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違反法定程序訂立的股權轉讓合同的效力問題
(一)違反公司法規定程序訂立的股權轉讓合同的效力問題
公司實踐中,有的股東在未經其他股東過半數同意或未讓其它股東行使優先購買權的情況下,即與股東之外的第三人簽訂股權轉讓合同,且有的受讓人在合同訂立后即進入公司行使股權。對此,股權轉讓合同是否生效,股權轉讓合同效力與其它股東過半數同意或放棄優先購買權的關系如何,目前爭議較大。存在無效說、可撤銷說、附生效條件說、效力待定說等不同觀點。
筆者認為,根據合同法規定,股權轉讓合同作為合同的一種類型,除法律規定和當事人約定生效條件外,一般情況下自雙方協商一致即成立并生效。公司法規定的股東的"同意"條款和優先購買權條款屬于限制性規定,不屬于絕對的強制性規定,故對股權轉讓合同效力的影響應作具體分析。公司其他股東同意轉讓并放棄優先購買權時,股權轉讓合同當然生效。公司其他股東不同意轉讓或行使優先購買權時,股權轉讓合同不能都認定為無效。當事人可依合同約定解除合同。股權轉讓合同效力與股權實際轉讓相對分離,公司或其他股東可以通過不予辦理股權登記阻遏合同的履行。實踐中存在公司登記不健全的情況以及受讓人實際控制公司而自行辦理登記手續等情形。受讓人已經實際進入公司并行使股權的,應該慎重對待,可視為公司及其他股東知道并同意股權轉讓并放棄優先購買權,公司及其他股東以未經股東同意和要求行使優先購買權而請求法院撤銷或確認合同無效的,不予支持。股權轉讓未經公司登記,也存在有的股東確實不知道受讓人實際行使股東權的特殊情形。股權轉讓須經公司其他股東過半數同意或行使優先購買權系法律規定,不存在轉讓人和受讓人不知道的善意情況。當然,違反公司法規定的程序轉讓股權,損害了公司的人合性和信賴關系,也損害了其他股東的同意權和優先購買權。因此,未經公司其他股東過半數同意或未讓其他股東行使優先購買權而訂立的股權轉讓合同為效力待定合同。
(二)違反主管部門批準程序訂立的國有企業股權轉讓合同的效力問題
國有企業股權轉讓的批準程序,主要包括兩種情形:第一種情形是國有資產管理部門轉讓企業國有產權致使國家不再擁有控股地位的,應當報同級人民政府批準;第二種情形是國有企業的重要子企業的產權轉讓事項,應當報同級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機構會簽財政部門后批準。其中,涉及政府社會公共管理審批事項的,需預先報經政府有關部門審批。雖然《企業國有產權轉讓管理暫行辦法》第33條第1款第2項中作出沒有履行批準程序擅自轉讓企業國有產權的,可以請求法院確認轉讓行為無效的規定,但法院不應依此認定合同無效,而應當理解為國有股權轉讓合同欠缺形式要件,根據《合同法》第44條第2款及其司法解釋的規定,認定合同未生效。至于違反內部決策程序或者超越權限、擅自轉讓國有股權的情形,雖然《企業國有產權轉讓管理暫行辦法》第33條規定可以請求法院確認無效。但由于這些"內部決策程序"和"權限"規定具有內部性,從保護交易安全以及轉讓信賴利益角度考慮,不宜作為認定合同無效的依據。而應根據《合同法》第50條的規定處理。
(一)違反公司法規定程序訂立的股權轉讓合同的效力問題
公司實踐中,有的股東在未經其他股東過半數同意或未讓其它股東行使優先購買權的情況下,即與股東之外的第三人簽訂股權轉讓合同,且有的受讓人在合同訂立后即進入公司行使股權。對此,股權轉讓合同是否生效,股權轉讓合同效力與其它股東過半數同意或放棄優先購買權的關系如何,目前爭議較大。存在無效說、可撤銷說、附生效條件說、效力待定說等不同觀點。
筆者認為,根據合同法規定,股權轉讓合同作為合同的一種類型,除法律規定和當事人約定生效條件外,一般情況下自雙方協商一致即成立并生效。公司法規定的股東的"同意"條款和優先購買權條款屬于限制性規定,不屬于絕對的強制性規定,故對股權轉讓合同效力的影響應作具體分析。公司其他股東同意轉讓并放棄優先購買權時,股權轉讓合同當然生效。公司其他股東不同意轉讓或行使優先購買權時,股權轉讓合同不能都認定為無效。當事人可依合同約定解除合同。股權轉讓合同效力與股權實際轉讓相對分離,公司或其他股東可以通過不予辦理股權登記阻遏合同的履行。實踐中存在公司登記不健全的情況以及受讓人實際控制公司而自行辦理登記手續等情形。受讓人已經實際進入公司并行使股權的,應該慎重對待,可視為公司及其他股東知道并同意股權轉讓并放棄優先購買權,公司及其他股東以未經股東同意和要求行使優先購買權而請求法院撤銷或確認合同無效的,不予支持。股權轉讓未經公司登記,也存在有的股東確實不知道受讓人實際行使股東權的特殊情形。股權轉讓須經公司其他股東過半數同意或行使優先購買權系法律規定,不存在轉讓人和受讓人不知道的善意情況。當然,違反公司法規定的程序轉讓股權,損害了公司的人合性和信賴關系,也損害了其他股東的同意權和優先購買權。因此,未經公司其他股東過半數同意或未讓其他股東行使優先購買權而訂立的股權轉讓合同為效力待定合同。
(二)違反主管部門批準程序訂立的國有企業股權轉讓合同的效力問題
國有企業股權轉讓的批準程序,主要包括兩種情形:第一種情形是國有資產管理部門轉讓企業國有產權致使國家不再擁有控股地位的,應當報同級人民政府批準;第二種情形是國有企業的重要子企業的產權轉讓事項,應當報同級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機構會簽財政部門后批準。其中,涉及政府社會公共管理審批事項的,需預先報經政府有關部門審批。雖然《企業國有產權轉讓管理暫行辦法》第33條第1款第2項中作出沒有履行批準程序擅自轉讓企業國有產權的,可以請求法院確認轉讓行為無效的規定,但法院不應依此認定合同無效,而應當理解為國有股權轉讓合同欠缺形式要件,根據《合同法》第44條第2款及其司法解釋的規定,認定合同未生效。至于違反內部決策程序或者超越權限、擅自轉讓國有股權的情形,雖然《企業國有產權轉讓管理暫行辦法》第33條規定可以請求法院確認無效。但由于這些"內部決策程序"和"權限"規定具有內部性,從保護交易安全以及轉讓信賴利益角度考慮,不宜作為認定合同無效的依據。而應根據《合同法》第50條的規定處理。
(三)違反主管部門批準程序的外資企業股權轉讓合同的效力問題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法》均規定這些企業的股權轉讓須經有關部門批準。對于未經批準的合同效力怎么認定則沒有明確。實踐中不無爭議。主要有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應認定股權轉讓無效。例如最高法院在(1999)經終第469號案判決中就體現這一觀點,其判詞中這樣表述:"廣銀公司與裕正公司之間存在轉讓股份法律關系。但股權轉讓未能得到相關部門的批準,因此,本案所涉股份轉讓法律關系應認定無效"。該觀點的主要依據是《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實施條例》第20條第4款,該款規定未經批準的股權轉讓合同無效。另一種觀點認為股權轉讓合同未生效。即認為合同已經成立,但由于當事人沒有辦理相應的審批手續,故認定股權轉讓合同未生效。該觀點的主要依據是《合同法》及其司法解釋規定。《合同法》第44條規定:"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時起生效。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應當辦理批準、登記手續生效的,依其規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合同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第9條規定對該規定作出解釋,該條規定,對于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應當辦理批準手續的合同,當事人在一審法庭辯論終結前仍未辦理的,法院應認定為未生效。
筆者認為,以上兩種觀點雖然都有一定的法律依據,但第二種觀點的法律依據更加充分,更符合鼓勵交易的價值取向。《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實施條例》屬行政法規,而《合同法》是全國人大通過的法律,其立法層次高于前者,二者沖突時應適用《合同法》。最高人民法院對《合同法》所作的司法解釋對法院的裁判具有優先適用的效力。因此,司法實踐對未批準的這類股權轉讓合同的效力。
二、附生效條件股權轉讓合同的效力問題
一般情況下,沒有違反法律強制性規定的股權轉讓合同自成立時生效。公司實踐中當事人約定股權轉讓合同的生效條件,主要有三種情況,一是附加形式條件,以合同履行某種形式作為合同生效的要件,如約定合同須經過公證、加蓋公章等;第二種是批準條件,如經過股東會批準或國有股權轉讓中經主管部門批準等;第三種是以某一合同義務的履行作為合同生效的要件,如受讓人支付轉讓款、轉讓人交付公司帳薄和文件資料或公章、轉讓人辦理公司變更登記等作為合同生效條件。但有些當事人在條件尚未成就合同尚未發生效力時就實際履行或部分履行了合同,如受讓人支付轉讓款或實際行使了股權,轉讓人交付了公司資料等,轉讓合同雙方發生糾紛時引發合同的效力爭議。
筆者認為,對當事人訂立的附條件的股權轉讓合同的生效問題,應堅持當事人意思自治原則,在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的情形下,根據合同法的相關規定確定合同的效力。合同所附條件未成就,合同不生效,對當事人不具有約束力。但當實際履行情況發生時,則應維護公司交易安全和秩序,貫徹誠實信用原則并運用適當的法律解釋和合同解釋方法認定合同效力。
對于合同附加的形式要件條件。我們認為,當事人如果在履行形式之前,開始實際履行的,應根據履行意思表示優于締約意思表示原則,認定為當事人以實際行為修改合同生效條件,如無證據證明"實際行為"不是當事人的真實意思表示,應認定有效,當事人不得事后反悔。我國合同法第36條規定"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或當事人約定采用書面形式訂立合同,當事人未采用書面形式但一方已經履行主要義務,對方接受的,該合同成立",《合同法》第37條規定"采用合同書訂立合同,在簽字獲蓋章前,當事人一方已經履行主要義務,對方接受的,該合同成立",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時生效。附生效條件股權轉讓合同經由實際履行行為修改獲廢除,股權轉讓合同自成立時生效。
對于合同附加的以股東會或有關國有資產管理部門批準作為合同生效要件的,我們認為,由于該條件本為法律或行政法規所要求,法定條件能由當事人約定設立或排除,不能將其作為合同所附生效條件,不能簡單以當事人實際履行作為變更該條件的理由,認定合同生效。但如果合同當事人故意制造人為障礙使合同生效條件沒有成就的,當事人只能追究責任方的締約過失責任。
以合同某一義務的履行作為合同生效條件的,如該條件沒有違反法律規定的,應認定有效。以合同義務作為合同生效的條件,實際上是當事人賦予履行該義務一方當事人決定合同生效的權利。但如該條件對當事人實現合同目的影響不大,如前面所述賬本、公章的移交等,而當事人已經履行了合同主要義務的,應根據誠實信用原則,視為條件已成就,認定合同生效。由當事人依照合同追究違約方責任。
三、公司章程限制股權轉讓的效力問題
股東可以通過公司章程對股權轉讓進行限制。一般情況下新《公司法》關于股權轉讓的規定為授權性規定,對有限責任公司而言,股東可以通過公司章程進行修改或補充。公司章程限制股權轉讓符合新《公司法》保護股權自由轉讓和公司人合信賴關系及其它股東利益的立法目的,與法律規定并不相悖,因此,股東可以通過章程對股權轉讓進行限制。
我國新《公司法》明確規定公司章程可對股權轉讓另行作出規定,實際上賦予股東通過公司章程對股權轉讓進行限制的權利。但新《公司法》未就公司章程對股權轉讓的限制與法定限制不一致或相沖突的情形下如何協調和處理,當事人違反公司章程限制的股權轉讓合同的效力如何認定的問題作進一步規定。公司章程可以限制的范圍很廣,但限制必須符合立法目的和法律強制性規定,公司章程限制不得過于嚴格,不能造成股權轉讓極度困難或根本不可能,更不得禁止股權轉讓。公司章程雖未直接規定禁止股權轉讓,但通過其它條件和程序的設置,使股權轉讓不能實現,這屬于變相禁止股權轉讓自由,應認定無效。公司章程可以作出嚴于新《公司法》限制條件的規定,但不能寬于或低于新《公司法》設定的條件。
以上就是小編整理的相關知識,相信大家通過以上知識有了大致的了解。如果您不幸遇到一些較為復雜的法律問題,歡迎登錄律霸網進行法律咨詢,我們律霸有許多專業的律師可以為你服務,并且,還支持線上指定地區篩選律師,又有相關律師的詳細資料。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掃碼APP下載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動物侵權的認定和賠償
2020-12-08股東直接訴訟的被告
2021-02-05酒后駕車將面臨哪些處罰
2021-02-25事故鑒定有關的處理時限是怎么規定的
2020-12-27即期匯票與支票的區別
2021-03-14商業匯票包括哪些
2021-03-10老板一直拖工資怎么辦
2020-11-25到法院能和娘家人斷絕關系嗎
2021-03-02私人借款抵押物怎樣處理
2021-02-12委托協議如何終止
2020-11-21二手房中介買賣糾紛有哪些
2020-12-10用人單位如何發錄用通知
2021-01-16恐嚇欺騙下簽訂勞務合同是否違法
2020-12-03被惡意調崗可以要求賠償嗎
2021-01-02辭退書怎么寫
2020-11-19國際鐵路聯運貨損的索賠時效和訴訟時效是多久
2021-02-16出借車輛發生交通事故,車主應否擔責
2020-12-16違反壽險免責條款會有什么后果
2020-12-31財產保險的概述與原則分別是什么
2021-02-10保險公司未具體告知投保人保險合同條款不能免責
20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