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實施)規定無相對人的意思表示的概念是什么?
無相對人的意思表示,是指沒有相對人的存在也能成立的意思表示,如立遺囑。
1、民法總則里無相對人的意思表示,表示完成時生效。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2、無相對人的意思表示,是指沒有相對人的存在也能成立的意思表示,如立遺囑。
3、有相對人的意思表示,是指需要相對人的存在才能成立的意思表示,如一方欲訂立合同的邀約就必須向另一方發出。
意思表示為法律行為的核心要素,而法律行為是司法自治的實踐手段,因此意思表示意義重大。意思表示,指向外部表明意志發生一定司法上法律效果的意思的行為。意思表示由客觀要件與主觀要件構成。客觀要件是指在客觀上可認識其在表示某種法律效果意思。主觀要件,是指內心的意思,更可分為行為意思、表示意思與效果意思。 意思存于內心,是不能發生法律效果的。當事人要使自己的內心意思產生法律效果,就必須將意思表現于外部,即將意思發表。發表則須借助語言、文字或者表意的形體語匯。意思表示所發表的意思,是體現為司法效果的意思,亦即關于權利義務取得、喪失及變更的意思。
二、《民法典》規定行為人可以明示或者默示的方式作出意思表示
《民法典》第140條規定,行為人可以明示或者默示作出意思表示。沉默只有在有法律規定、當事人約定或者符合當事人之間的交易習慣時,才可以視為意思表示。
明示形式是民事立法確認民事法律行為的一種形式。和“默示形式”相對。所謂明示形式就是行為人用積極的、直接的、明確的方式表達其內部意思于外部,具體包括用言語進行表達內心意思的口頭形式;用文字表達內心意思的書面形式及其他形式,所謂其他形式具體可表現為視聽資料形式和須經特定主管機關履行特定手續的特殊書面形式,諸如公證、審核批準、登記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百四十條,行為人可以明示或者默示作出意思表示。
沉默只有在有法律規定、當事人約定或者符合當事人之間的交易習慣時,才可以視為意思表示。
可以說,不同的意思表示會產生的相應的法律后果都是有一定差別的。在《民法典》中對意思表示的相關規定已經相對完善,生活當中有些特定的意思表示,并不需要必須有相對人才發生法律效力。而意思表示除了有無相對人之外,也可分為明示和暗示,虛假的意思表示在任何情況下也都是不生效的。
民法總則關于教唆都有哪些定義?
民法總則宣告死亡順序是如何規定的?
民法總則見義勇為解釋是怎樣的?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租用農民承包地 拆遷補償款歸誰?
2021-01-11行政強制執行中終轉化多長時間
2021-02-18財產保全后還能強制執行嗎
2020-12-18監護人在被監護人緩刑期間能否出境
2021-01-09何為“自書遺囑”
2021-02-17法定繼承的繼承順序是什么 法定繼承時遺產如何分配
2021-01-24喪偶再婚領證的時候需要提供什么
2021-01-01在公司受傷了公司應該賠償什么
2020-12-21何為房地產估價
2020-11-20用人單位違法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的,應當怎么處理?
2021-02-12試用期離職扣除成本培訓費違法嗎
2020-11-14試用期離職主管不同意怎么辦
2020-12-05保險公司的拒保問題有什么原因
2021-01-14出車險后如何處理
2020-12-22保險銷售行為可回溯管理暫行辦法亮點解讀
2020-12-31保險居間合約的范本是怎樣的
2021-03-25法律是如何規定保險合同的當事人的
2021-03-11保險法的修改與保險合同格式條款的改造
2021-01-20保險合同的訂立
2020-12-25保險合同當事人的權利和義務是什么
20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