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理人與被代理人的區別
我國《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實施)第161條規定:“公民、法人可以通過代理人實施民事法律行為。代理人在代理權限內,以被代理人的名義實施民事法律行為。被代理人對代理人的代理行為,承擔民事責任。”這就是我國民法規定的代理。
比方說,西安的甲想把在天津繼承的一處私房賣掉,但他既不知天津房屋買賣的行情,又沒有時間去天津處理賣房子的各種事宜。于是,甲把此事委托給天津的乙,乙以代理人的身份,用被代理人甲的名義,在找到了買主丙,乙便在甲的授權范圍內負責與丙談判、簽訂房屋買賣合同,合同的權利、義務則由甲向丙承擔。
由此可見,代理是發生在被代理人、代理人及第三人之間的民事法律關系。上述案例中,甲即為被代理人(本人)、乙為代理人、丙是第三人。這種代理關系包含以下三方面的關系:
(1)被代理人與代理人之間基于委托授權或法律規定而形成的代理權關系。也叫做代理的基礎關系,其性質為發生在代理人與本人之間的內部關系,代理授權具有無因性,即此內部的基礎關系與代理權授予之間各自獨立,基礎關系的無效并不影響代理權授予的效力。基礎關系的類型很多,在委托代理中,比較常見的有委托、雇傭、合伙等,在法定代理中,基礎關系有監護、親屬關系等。
(2)代理人依據代理權與第三人之間的代理行為的關系。代理人與第三人是作出意思表示或接受意思表示的主體。
(3)被代理人與第三人之間存在的代理行為的法律后果承受關系。代理所產生的具有結果性的民事關系發生在被代理人與第三人之間,即代理人進行的代理活動的結果應當由被代理人承擔。
其中,前一點為代理的內部關系,后兩點則為代理的外部關系。代理的內外部關系是有機聯系、不可割裂的,這種聯系具體表現為:代理的內部關系是外部關系得以產生和存在的前提和基石,而代理的外部關系則是內部關系的目的和歸宿。
在代理關系的三方面主體中,代理人的地位顯得尤為突出,他既是代理權的享有者,又是代理行為的實施者。實踐中,代理關系當事人間的爭議很多都是圍繞著代理的權限和代理行為的實施問題展開的。因此,了解代理人的代理權、代理行為及相關問題有重要意義。
代理人就是根據代理權,以被代理人的名義。并為被代理人的利益與第三人進行代理行為的公民或法人。
在委托代理中,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間的權利義務是相互對應的,委托人的權利也就是代理人的義務,代理人的權利也就是委托人的義務。下面從義務的角度來分析雙方的權利義務關系。
代理人的義務主要有以下幾項:
(1)忠實地、勤勉地履行代理職責。代理人應為了委托人的利益,按照委托人的要求,在授權范圍內積極、認真、有效地進行代理行為,如果由于代理人疏于職責而致使委托人遭受損失的,代理人應對本人負賠償責任。代理人不得從事任何有損于委托人利益的行為。這既是一般倫理的要求,又是法律規定的代理人的義務。代理人在為代理行為時應盡到一定的注意義務,而根據代理屬于有償或無償,代理人所盡到的義務也并不相同。在無償代理的情況下,代理人應當盡到與處理自己事務相同的所謂的同一的注意義務,對此義務的違反則構成具體的輕過失;而在有償代理關系中,代理人應當負擔善良管理人的注意義務,否則構成抽象的輕過失。
我國《民法典》第922條規定:“受托人應當按照委托人的指示處理委托事務。需要變更委托人指示的,應當經委托人同意;因情況緊急,難以和委托人取得聯系的,受托人應當妥善處理委托事務,但事后應當將該情況及時報告委托人。”代理人在代理過程中,原則上應當遵從本人的指示。本人的指示,是在代理過程中本人以自己的意思干預代理人在代理權限范圍內的意思表示的自由,由于代理的效果歸屬于本人,且通常本人更清楚后果對于自己的利害,因此,代理人應遵從本人指示。但在法定代理的情況下,以及本人有充足理由證明本人的指示不利于本人的利益,且當本人知道這種不利的存在時可以推定本人不會為指示時,則應當解釋為代理人不負擔遵從本人指示的義務,但應當得到被代理人的事先同意或事后及時告知被代理人。
(2)將代理行為產生的權利和收益及時移轉給委托人。獲得代理行為產生的權利和收益,這是委托人的目的,也是代理人從委托人那兒取得報酬或擁金的主要依據,代理人應及時將這些權利和收益移轉給委托人,不得無故延誤,更不得據為已有。
(3)負擔一定的報告義務。我國《民法典》第924條規定:“受托人應當按照委托人的要求,報告委托事務的處理情況。委托合同終止時,受托人應當報告委托事務的結果。”代理人的報告義務主要有兩方面,一方面是在代理活動進行中,代理人應該將與代理活動相關的重要信息報告給委托人,告知委托人代理活動進展的情況;另一方面是當代理活動結束時,代理人應該將代理活動的最終結果報告給委托人,以便委托人承擔相應的代理結果。
(4)保守委托人的商業秘密。我國《民法典》第509條第2款規定:“當事人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根據合同的性質、目的和交易習慣履行通知、協助、保密等義務。”在代理關系中,代理人往往比較容易接觸到被代理人的秘密,當此種秘密不具有違法性時,代理人當然要承擔保密義務。代理人在代理合同有效期間或在代理合同終止之后,均不得把代理過程中所得到的有關委托人的保密情報、資料或其他商業秘密向他人泄露,也不得由他自己利用這些情報、資料同委托人進行不正當的業務競爭。
例如在一則侵權糾紛案中,原告系某民辦公司,曾委托某甲幫其推銷一種新技術產品,雙方簽有代理協議。由于代理業務進展的需要,原告向某甲出示了該公司新產品的技術圖紙及其他相關資料,某甲將這些資料進行了拍照、復印。該代理協議終止后,某甲與另一鄉鎮企業聯營,生產與原告公司相同的產品。因為某甲將其獲得的有關該產品的技術圖紙和其他資料提供給了聯營企業,后被原告發現。原告遂以某甲為被告,以聯營企業為第三人,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聯營企業立即停止生產、銷售該項產品,要求某甲賠償經濟損失。法院依法判決原告勝訴。
(5)原則上不得將代理權轉委托給他人。代理人應根據委托親自進行代理行為,因為委托代理是基于委托人與代理人之間的相互信任關系而產生的;因此在一般情況下,代理人不得把委托人授予的代理權再委托給其他人,讓別人替他履行代理義務。但在法律允許的特定情形下,轉委托是可以的。
委托人的義務主要有以下幾項:
(1)提供和補償代理人因履行代理義務而產生的費用。這是指代理人因執行委托人的指示,完成委托人交給的特定義務而支出的費用或所受的損失。例如,委托人指示代理人在 當地法院對違約的客戶進行訴訟,由此形成的費用支出或損失,代理人有權要求委托人子以補償。但在一般情況下,代理人履行代理義務所進行的正常業務開支應由代理人自己負擔,除非合同有特別約定或代理人能證明該項支出完全是為了執行委托人的指示,完成委托人交給的特定任務而直接產生的。
(2)提供必需的材料或資料。為了便于代理人順利完成代理事務,盡早實現授權目的,委托人應向代理人提供開展代理業務所必需的材料,如訂單、樣品、廣告晶、宣傳資料、客戶信息等。
(3)承擔代理行為的法律后果。委托人對代理人在委托授權范圍內所進行的行為的法律后果,無論是有利的還是不利的,都應當接受。委托人是代理行為所締結的法律關系的當事人,法律關系的權利由其享有,義務由其履行,責任由其承擔。
(4)支付報酬或傭金。這是委托代理中委托人最主要的義務。根據商業慣例傭金一般是按照代理人所完成業務金額,(標的)的一定比例提取,并事先在委托合同中予以規定。在商務代理中,特別是獨家代理的情況下,代理人對于委托人不經代理人介紹而直接從代理人代理地區內收到訂貨單簽訂合同。以及代理人介紹的買主日后連續訂貨時,能否取得傭金,各國的實際做法及法律規定不盡相同。
二、什么是代理人與被代理人?
所謂代理人是指代理人在代理權限內,以被代理人的名義與第三人實施民事法律行為。被代理人對代理人的代理行為,承擔民事責任。
被代理人是指授權他人以自己名義從事某種法律行為,但自己直接承擔權利和義務的人,稱為被代理人。被代理人授予代理人進行某種法律行為的權利,稱為代理權。
以上就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代理人與被代理人的相關內容,代理人應該要按照被代理人的意愿忠實的依法履行好代理職責,并且負有一定的報告義務。被代理人應根據實際情況支付一定的費用,提供需要的資料,并且承擔一定的法律后果,向代理人支付報酬。雙方的權利和義務是相互對應的。
代理合同中代理人和被代理人有哪些法律責任
委托代理人的資格與范圍
民事訴訟代理人跟民事代理人的區別?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荊州成立醫療糾紛調解委員會
2021-02-11買賣婚姻救父是否有法律效力
2021-02-12公司章程規定不設股東會能否召開臨時股東會
2021-03-04婚前貸款買房,離婚房產怎么分配
2021-01-21離婚時哪些是共同財產,哪些是個人財產,哪些是約定財產,如何處理
2021-02-25父母離婚后法定監護人有哪些權力
2021-02-05怎樣申辦贍養協議公證
2020-11-26協議離婚要求賠償的前提有什么
2021-02-01怎么約定商業秘密
2021-03-05調崗后沒采用書面形式但員工已就崗,什么時候提出異議有效
2021-03-16企業經濟性裁員的條件和程序規定
2021-02-23超市的罐頭致我損害,能要求超市賠償嗎
2020-11-29勞動者可以去哪兒投訴
2020-11-22技術聘用合同是否屬于勞動爭議
2021-01-18人壽保險理賠程序是怎樣的
2020-12-03夫妻財產分割:人身保險合同權益的分割
2021-01-29保險合同的解除方式有哪些
2020-12-06保險合同生效有什么含義
2020-12-09家庭財產保險理賠程序
2020-11-18保險事故發生后轉讓保險利益有效嗎
20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