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權處分他人財產的人未經債權人批準,事后未取得處分權的,第三人善意取得的,其標的物權利受法律保護,但是合同仍然是無效合同
合同的無效不影響第三人根據善意取得制度取得財產權。無權處分制度規定,在合同法中,只能解決無權處分合同效力與無效的判斷問題;《物權法》規定了善意取得制度,以解決善意買受人的保護問題
判斷無權處分合同是否有效,應符合《合同法》第51條的規定;無權處分合同無效的,債權人能否從買受人處取回標的物的判斷,應當以善意取得制度為基礎,二者有不同的目的,解決不同的問題,其結論是:合同的無效不影響善意第三人的利益;為保護善意第三人的利益,無需確認合同的有效性。善意取得的構成要件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從主體上看,轉讓人必須是無權處分的人,受讓人必須是具有民事行為能力的人。只有當讓與人無權處分該物時,原所有權人的利益才會受到侵害,才會出現犧牲原所有權人利益以保護第三人利益的情況,因此有必要適用善意取得。此外,受讓人應具有民事行為能力,以確保第三方的行為有效,并且如果被撤銷或無效的行為不存在保護其利益的問題。就客體而言,從《物權法》第106條的規定可以看出,在我國善意取得的客體包括動產和不動產。動產公示的原則是交付,不動產公示的原則是登記
III。主觀上,受讓人應當誠實信用。所謂誠信主要是指無知,是指行為人不知道存在足以影響行為法律效力的因素的一種心理狀態。為了確定這種心理狀態,筆者認為應考慮以下因素:一是受讓人是否有知情權,受讓人是否可以通過自己的專業知識水平和對轉讓人的理解判斷其取得的誠意;其次,受讓人是否支付了合理的對價,如果受讓人知道該物的價格與實際價值相差甚遠,則可以認為其行為不具有善意;最后,我們應該考慮交易場所是否符合一般意義上的“/P”,在客觀方面,善意取得必須根據一定的法律行為而存在,這是善意取得的前提。受讓人通過交易取得轉讓人的財產,受讓人的行為是支付合理對價的法律行為。中國的《物權法》規定,以合理價格轉讓充分說明了這種行為的性質,必須支付。贈與、繼承等無償取得的物品不具有善意取得的效力
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完善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日益發展,商品交易在更廣泛的領域和空間頻繁進行。參與商品交易的各方很難知道對方是否擁有他們所占有的商品的所有權,也很難核實。此外,在商業機會不斷變化的信息時代,也很難確定善意取得。欲了解更多法律知識,請訪問盧巴。com進行專業咨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掃碼APP下載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消費民事公益訴訟責任承擔方式如何規定
2021-02-19量刑時交不了罰金怎么辦
2021-01-05公司股權轉讓有短期負債怎么處理
2020-11-17拖欠貨款的訴訟時效從何時開始計算
2021-02-23合同糾紛管轄法院約定不明確怎么辦
2021-01-07住房公積金是不是共同財產
2020-11-30訂婚后退婚,錢還能要回來嗎
2021-01-28主合同無效定金返還嗎
2021-02-02訂立勞動合同程序怎么規定
2020-11-28合同的權利義務終止對應的問題
2021-01-18遺產繼承公證怎么辦理
2021-03-14哪些情況公司可以辭退試用期員工
2021-02-27保密協議是否需要支付保密費
2020-12-09為什么要簽第三方勞務合同
2021-02-18事實勞動關系確認及工傷賠償
2021-01-11勞務關系有哪些法律規定
2021-03-13兼職拖欠工資是勞動爭議嗎
2021-02-23車險理賠中的常見問題
2021-01-07人身保險合同糾紛的解決途徑有哪些
2021-03-04使用重大疾病險的注意事項有哪些
2021-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