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姍姍
最近,《拆遷條例》何去何從已經成為了公眾話題,其實,它也是一個長期以來一直困擾各方的話題。2004年,我國憲法修正案正式提出,公民合法的私有財產權明確受到憲法保護。然而,財產的涵義是什么呢?它是否像我們通常所理解的那么簡單呢?我們的征收應該以什么為界限,而補償又以何者為標準呢?在此,德國的經驗不妨作為參考。
針對什么是財產權、財產權的范圍是哪些?財產權應該獲得哪些限制?這些限制是不是都屬于征收,必須提供補償?德國基本法本身同樣容不下這么多的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大多都留給了德國法院的司法實踐。其中,德國聯邦憲法法院對憲法作出的解釋是具有決定意義的。在長期的案例發展之中,德國聯邦憲法法院逐漸闡明了財產權的范圍、財產權的使用規則與財產權的限制。其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對于財產的雙重屬性的劃分。根據德國聯邦憲法法院的解釋。作為基本權利的財產權具有個人和社會雙重屬性。一方面,個人屬性強調了財產權利對于財產所有者個人的重要作用和意義。另一方面,財產也背負著社會義務。財產的社會義務指的是財產在對其所有者范圍之外,對于社會所負擔的責任。
為什么財產會產生社會義務?這源于財產的性質。一些財產在本質上是稀缺的,或者其利用具有較大的外部性。這決定了財產本身雖然屬于其所有者,但是由于其稀缺性,或者其使用的外部性,使用者在使用的時候則必須負擔一定限制,這種限制被稱為是財產的社會義務。而根據基本法的規定,財產的“內容”和“限制”由立法所決定。這種財產的立法限制正是針對財產的社會義務。在這種社會義務之內,立法對于財產的限制并非屬于“征收”,也不在“剝奪”的范圍之內。
那么,哪些財產具有較大的社會義務?一個典型的例子是土地,例如喧鬧的城市周圍的綠地、防洪的堤壩土地,等等,這些土地由于其肩負著特殊的使命———例如為公眾提供娛樂休閑場所或者是為防洪提供公共安全。立法可以對所有者及其權利進行限制。反之,如果立法的限制超越了財產的社會義務,那么就不屬于對財產的限制了。這也就是說,如果某一項財產肩負的社會義務越大,那么,財產所有者對此財產的支配權利則越小。
另一方面,私人的財產更多表現的是私人的屬性,即財產滿足財產所有者個人需要的能力。然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德國憲法上,財產自身并非是目的,而具有更深遠的實質價值———例如福利最大化、個人隱私、個人的自我實現。因為財產所服務的目標可能是多重的,因此,不同的目標與不同類型的財產利益是相關聯的。某一種類型的財產利益可能主要是保障經濟目標,例如福利最大化,另一種可能則是保護個人的隱私或者自我發展。而憲法對于財產的保護取決于其所包含的利益和核心價值。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懷孕能逃避有期徒刑嗎
2021-01-23發生交通事故后搶救費誰墊付
2021-02-15離婚后 夫妻債務應共同償還
2021-01-26房屋土地轉讓違約金怎么算
2020-12-08肇事逃逸最多判幾年
2021-03-11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
2021-02-05房產抵押給個人還能查封嗎
2021-02-23購房解約協議范本是怎樣的
2021-01-03銀行業監督管理的職責
2021-01-31學生被拐賣了學校有責任嗎
2020-12-27裝修工人失誤造成業主損失誰賠償
2021-01-24勞動者受工傷燒傷怎么賠償
2021-03-20保險合同的終止問題有哪些
2021-03-12含有死亡給付的綜合性人身保險合同效力的認定
2020-12-20海上保險合同是什么
2021-03-16跳槽去另一個公司保險基數怎么算
2020-12-20從一起賠案看保險公估的幾個法律問題
2021-03-16長期健康保險產品是否有合同猶豫期
2021-03-25司機涉嫌犯罪保險公司能否拒賠
2021-02-08保險公司是否應該賠償車輛停運損失
20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