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企改制過程中的國有資產流失現象的討論,由“郎顧之爭”為總爆發(fā),可是這一討論卻總是被引導到“到底該不該改”、“流失有多嚴重”、“選擇流失還是選擇貶值”等等問題上。事實上,有一個關鍵的問題一直被有意無意地回避了,這就是國企改制中的法律缺位問題。
關于改革,一直有“摸著石頭過河”的說法。應該說,不斷地試錯是人類進步的有效途徑,因此“不爭論”也是改革進行的保障。但是,“不爭論”只能說是政治上的不爭論、政策上的不爭論。而在現代社會主義法制社會,法律是調整社會生活的重要工具,與政策等相比,法律更具有剛性。不斷試錯的改革和剛性的法律之間必然要出現強烈的沖突。這種沖突,有時候直接導致了一個社會層面的動蕩。雖然沖突總是難免的,但法律界在改革進程中的缺位,應該說是沖突加劇的一個重要原因。
回顧改革開放的二十多年,我們可以看到,改革進程中法律的修改往往都是被動的。從“紅帽子”之爭到國有資產的界定,往往都是先有案件引發(fā)了社會爭議之后,再來修改相關法律。雖然法律本身和社會發(fā)展之間必然存在一定的滯后性,但是,對于一些基本制度方面的問題,法律不能超前但至少也應緊跟吧。可是我們看到的往往是法律界的集體失語。
單拿證券市場來說,雖然此前國內并沒有證券法專業(yè),但這并不意味著證券市場的法律理論就無人知曉,結果呢,一群經濟學家加上幾個法學人士,不知道怎么就炮制出這等制度來。而“同股不同權”、“信息披露不夠”、“行政審批主導”等等問題,難道就沒有法律專家可以看到其后果么?到現在討論“國有股減持”,法律界人士依然無語,難道就無人能夠從法律上闡釋“股權分置”之后的不同股份之間的性質,從法律上對國有股減持提出一個建議么?!
當前國有企業(yè)改制,直接涉及到《民法》中的所有權制度。而到現在,既沒有人從政治經濟學的角度論證、也沒有人從《民法》的角度來論證。到底該怎么改,又是一幫經濟學家、一群媒體加上一堆“管理者”在自說自話,老百姓依然是云里霧里。
這里只提一個問題,國有企業(yè)賣掉后,所有者權益應該如何體現?全民所有企業(yè)的銷售款項是應該歸中央還是歸地方?這一款項的用途應不應該受到限制?還是應該作為對改革中受損者的補償基金?至今也未見答案。而企業(yè)的出讓卻熱鬧非凡。至于錢嘛,各地有各地的花法。面對這樣的狀況,法律界的人士應該作何感想?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掃碼APP下載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提出管轄權異議的要求有什么
2020-12-05公司法律顧問審合同要承擔責任
2021-03-17公司惡意收購的法律后果是什么
2020-12-18借款到期前保證人去世,繼承人要承擔保證責任嗎
2020-12-15誤工費賠償需要什么證明材料,誤工費怎么計算
2020-11-20分手協(xié)議是指什么
2021-02-20工傷導致孩子流產怎么賠償
2020-12-06按揭批不下來免責條款怎么寫
2021-03-25如何認定虐待被繼承人情節(jié)嚴重
2021-01-10行政訴訟超過半年沒有結案怎么辦
2021-01-03用人者責任的內容有哪些
2021-02-21房屋不滿意可以拒交中介費嗎
2021-01-11勞動合同和退休返聘合同有什么區(qū)別
2020-11-22人壽保險具體包括哪些類型
2021-01-13產品質量保險的保險范圍是什么
2021-01-16保險合同糾紛探析
2021-01-06本案保險合同中免責條款是否有效
2021-01-07法律對保險公司境內外代表機構設立是如何規(guī)定的
2020-12-28保險合同約定的保險事故后客戶如何辦理索賠
2021-01-04中國保險監(jiān)督管理委員會行政許可實施辦法
2021-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