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名股東與顯名股東協議書的性質
按照《公司法》及相關規定,公司的股東應在工商登記材料的公司章程、股東名冊中進行公示,且登記的股東應與實際的投資人是同一法人或自然人。但在實際存在中,卻并非如此。掛名股東、顯名股東和隱名股東,是常出現的概念。
掛名股東,通常是指在各種形式的公司設立過程中或者股權轉讓中,產生的那些雖然具備了股東法定形式要件,但其名下之出資為他人所有,從而缺乏出資之實質要件的“股東”(自然人或法人)。
而顯名股東和隱名股東,通常是指當事人之間約定以一方名義出資(顯名投資)、另一方實際出資(隱名投資)的,此約定對公司并不產生效力,相應的股東身份就為“顯名股東”和“隱名股東”。
從表面看,掛名股東和顯名股東沒有差別,但從股東的意思表示可以區分開來。一般而言,掛名股東在投資行為中很大程度上是被動的,被實際投資人借用的,而顯名股東則是主動的,其在投資行為中的行為是其意思真實表示的一種結果。
對于掛名股東是否具有股東資格目前尚未有明確的結論。債權人向名義股東主張出資不實的賠償責任的,一般會得到支持。名義股東在承擔賠償責任后,可以向實際投資人追償。若以名義股東和實際投資人為共同被告的,一般會判二者承擔連帶責任。但名義股東有充分證據證明自己系被他人冒名為股東的,則可不承擔責任。
在顯名股東和隱名股東的關系中,若隱名股東,即實際投資人參加投資且承擔公司風險的,隱名股東主張股份財產權益的,可以得到支持,但有例外,即不能違背法律強制性規定。
若實際投資人未約定實際出資人承擔風險,且也未參與公司管理的,則雙方之間的關系應認定為債權債務關系。
在此中關系中產生的糾紛所形成的訴訟,可以列公司為第三人。
隱名股東與顯名股東應注意的法律問題:
1、隱名股東雖不是公司名義上的股東,但由于公司的成立起因于隱名股東的出資,根據資本維持和不變的原則,隱名股東不得抽回資金,逃避風險和責任。
2、出資人與他人約定以該他人名義出資的,其約定不得對抗公司。但有限責任公司半數以上的其他股東明知實際出資人的出資,且公司已經認可以其以股東身份行使權利的,如無違反法律強制性規定的情節,人民法院可以認定實際出資人對公司享有股權。
3、一方出資,另一方以股東名義參加公司,雙方約定實際出資人為股東或者實際出資人承擔投資風險,實際出資人主張名義出資人轉交股息和其他股份財產利益的,如無違反法律強制性規定的情節,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4、一方出資,另一方以股東名義參加公司,雙方未約定出資人為股東或者出資人承擔投資風險,且出資人亦未以股東身份參與公司管理或者以股東名義向公司主張過權利的,出資人僅對以股東名義參加公司者享有債權;其起訴主張享有股權或者享有股東利益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5、因公司股東有出資不足、抽逃出資等行為,公司債權人向名義出資人主張其承擔賠償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名義出資人向公司債權人承擔責任后,可以向實際出資人追償因此遭受的損失。公司債權人將名義出資人與實際出資人列為共同被告的,人民法院應予準許。
6、未經他人同意以該他人名義登記為股東的,申請登記行為人應當承擔因此產生的后果;公司或者公司債權人主張被冒名登記為股東者承擔股東責任的,人民法院應當駁回其訴訟請求。
7、雙方約定一方實際出資,另一方以股東名義參加公司,且約定實際出資人為股東或者承擔投資風險的,如實際出資人主張名義出資人轉交股份財產利益,人民法院應予支持;但違背法律強制性規定的除外。
8、一方實際出資,另一方以股東名義參加公司,但雙方未約定實際出資人為股東或者承擔投資風險,且實際出資人亦未以股東身份參與公司管理或者實際享受股東權利的,雙方之間不應認定為隱名投資關系,可按債權債務關系處理。在上述實際出資人與顯名股東之間發生的糾紛中,可以列公司為第三人參加訴訟。
9、債權人向工商登記文件中的公司顯名股東主張其承擔出資不實的賠償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顯名股東向公司債權人承擔責任后,可按照約定向實際出資人追償因此遭受的損失。
10、在上述糾紛中,公司債權人將實際出資人與顯名股東列為共同被告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案情判決雙方承擔連帶責任。顯名股東有充分證據證明自己系被他人冒名為股東的,不予承擔責任。
11、名義出資人未經實際出資人同意而將股權轉讓的,實際出資人可以請求名義出資人賠償因股權被轉讓所造成的損失。
12、實際出資人以其為實際權利人主張股權轉讓行為無效的,如不能證明受讓人為非善意,人民法院應當駁回其訴訟請求。
如果您還有相關的疑惑,歡迎到律霸網進行法律咨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租賃物正常使用損壞承租人要賠償嗎
2021-03-01公司在合同期內要辭退員工應該有補助嗎
2021-03-22搜索引擎收費服務協議范本
2021-01-03代加工是否構成商標侵權
2021-02-19復婚后再次離婚財產如何分
2020-11-22購房合同有何需要注意的陷阱
2021-02-21高校畢業生簽的三方協議有法律效力嗎
2021-01-01電梯事故死人構成犯罪嗎
2020-12-14學生私自離校學校有責任嗎
2021-02-26五險一金的糾紛要怎么解決
2021-03-21勞動合同的試用期只能約定幾次
2021-02-22勞務外包協議范本是怎樣的
2020-12-04[案例]:碰到勞務欺詐,求職者該怎么辦?
2021-01-02投保人支付保險費的一些法律問題
2020-11-08人壽保險受益人怎樣指定
2020-11-24如何理解保險合同解除的溯及力
2020-11-23醉酒駕駛保險公司是否賠付
2021-01-18保險法對保險代理人和保險經紀人是怎么規定的
2021-02-12法院判決國內首例“二次理賠保險官司”
2021-03-14宅基地拆遷政策詳解
2021-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