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者超過工傷認定期限能否要求工傷賠償在法律意義上,勞動者是指達到法定年齡,有勞動能力,以社會工作為主要收入來源的自然人,在用人單位管理下工作,依法或者按照合同約定領取勞動報酬。勞動者享有一系列勞動權利,工傷保險是其中之一,因工致殘、患職業病的勞動者依法享受社會保險待遇。《工傷保險條例》還規定,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民辦非企業單位、基金會、律師事務所的從業人員,會計師事務所和個體工商戶職工有權享受工傷保險待遇。由此可以看出,工傷保險待遇是法律賦予勞動者的權利,是為保障因工負傷、患職業病的勞動者獲得醫療和經濟補償,促進工傷預防和職業康復而設立的,分散用人單位的工傷風險。用人單位應當依法保障勞動者這一權利的實現。根據《工傷保險條例》的規定,申請工傷鑒定是用人單位的法定義務,用人單位應當自勞動者發生工傷事故之日起30日內向社會保險行政部門申請工傷認定。逾期不提出工傷認定申請的,用人單位應當按照規定承擔工傷待遇等相關費用。由此可見,為了及時搶救受傷職工,保護其合法權益,用人單位有法定義務在有限的時間內申請工傷認定。不履行義務的,還應當承擔相應的工傷待遇等費用。作為用人單位拒絕申請工傷鑒定的補救措施,《工傷保險條例》規定,用人單位未在規定期限內申請工傷鑒定的,職工或者其近親屬、工會組織可以在一年內直接向社會保險行政部門申請工傷認定。條例賦予受傷職工、近親屬或者工會組織申請工傷認定的權利,根據工傷事實,工傷賠償應當體現公平原則。工傷認定是社會保險行政部門的職能,是一種行政行為。因用人單位原因或者本人原因,未按照《工傷保險條例》第十七條的規定申請工傷認定的,不能向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申請勞動能力殘疾認定,而其他非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的鑒定不能等同于或視為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的鑒定,因此無法確定工傷保險待遇的損失和工傷賠償。如果僅僅按照普通民事賠償案件來處理,勢必對勞動者不公平。作為保障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雖然司法機關在勞動爭議案件中不能認定工傷,但可以根據工傷事實和有關證據,依法決定是否支持勞動者的工傷保險請求,結合其他非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的殘疾鑒定,在上述介紹的基礎上,更加公平地保護勞動者的權益,工傷認定超過期限后,勞動者是否可以申請賠償,應當根據實際情況確定。相信您在閱讀了以上介紹后,對工傷認定時限以外的工傷賠償法律知識有了一定的了解。如果您在這方面有任何法律問題,請咨詢律霸.com的律師,律師將為您提供專業的解答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掃碼APP下載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貨物運輸遭遇暴雨致損屬于不可抗力嗎
2020-11-27網絡隱私侵權怎么判
2020-12-23婚姻法調整哪些法律關系
2021-01-24在建立健全政府法律顧問工作機制有哪些難點
2021-01-12請律師打官司怎樣付費
2020-11-22被別人冒用自己的品牌怎么辦
2020-12-07支票背書不連續有沒有法律效力
2021-02-20婚前購房離婚如何分割,貸款是共同債務嗎
2021-01-30探望權的行使與強制執行
2021-03-05簽訂贈與合同應注意哪些
2020-12-1880歲能拿多少贍養費
2021-03-14加工承攬合同免責協議有效嗎
2021-01-11房產證已過戶十年現在有效嗎
2021-02-13騁用合同和勞務合同的區別是什么
2020-12-15用人單位能否隨意調崗
2021-02-01內部調崗定義
2020-12-28勞動仲裁兩個被申請人歸哪個管轄
2021-01-15壽險理賠有哪些需要注意的事項
2021-01-22意外保險條例的保障范圍
2021-03-24買車險小心免賠保險條款
20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