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條】
第四十二條 按照本法第四十一條規定繳納社會撫養費的人員,是國家工作人員的,還應當依法給予行政處分;其他人員還應當由其所在單位或者組織給予紀律處分。
【釋義】
本條是關于對不符合本法第十八條規定生育子女的國家工作人員及其他人員所應承擔的法律責任的規定。
本法第18條第1款規定:“國家穩定現行生育政策,鼓勵公民晚婚晚育,提倡一對夫妻生育一個子女;符合法律、法規規定條件的,可以要求安排生育第二個子女。具體辦法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代表大會或者其常務委員會規定。”第41條第1款規定:“不符合本法第十八條規定生育子女的公民,應當依法繳納社會撫養費。”對不符合第18條規定,超生子女的公民,首先要依照本法第41條的規定,繳納社會撫養費。社會撫養費從性質上說是對社會進行經濟補償的收費。考慮到超生給社會增加了負擔,理應對社會給予適當補償,因此本法規定建立社會撫養費制度,凡是有計劃外生育行為的公民,都要依法繳納社會撫養費。
對計劃外生育行為征收社會撫養費的必要性主要體現在:一是實現人口、經濟、社會、資源、環境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需要。由于我國人口基數大、增長快,人均耕地和其他資源相對不足,加之社會生產力水平比較低,經濟欠發達,社會保障制度不健全,致使人口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矛盾更加突出,人口問題嚴重制約著我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二是全面貫徹國家計劃生育政策的需要。我國受兩千多年封建社會傳統文化的影響比較深,舊的婚育觀念仍在束縛著相當一部分人的思想,人們的生育意愿和現行生育政策之間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同時,由于生產力水平低,社會保障制度不健全,群眾生產生活的實際困難又是產生對生男孩偏好和多子偏好的客觀原因。為了全面貫徹執行國家現行的生育政策,嚴格控制計劃外生育,在開展宣傳教育的同時,對出現計劃外生育的行為人必須采取經濟限制的辦法,即征收社會撫養費,引導公民從自身經濟利益出發,逐步轉變生育觀念,自覺實行計劃生育。三是遵循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從我國目前經濟社會和資源條件的承受能力來看,大量的計劃外生育,必然會增加社會的公共投入,同時給各項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帶來更加沉重的負擔,在客觀上也侵害了實行計劃生育公民的合法權益。因此,對計劃外生育行為人征收一定的社會撫養費,適當補償其所增加的社會公共投入,是十分必要的。
除了繳納社會撫養費外,如果有計劃外生育行為的公民是國家工作人員的,還應當依法給予行政處分;其他人員還應當由其所在單位或者組織給予紀律處分。所謂國家工作人員,依據《刑法》第93條的規定,是指在國家機關中從事公務的人員,國有公司、企業、事業單位、人民團體中從事公務的人員和國家機關、國有公司、企業、事業單位委派到非國有公司、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從事公務的人員,以及其他依照法律從事公務的人員。對上述國家工作人員計劃外生育的,要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行政處分是行政機關內部,上級對有隸屬關系的下級違反紀律的行為或者是對尚未構成犯罪的輕微違法行為所給予的紀律制裁,在《國家公務員暫行條例》頒布之前,其法律依據主要有兩個:一個是1957年國務院頒布的《關于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獎懲暫行條例》,該條例對獎懲的目的、條件、種類及其適用程序,都作了比較詳細的規定;同時規定,事業單位也參照執行。另一個是1988年國務院頒布的《國家行政機關工作人員貪污賄賂行政處分暫行規定》,該規定著重對貪污賄賂行為的行政處分作了比較全面和具體的規定,實際上是對1957年獎懲暫行條例部分內容的修改和補充。由于四十多年來各種情況的發展變化,1957年的獎懲暫行條例已不適應當前工作的需要。1993年8月14日,國務院頒布了《國家公務員暫行條例》,該條例對行政處分的種類和適用作了規定,是對國家公務員實施行政處分的主要法律依據。根據《國家公務員暫行條例》的規定,行政處分的種類有六種,從經到重依次為警告、記過、記大過、降級、撤職、開除。#p#分頁標題#e#
(1)警告,有提醒注意、不致再犯的意思,屬于申誡處分。它可以是口頭的,也可以是書面的,由處分機關選擇適用。警告一般適用于輕微的行政違法行為,是行政處分中最輕的一種。根據《國家公務員暫行條例》的規定,國家公務員受警告處分期間,可以晉升工資檔次,但不得晉升職務和級別。
(2)記過、記大過。這是兩種程度有所區別的行政處分。一般來說,記過、記大過適用于國家工作人員的行為違反了行政法的規定,給國家和人民造成了一定的損失,給予警告處分過輕,給予降級處分過重的情況。
(3)降級。作為一種行政處分,降級的含義是降低公務員的職務級別。根據《國家公務員暫行條例》的規定,國家公務員的職務分為領導職務和非領導職務,級別分為十五級:一級為國務院總理;二至三級為國務院副總理、國務委員;三至四級為部級正職、省級正職;四至五級為部級副職、省級副職;五至七級為司級正職、廳級正職,巡視員;六至八級為司級副職、廳級副職、助理巡視員;七至十級為處級正職、縣級正職、調研員;八至十一級為處級副職、縣級副職、助理調研員;九至十二級為科級正職、鄉級正職,主任科員;九至十三級為科級副職、鄉級副職、副主任科員;九至十四級為科員;十至十五級為辦事員。給予降職的行政處分就是由原來的職務級別往下降,如由局級,降為處級,由處級降為科級等,同時,對公務員工資中的級別工資也要予以相應地降低。國家公務員實行職級工資制,工資主要由職務工資、級別工資、基礎工資和工齡工資構成。降級也要降低工資中的級別工資。受降級處分期間,不得晉升職務和級別,也不得晉升工資檔次。
(4)撤職。國家公務員的行政違法行為,給國家和人民利益造成重大損失,不適合繼續擔任行政職務的,可以給予撤職處分。受撤職處分的,同時降低級別和職務工資。受撤職處分期間,不得晉升工資和級別,也不能晉升工資檔次。
(5)開除。開除是指受處分人不適合繼續在國家機關工作,國家機關取消其公務員資格令其離開的處分形式。開除是最嚴厲的一種處分,適用于公務員犯有違法行為,給國家和人民造成了極其嚴重的損失,喪失了國家公務員的資格的情況。開除的行政處分不能解除。根據《國家公務員暫行條例》的規定,給予國家公務員行政處分,依法分別由任免機關或者行政監察機關決定;其中給予開除處分的,應當報上級機關備案。縣級以下國家行政機關開除國家公務員,必須報縣級人民政府批準。國家公務員受開除以外的行政處分,分別在半年至兩年內由原處理機關解除行政處分。但是,解除降級、撤職處分不視為恢復原級別、原職務。國家公務員在受行政處分期間,有特殊貢獻的,可以提前解除行政處分。解除行政處分后,晉升職務、級別和工資檔次不再受行政處分的影響。行政處分決定和解除行政處分的決定應當以書面形式通知本人。
如果非國家工作人員不符合本法第18條規定生育子女的,則由其所在單位或者組織給予紀律處分,例如是共產黨員的,要由所在的黨組織按照黨紀給予處分。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掃碼APP下載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
1997-07-03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的決定(2011第六次修訂)
2011-06-30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批準《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聯邦關于舉行聯合軍事演習期間其部隊臨時處于對方領土的地位的協定》的決定
2007-06-29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對“特定礦種”和“國家規定實行保護性開發的特定礦種”的法律適用解釋意見
1990-02-05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區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的產生辦法
1999-03-15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批準《<巴塞爾公約>締約方會議第三次會議通過的決定第Ⅲ/1號決定對<巴塞爾公約>的修正》的決定
1999-10-31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的決定(2001)
2001-03-15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批準勞動行政管理公約的決定
2001-10-27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批準《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領事條約》的決定
2000-04-29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
1999-08-30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批準《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塞浦路斯共和國關于民事、商事和刑事司法協助的條約》的決定
1995-04-25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批準中國和加拿大領事協定的決定
1998-12-29關于處理違法的圖書雜志的決定
1970-01-01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關于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名額和選舉問題的決定
1987-04-11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葡萄牙文本的決定
1993-07-02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關于設立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專門委員會的決定
1998-03-06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澳門特別行政區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選舉會議組成的補充規定
2002-06-29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律師法》的決定 附:修正本
2001-12-29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法》的決定
2004-08-28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暫行條例(2014修訂)
2014-07-29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激發文化和旅游消費潛力的意見
2019-08-12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稽查條例(2016年修訂)
2016-07-01全國社會保障基金條例
2016-03-10關于大力發展電子商務加快培育經濟新動力的意見
2015-05-07機關事業單位職業年金辦法
2015-04-06企業信息公示暫行條例
2014-08-07浙江省石油天然氣管道建設和保護條例
2014-07-31中華人民共和國營業稅條例(草案)[失效]
1984-09-18國務院關于取消76項評比達標表彰評估項目的決定
1970-01-01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鞏固完善基本藥物制度和基層運行新機制的意見
2013-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