻關系存續期間,一方因精神上受到嚴重刺激而引發精神病,另一方難以忍受遂提出離婚。
etch:normal; text-indent:2em;">原告為精神病的離婚案件中是可以進行調解的,但是一般情況都不能夠調解好,所以這個時候就會進入訴訟階段,根據國家規定一方得了精神病并且長期都治不好的可以離婚,這樣就可以有效的維護另一方的合法權益。以上就是相關回答,如果有其他法律問題你可以咨詢律霸網的律師。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單位墊付醫療費用如何賠償
2020-12-05如何判定是否侵犯商標權
2021-03-07合同部分履行定金怎么退
2021-03-20身體損害認定交警承擔費用嗎
2020-12-07交通事故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有哪些
2020-11-26父母包辦婚姻會長久嗎,有哪些危害
2021-01-11交通事故調解書范本
2021-02-23申請財產保全需要多少費用
2021-03-06錄用通知能否撤回
2021-03-17房屋抵押給擔保公司后能否買賣
2021-01-15合同無效認定有哪些部門負責
2020-12-24如何申請限制出境
2021-02-09如何避免購房定金糾紛
2021-02-13購房合同注意建筑面積縮水
2021-02-13勞務分包合同應蓋什么印章
2021-01-07什么叫傷殘津貼,傷殘津貼應該如何計算
2021-01-082020員工勸退賠償標準是怎么規定的
2020-12-04保險合同的體現形式包括了哪些
2020-11-28保險合同的成立意味著什么
2021-03-19人身保險可以適用代位追償嗎
2021-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