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合同,具有一個特別的性質就是可訴性,其實很多合同都具有這樣的一個特點,但是對于行政合同來說,能夠進行訴訟行為是具有一定的必要性的,行政合同的糾紛納入到了行政訴訟的范圍之內是我國行政法治原則的要求,那么關于行政合同訴訟的規定是怎么樣的?
一、行政合同訴訟的必要性
(一)將行政合同糾紛納入行政訴訟的范圍是行政法治原則的要求
依照行政法治原則,行政機關所有行政行為都必須依法做出,并在違法時接受法院的司法審查。“一個行政機關的行為能否提起行政救濟,端視其是否具有行政決定之屬性”。
[1]有學者認為: “可訴的具體行政行為是指那些由法律規定的、法院可以受理并對之進行司法審查的具體行政行為。根據行政訴訟法的規定,可訴的具體行政行為,原則上是符合具體行政行為的一般特征并被認為侵犯了對方當事人的人身權、財產權的具體行政行為”。
[2]而本文討論的行政合同雖然借助了私法中的“ 合同” 這一外在形式,但其簽訂與實施的目的是為了實現國家行政管理目標或公共利益,與其他具體行政行為一樣,其也是針對特定的相對人就特定的事項實施的行為,而且同樣能影響相對人的法律地位,產生行政法上的法律后果,屬于一種具體行政行為。既然行政合同屬于一種具體行政行為,而且在合同的履行過程中也有可能會侵犯到對方當事人的人身權、財產權,應該根據行政法治的原則將其納入司法審查的范圍,否則相對人的權利將得不到保護,最終也會影響到行政管理長遠目標和社會公共利益的實現。
(二)將行政合同糾紛納入行政訴訟的范圍是防止行政合同中行政優益權濫用的需要
為確保行政合同所預期的社會公共利益和行政機關的特定行政目標得以實現,就要求在行政合同中賦予行政機關對合同履行的指導與監督權,對不履行合同義務的相對一方強制執行權,因社會公共利益的需要而單方面變更、解除合同權,對違約方進行行政制裁權等行政優益權。[3]在官本位思想嚴重的中國,行政機關在社會生活中本來就處于一種強勢、優越的地位,而行政優益權的存在一定程度上亦增加了行政機關的強勢地位,也不可避免地會出現由于權力的濫用導致相對一方遭受損害情況的發生。所以,應盡量將所有行政行為納入司法審查的范圍,尤其是作為具體行政行為之一種的行政合同,否則,就會為行政機關違法行政,逃避司法審查和監督留下借口,使司法對行政的監督形同虛設,難以真正發揮制約行政、保護公民合法權益的作用。
(三)將行政合同糾紛納入行政訴訟是司法最終救濟原則的體現
司法最終救濟是指對行政權力侵犯公民權利的一切情形都應當設置司法的救濟途徑,使權利在受到侵害時可以直接或間接地通過司法的途徑獲得救濟。[4]從現代行政法的精神上來看,行政法應該是限制公權力的法,以更好地實施行政管理目的,保護公民合法權益。雖然在行政法內部,已經設置了諸如行政復議、協商等內部處理方式,但對于糾紛的處理應最終落實到司法救濟上。尤其是可能對公民權利造成侵害的具體行政行為,完全依靠行政機關內部處理是不能夠徹底解決的,因為行政機關內部在處理糾紛時,可能會受到來自上級部門或關系部門的壓力與疏通。只有依靠法院這個獨立的、公正的第三者進行居中裁判,憑借一系列嚴格公正的程序,才能使司法救濟的有效性得以充分實現。雖然我國目前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1990年10月1日起施行,以下簡稱《行政訴訟法》)中對抽象行政行為、終局性行政行為進行了司法審查的除外[5],但相信在我國依法治國的進程中,會有越來越多的行政行為被納入司法救濟的范圍。
二、行政合同訴訟的可行性
《行政訴訟法》施行以前,由于沒有開展行政審判的工作,包括行政合同在內的行政案件一般由經濟庭或民事庭審理。在《行政訴訟法》施行后,各地法院的行政審判庭逐漸得到設立與完善。但在該法第11條規定的受案范圍中,并沒有規定行政合同糾紛可以提起行政訴訟。[6]1991年最高人民法院通過的《關于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又將具體行政行為界定為行政機關依職權做出的單方行政行為,這必然不包括以雙方合意為基礎的行政合同行為,因此,行政合同行為被排除在具體行政行為之外。這些都是行政合同糾紛通過訴訟途徑尋求救濟的障礙。隨著行政合同糾紛數量的增多及對行政合同性質的深入認識,行政合同案件的訴訟道路慢慢顯現。
(一)法律上的障礙解除
如前所述,雖然我國《行政訴訟法》第11條的受案范圍中并沒有包括行政合同糾紛,但從另一個角度考慮,行政合同行為亦不在《行政訴訟法》第12條的排除范圍之內,因為其不屬于第12條明確規定的不能提起行政訴訟的國家行為、抽象行政行為、內部行政行為和終局行政行為。2000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執行〈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解釋》)第1條第2款[7]再一次重申了六類不可訴的行政行為,行政合同都不包括在其中,這至少說明我國法律并沒有將行政合同明確規定為不可訴的行政行為。
而且《解釋》的相關規定更為行政合同可以提起行政訴訟作了法律上的鋪墊,破除了行政合同不能提起行政訴訟的障礙。《解釋》第1條第1款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具有國家行政職權的機關和組織及其工作人員的行政行為不服,依法提起訴訟的,屬于人民法院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從中可以看出,最高人民法院不再延續對具體行政行為作單方行政行為的定義,這就為將以雙方行政行為為特征的行政合同納入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掃清了障礙,這是行政合同行為可以作為具體行政行為,從而進入行政訴訟受案范圍的邏輯突破口。2004年1月14日,最高人民法院發布《關于規范行政案件案由的通知》,確認了27種具體行政行為,其中包括“行政合同”,并在例示中說明:不作為案件的案由可以寫成“訴××(行政主體)不履行行政合同義務”樣式。由此可以看出,行政合同的行政性與可訴性越來越被我國法律所認可。
(二)實踐中的不斷探索
雖然我國法律并未對行政合同的獨立地位予以確認,但司法實踐中已經出現了許多行政合同糾紛訴訟的有益探索。目前法院主要是將教育行政合同、國有土地出讓合同、征用補償合同、農村土地承包合同、計劃生育合同等行政合同案件作為行政案件交由行政審判庭審理。2005年6月18日,最高人民法院發布《關于審理涉及國有土地使用權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解釋中規定涉及國有土地使用權合同糾紛的案件要按照民事合同模式來處理。但是,在實務中,基層人民法院甚至最高人民法院并非完全遵從上述司法解釋的規定,許多案件都是采取行政訴訟的方式予以解決。[8]
所以,無論是從法律的隱含推理、認可傾向,還是從行政合同訴訟的實踐來看,行政合同都可以以一種具體行政行為的身份進入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
行政合同訴訟的規定內容是怎么樣的?對于行政合同的訴訟權利是非常有必要的,對于行政合同進行訴訟能夠有效的打擊行政合同中,行政優異權的濫用,所以對于行政合同的訴訟進行規定,勢在必行,我國應該在這一方面逐步的完善。
工程合同要納稅嗎,工程合同的稅率是多少
合同一方死亡合同還能履行嗎?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工傷假期已過不能上班公司要付工資嗎
2021-02-17輕傷理賠標準是什么
2021-02-17合伙企業與注冊公司的區別有哪些
2020-12-26惡意轉移夫妻財產怎么分割財產
2020-11-10夫妻離婚后爺爺是否有權探望孫子
2020-12-24土地轉讓和劃撥的區別有哪些
2020-12-29三部門:推動婚戀交友平臺實名認證,嚴打婚托婚騙
2021-03-04同居關系子女撫養糾紛起訴狀怎么寫
2020-11-11管轄小結
2021-02-28交通事故鑒定書
2021-01-03訴訟保全可以查封到期債權嗎
2020-12-17第三方代償協議有效嗎
2021-01-25買賣雙方跳過中介私下成交是否還需付中介費
2021-02-09勞務合同中途中止需要補償嗎
2020-11-23酒店試用期工資標準
2020-12-16涉外勞動爭議管轄權歸屬問題解答
2021-01-23車禍撞死人保險賠多少錢
2021-03-01保險法關于理賠的規定有哪些
2021-01-10保險合同無效有什么原因和后果
2021-02-06新保險法第十六條有什么疑義
2021-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