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條 為了防御與減輕地震災害,保護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保障社會主義建設順利進行,制定本法。
【釋義】 本條是關于防震減災法立法宗旨和目的的規定。
一、黨的十五大明確提出了“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治國方略,加強立法工作,保證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各個方面都做到有法可依是貫徹這一治國方略的重要舉措。為了加強防震減災領域的法制建設,使防震減災工作和防震減災活動規范化和制度化,有必要制定一部調整防震減災領域各種社會關系的法律,一方面可以克服防震減災領域無法可依或者是法規、規章不統一的狀況;另一方面又可以通過制定防震減災法,依法規范與防震減災工作和防震減災活動相關的各種社會關系,提高防震減災工作和防震減災活動的效率,推進防震減災事業的發展,實現防御與減輕地震災害、保護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保障社會主義建設順利進行的立法宗旨。
二、我國是一個多地震國家,由于地處亞歐板塊的東南部,受西環太平洋地震帶和喜馬拉雅地中海地震帶活動的影響,地震活動不僅頻度高,強度大,而且地震活動的分布范圍很廣,幾乎全國各省均發生過強震。據本世紀初至1996年底的統計資料,全國共發生5級以上地震3000次,6級以上地震792次,7級以上地震117次,8級以上地震9次。僅就大陸地區進行統計,5級以上地震就發生了1992次(平均每年20.8次),其中6級以上地震達429次(平均每年4.5次),7級以上地震70次(平均每年0.7次)。本世紀以來,全球大陸7級以上強震,我國約占35%,全球3次8.5級以上巨大地震,有2次發生在我國大陸。我國幾乎所有的省、自治區、直轄市在歷史上都遭受過6級以上地震的襲擊。全國地震基本烈度6度和6度以上地區的面積約占國土面積的79%。我國除臺灣省外的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中,處在地震基本烈度6度和6度以上地區的省會城市和直轄市共有30個。處于7度和 7度以上地區的省會城市和直轄市共22個,占71%。人口在50萬以上的61個大、中城市中,處于6度和6度以上地區的城市有 33個,占54.1%。
我國是世界上地震災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據統計,全球因地震死亡的人數,我國占了55%左右。本世紀以來,全球兩次造成死亡20萬人以上的大地震全都發生在我國,一次是1920年寧夏海原8.5級大地震,死亡23.4萬人;另一次是1976年唐山7.8級大地震,死亡24.2萬人。
在我國各種自然災害之中,地震災害也是主要的自然災害之一。據統計,自1949年至1991年間,我國因地震災害造成的死亡人數占全部自然災害死亡人數的54%。
眾所周知,地震災害不僅造成大量的人員傷亡,同時也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嚴重地沖擊著國家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例如唐山地震,瞬間即將一個有百余年歷史的工業重鎮化為一片廢墟。
我國人口已逾12億,城鄉居民住房中早年修建、抗震性能較差的占相當比例,加之人們防災意識薄弱等原因,地震的成災率相當高。雖然我國7級左右地震多發生在人口不太稠密的西部地區,但東部地區人口稠密,經濟發達,即使只發生中強地震也會造成人民生命和財產的重大損失。國內外很多地震實例表明,近于同樣大小的地震發生在經濟發達地區和經濟相對落后的地區,地震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差別極大,比如,美國洛杉磯附近曾于1971年和1994年分別發生過6.5級與6.6級地震,兩次地震幾乎在同一地點,但1971年地震損失5億美元,而1994年地震卻損失了170億美元,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從1971年至1994年的23年中,該地區的經濟和社會財富發生了很大變化。在我國,1996年5月內蒙古自治區包頭西6.4級地震的損失為15億元人民幣;而1990年10月甘肅省天祝─景泰間的6.2級地震,其損失卻為1.5億元人民幣。
三、目前,我國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正處于關鍵時期,我國的經濟和綜合國力都將邁上一個新臺階,并將為在下個世紀中葉實現我國第三個戰略目標打下堅實的基礎。在這一歷史時期,國家的經濟在迅速增長,國家的財富在迅速積累,加強防震減災工作就更具有現實意義。所以,做好防震減災工作,保障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地發展,確是當務之急。
面對如此嚴峻的地震形勢,面臨國家跨入21世紀的關鍵時期,防御與減輕地震災害無疑已成為全國人民關注的大事,必須通過國家立法來規范防震減災工作和活動。從我國的實際情況來看,防震減災工作和活動的秩序亟需進一步完善,例如,有些重要地區防震減災工作尚未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地震重點監視防御區缺少必要的措施;防震減災工作中政府各有關部門職責劃分不夠清楚,有關組織以及公民個人的權利和義務不夠明確等等。這些問題影響了防震減災工作和活動的有效開展。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必須通過防震減災法作出明確規定,確立有關制度。所以,防震減災法的立法是十分必要的。
防御與減輕地震災害關系到全社會,上至中央,下到地方,必須協調行動。國務院作為我國最高國家行政機關,應加強領導。國務院各有關部委則應按照職責分工,各負其責,密切配合。防震減災不僅涉及到政府,也涉及到社會各種組織,同時也涉及到每個公民個人,防震減災法的立法目的正是為了調整社會各個方面在防震減災活動中的社會關系,以明確各級人民政府及其各職能部門的職權和職責,以及明確任何單位和公民個人在防震減災活動中的權利和義務。并且通過立法,明確規定國家對防震減災工作的方針,明確規定國家對防震減災活動有關問題的政策。法律的規定具有穩定性,這就保證了防震減災工作和活動有序地進行,通過防震減災法來調整防震減災活動中的各種社會關系,規范防震減災活動中各方面的社會行為。所以,建立、維護和發展有利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社會關系,并且通過對這些社會關系的調整形成有利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社會秩序就成為防震減災法立法的目的。防御與減輕地震災害,保護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保障社會主義建設的順利進行,是國家和人民的迫切要求,也是各級人民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這正是防震減災法的立法目的和宗旨。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掃碼APP下載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中華人民共和國耕地占用稅法
2018-12-29關于批準《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柬埔寨王國領事條約》的決定
2010-06-25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批準《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印度尼西亞共和國引渡條約》的決定
2010-04-29各級地方人民檢察署組織通則[失效]
1970-01-01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批準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尼泊爾王國保持友好關系以及關于中國西藏地方和尼泊爾之間的通商和交通的協定的決議
1970-01-01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2001修正)
2001-10-27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第五十三條第二款的解釋
2005-04-27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批準《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土庫曼斯坦關于打擊恐怖主義、分裂主義和極端主義的合作協定》的決定
2006-10-31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關于賣房等行為是否按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七條規定的買賣或以其他形式非法轉讓土地的行為予以處罰的答復
1991-05-23中華人民共和國仲裁法
1994-08-31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批準國務院增發今年國債和調整中央財政預算方案的決議
1998-08-29古生物化石保護條例(2019修正)
2019-03-02建設工程勘察設計管理條例(2017修正)
2017-10-17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銀行管理條例(2014年修正)
2014-11-27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浙江慈溪經濟開發區升級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復函
2014-02-18國務院辦公廳關于2014年部分節假日安排的通知
2013-12-11國務院關于石家莊市城市總體規劃的批復
1970-01-01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同意建立寧夏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建設部際聯席會議制度的函
1970-01-01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批準紹興市城市總體規劃的通知
2012-11-26國務院關于開展第三次全國經濟普查的通知
2012-11-09國務院安委會辦公室關于近期兩起重大道路交通事故情況的通報
2010-10-12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對埃塞俄比亞等32個最不發達國家部分商品實施零關稅的通知
2010-06-01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做好強降雪防范應對工作的通知
2009-11-12乳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條例
2008-10-09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入開展全民節能行動的通知
2008-08-01國務院關于支持汶川地震災后恢復重建政策措施的意見
2008-06-29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開展安全生產百日督查專項行動的通知
2008-04-17國務院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的決定
2008-02-18國務院關于遼河流域防洪規劃的批復
2008-02-16國務院關于廢止部分行政法規的決定
2008-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