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規定了非常多的內容,包括我們生活中常見的婚姻行為規范的婚姻法,還有一些合同簽訂的合同法等內容。那么關于新民法總則除斥期間的規定是怎么樣的?民法規定除斥期間就是某一種民事權利的有效存續期間,和我們常說的訴訟時效是有一定的關聯的,起算時間是權利確認之日。
一、除斥期間
編輯
除斥期間,又稱“預定期間”、“預備期間”。是指法律規定的某種民事權利有效存續的期間。除斥期間也是某種法律事實,權利人在法律規定的期限內不行使其權利,其權利即被除斥。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第25條規定:受遺贈人在知道受遺贈后兩個月內未作出接受遺贈表示的,視為放棄受遺贈權。除斥期間不同于訴訟時效的特征在于:
(1)它是權利人依法可行使權利的期限,其本質是權利的存續期;
(2)它是法律規定的不變期間,一般不發生期間中斷、中止或延長問題;
(3)其適用直接憑借法院職權,不取決于當事人訴訟主張;
(4)其期間原則上自權利確立之日起算;
(5)它所消滅的是實體權利(非勝訴權)且不限于請求權,如追認權、撤銷權、解除權等。 [1]
除斥期間是指法律規定某種民事實體權利存在的期間。權利人在此期間內不行使相應的民事權利,則在該法定期間屆滿時導致該民事權利的消滅。例如《繼承法》規定,受遺贈人在知道受遺贈的二個月內不作出接受遺贈的意思表示的,視為放棄受遺贈,這里的二個月就是除斥期間。在民法上,因時間的經過而影響權利的存續或行使的,主要有消滅時效(中國稱訴訟時效)和除斥期間。關于訴訟時效,中國《民法總則》及有關特別法都有比較完整系統的規定,人們對此十分熟悉。而關于除斥期間,立法規定就相對較為分散了,加之其與訴訟時效存在諸多相似之處,司法實踐中人們常常將除斥期間誤認為是訴訟時效,而實際上,兩者在立法宗旨、法律后果等方面存在諸多不同。
除斥期間是指法律規定某種權利預定存續的期間,債權人在此期間不行使權利,預定期間屆滿,便可發生該權利消滅的法律后果。如《繼承法》第二十五條規定,受遺贈人應在知道受遺贈后兩個月內作出接受遺贈的表示,否則視為放棄,兩個月即為受遺贈權的除斥期間。 [2]
《德國民法典》
除斥期間(德Ausschlussfristen),是指法律規定或當事人依法確定的某種權利預定的存續期間,該期間屆滿,則權利當然消滅,故又稱為權利預定存續期間,即預定期間。除斥期間是學理名詞而非法典名詞,在民法及其他相關法律中,尚無除斥期間或預定期間的專門用語。
在民法理論中,根據民事權利作用的不同,通常將民事權利分為支配權、請求權、形成權和抗辯權。除斥期間僅適用于形成權。形成權概念的建立,是法學上的一項重大發現,它由德國學者賽克爾(Secke·D于1903年正式指出。所謂形成權,是指權利人依自己單方面的意思表示,使民事法律關系發生、變更或消滅的權利,如追認權、解除權、撤銷權、抵銷權等。各國民法對許多形成權均設有預定期間的限制,一經屆滿,這些形成權即告消滅。但并非所有形成權都設有除斥期間限制,法律對形成權是否設定除斥期間以及期間的長短,通常以立法上的利益衡量而定。
分類
編輯
除斥期間可以分為法定除斥期間和約定除斥期間。前者由法律直接規定,后者允許當事人根據法律自行約定。甚至在法律允許的情況下,可以由一方向對方單方提出一合理期限。例如,中國《合同法》第九十五條規定:“法律規定或者當事人約定解除權行使期限,期限屆滿當事人不行使的,該權利消滅。法律沒有規定或者當事人沒有約定解除權行使期限,經對方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內不行使的,該權利消滅。”這一規定明確了合同解除可以由法律規定除斥期間,也可以由當事人直接約定除斥期間,并允許在法律沒有規定或當事人未約定期限時由對方催告確定合理期間。
特點
編輯
《民事訴訟法》
1、除斥期間一般是不變期間。不因任何事由而中止、中斷或者延長。
2、除斥期間消滅的是權利人享有的實體民事權利本身,如追認權、撤銷權、解除權等這些形成權(有學者認為,除斥期間也適用于支配權和請求權,如建設用地使用權70年的期間就是除斥期間)。
3、除斥期間規定的是權利人行使某項權利的期限,以權利人不行使該實體民事權利作為適用依據。
4、除斥期間是自相應的實體權利成立之時起算。
所謂除斥期間,是指法定的權利固定存續期間,權利人在該期間不行使權利,該期間經過后即發生權利消滅的法律效果。除斥期間為固定的不變期間,不存在中止、中斷和延長的問題。因而,權利人如欲保全自己的權利,就必須在除斥期間內行使權利,否則,該期間經過后,權利人的實體權利本身便發生消滅。
新民法總則除斥期間的規定是怎么樣的?關于除斥期間,是沒有發生訴訟的行為,民事權利的有效期間,比如一個債權人行使債權的期間,就是合同雙方規定的合同的期限,當債務被繳清了之后,債權就依法終止消失。
民法總則三年訴訟時效適用是什么?
民法總則全文
2020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登記立案若干問題的規定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教練車違法行使出車禍,由誰承擔事故責任
2021-01-20民間借貸超過了訴訟時效怎么辦
2020-11-30公司什么情形下可以回購公司股權
2021-03-19房屋租賃是物權處分嗎
2020-11-25老婆出軌還要起訴離婚如何處理
2021-02-27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
2020-12-09哪些財產可以被繼承?
2021-02-05置業顧問收客戶錢違法嗎
2020-11-24勞務合作協議書范本
2020-12-03勞動仲裁由誰來裁決
2021-03-19勞動糾紛發生后調解期限是多久
2021-03-11海上貨物運輸保險案例
2021-03-21人身保險合同案例
2021-01-14親筆抄錄風險提示 確定利益不受損
2021-01-07保險公司能否免責
2021-03-20哪些事故車輛可以申請報廢找保險賠償
2021-01-23保險理賠后還能投訴嗎
2020-11-18購買旅游意外傷害保險警惕四誤區
2020-11-15國有土地出讓金可以分期支付嗎
2020-11-21代為償還土地出讓款的還款協議是否有效
2021-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