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偷稅的法律界定標準是什么?
1、經稅務機關通知申報而拒不申報,就是指已取得應稅收入,應依法辦理納稅申報的行為人,不按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辦理納稅申報,并經稅務機關通知,仍拒不申報的行為。
2、進行虛假的納稅申報,就是指行為人或者扣繳義務人向稅務機關報送虛假的納稅申報表、財務報表、代扣代繳、代收代繳稅款報告表或者其他納稅申報資料,如提供虛假申請,編造減稅、免稅、低稅、先征收后退還稅款等虛假資料等。
3、繳納稅款后,以假報出口或者其他欺騙手段,騙取所繳納的稅款。
二、公司法律形式避稅的方式有哪些?
1、利用稅法本身存在的漏洞。利用稅法中的選擇性條文如增值稅購進扣稅的環節不同,房產稅的計稅方法(從租從價)不同;利用《稅法》條文的不一致、不嚴密,如對起征點、免征額等;還有利用一些優惠政策沒有規定明確期限的,如投資能源、交通以及老少邊窮地區再投資退稅等,無時間限制。
2、轉讓定價避稅。關聯企業高進低出,或者低進高出,轉移利潤,涉及企業所得稅,營業稅或增值稅等;改變利息、總機構管理費的支付,影響利潤;改變出資情況,抽逃資本金等,逃避稅收。
3、資產租賃避稅。如關聯企業中,效益好的向效益差的高價租賃設備,調節應納稅所得,求得效益好的企業集團稅收負擔最小化;關聯企業之間資產相互租賃,以低稅負逃避高稅負,如以繳納營業稅逃避繳納所得稅。
4、避稅地避稅。納稅人利用國與國之間、地區與地區之間特區、開發區、保稅區的稅收優惠政策,在這些低稅負地區虛設常設機構營業、虛設中轉銷售公司或者設置信托投資公司,轉移利潤從而減少納稅。
三、避稅和逃稅有明顯區別是什么?
1、適用的法律不同。避稅適用涉外經濟活動有關的法律、法規;后者僅適用國內的稅法規范。
2、適用的對象不同,前者針對外商投資、獨資、合作等企業、個人;后者僅為國內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
3、各自行為方式不同。前者是納稅義務人利用稅法上的漏洞、不完善,通過對經營及財務活動的人為安排,以達到規避或減輕納稅的目的的行為;后者則是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納稅人,納稅到期前,有轉移、隱匿其應納稅的商品、貨物、其他財產及收入的行為,達到逃避納稅的義務。一般情況下不構成犯罪,嚴重的構成偷稅罪,手段情節突出的可構成抗稅罪。
其實,如果嚴格地進行區分的話,偷稅跟漏稅還是有區別的,因為漏稅的話公司可能不是故意的,但是偷稅很明顯就是故意少交稅款。企業的財務負責人對企業偷稅的行為肯定要承擔法律責任的。
偷稅罪單位犯罪嫌疑人是屬于單位犯罪嗎?
偷稅漏稅處罰標準是什么?
偷稅漏稅多少構成犯罪?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掃碼APP下載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股民能參加股東大會嗎
2021-02-06入職審批表可以視為勞動合同嗎
2021-02-042020年繼承不用公證了嗎
2021-01-26開發商違約訂金能雙倍返還嗎
2020-12-20車輛遺產繼承過戶費用
2021-03-08起訴之后被告變更法人是否違法
2021-02-24撫恤金發放法律怎么規定
2021-03-12簽訂住宅購買合同的注意事項
2020-12-23同時履行抗辯權的失效
2021-02-07住房公積金貸款步驟是怎樣的
2021-01-16企業如何與員工約定競業限制條款:對象、范圍、期限、義務
2021-01-03競業限制領域如何界定
2021-01-10事實勞動關系證人證言可以證明嗎
2021-01-12保險公司償付能力包括哪些
2021-02-02貨物運輸保險的特點
2021-03-01保險糾紛非訴和解案
2021-02-03工程保險費取費標準
2020-12-05發生車禍后保險都賠哪些費用
2020-12-05存款保險的主體之間的關系是什么
2021-02-22事故中被保車無責任,保險公司是否需要理賠
2020-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