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二條第一款規定:“用人單位依法應當參與工傷統籌的勞動者因下列原因遭受人身損害的:發生工傷事故,勞動者或者其近親屬向人民法院起訴,要求用人單位承擔民事賠償責任,告知用人單位按照工傷保險條例的規定處理。在審判實踐中,對這一規定的理解并不一致。一種意見認為,當事人被告知按照《工傷保險條例》辦理,不撤訴的,應當依法駁回其訴訟請求。另一種觀點認為,如果當事人在接到通知后不愿撤訴,可以根據用人單位賠償糾紛進行審理
我們該怎么辦?筆者認為,要厘清這一問題,首先要厘清廣義上的用人單位損害與工傷糾紛的關系和區別,雇傭關系,是指勞動者在一定期限內向用人單位提供服務,用人單位支付勞動者報酬,由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約定形成的權利義務關系。從這個角度看,無論是用人單位的損失還是工傷糾紛,都應該屬于廣義的雇傭關系(1)它們屬于不同的法律關系,應該由不同的部門來調整p>如上所述,工傷和工傷糾紛應屬于廣義的勞動關系。但這并不意味著兩者在法律關系上完全相同,工傷糾紛發生的前提是雙方勞動關系的存在。勞動法律關系一般有三個特點:一是主體的特殊性。根據《勞動法》及其解釋,勞動關系是指勞動者為用人單位提供勞動并從用人單位獲得報酬的關系。這里的用人單位,一般是指依法取得營業執照或者辦理登記備案手續的用人單位。二是行政隸屬。作為雇主的內部成員,雇員應遵守雇主的內部規章制度。用人單位有權對勞動者的勞動進行管理和控制。三是數量單一。一般來說,勞動者同一時間只能與一個用人單位建立勞動法律關系。享受工傷保險待遇是勞動法律關系中的一種勞動權利,勞動法對此進行了調整。
用人單位損害賠償糾紛中對勞動關系沒有這樣的特殊要求。它是一種民事法律關系,主要從民法的角度對雇傭關系進行界定。它強調雙方地位平等,意見自主。在現實生活中,存在著多種雇傭關系,如保姆的家庭雇傭、車主的司機雇傭、鐘點工的雇傭、自然人之間的雇傭等。雇員的人身權利(生命權和健康權)主要受雇傭糾紛的保護,受民法的規定。
根據憲法第37條,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第四十二條規定,公民有勞動的權利和義務。由此可見,人身權和勞動權是憲法賦予公民的兩項基本權利。保護這兩種權利的民法和勞動法也應是平行的部門法。大陸法系國家一般將民法歸私法,勞動法歸公法,特別是公法中的社會立法。然而,在中國沒有明確的分類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中外合資銀行經營售匯業務需要誰批準
2020-12-18股東可以當法人代表嗎
2021-02-11定金不能超過合同總價多少
2020-12-23未婚同居多久算事實婚姻
2021-03-10強制執行撤銷要多久生效
2021-01-03連帶責任與不真正連帶責任是什么
2020-11-23哪些情形下無法要回購房定金
2020-12-03員工不辭而別的話單位要怎么處理
2021-02-25全國性商業銀行的注冊資本最低是多少
2021-03-02擔保合同和擔保函有區別嗎
2021-03-08房屋拆遷合同樣本
2021-02-23實習期沒有工資需要簽合同嗎
2021-02-13投保人壽保險要注意哪些問題
2020-12-16航班取消怎么辦
2021-02-01本案車輛受損保險公司是否應承擔賠償責任
2021-01-23外資保險公司的保證金如何確定
2021-02-10外資保險公司超出業務范圍尚不構成犯罪如何處罰
2021-03-07什么人可以不繳納失業保險費
2020-12-11工程質量保險怎么投保
2021-03-10非法從事保險代理業務或者經紀業務應當承擔哪些法律責任
2020-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