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28歲的孟女士應聘進入一家公司,從事辦公室文員工作。當時其已經結婚,但在填寫應聘人員求職登記表,以及入職后填寫員工基本情況登記表時,均在“婚姻狀況”欄中填了“未婚”。2015年12月下旬,孟女士被醫生確認懷孕。做孕檢要經常請假,孟女士一開始都是找借口請事假,但隨著肚子慢慢鼓起,無法繼續隱瞞。公司知道后,認為孟女士填寫虛假婚姻狀況,構成欺詐,遂以雙方所簽勞動合同無效為由解除了與孟女士的勞動關系。孟女士不服,向當地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下稱“仲裁委”)申請仲裁,要求該公司繼續履行勞動合同。仲裁委經審理,支持了孟女士的訴求。
孟女士“隱婚”的行為并不構成欺詐。勞動合同法第26條第1款第1項規定,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乘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訂立的勞動合同無效。該法第39條規定,勞動者有本法第26條第1款第1項規定的情形致使勞動合同無效的,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如何認定“欺詐”,應當依據勞動合同法第8條的規定來分析認定。勞動合同法第8條規定,用人單位有權了解勞動者與勞動合同直接相關的基本情況,勞動者應當如實說明。這就是說,用人單位招聘勞動者時有知情權,勞動者有如實說明的義務。不過,單位行使知情權是有范圍限制的,即只能是“與勞動合同直接相關”的信息。而“與勞動合同直接相關”的信息,應當是指與勞動者任職資格匹配的關鍵信息,一般包括:求職者的年齡、是否患有不適合相關崗位的疾病、學歷、職業資格、工作經歷、就業現狀等。勞動者如果對這些與工作崗位直接相關的關鍵信息作虛假說明,就會構成欺詐。
至于勞動者的婚姻狀況,則不屬于用人單位知情權的范圍。因為它與履行勞動合同無關、與工作崗位無關,也不會影響勞動者的工作能力,對該無關事項的隱瞞,并不會使用人單位作出錯誤判斷,進而違背真實意思表示而訂立勞動合同。就業促進法第27條也明確規定:“用人單位錄用女職工,不得在勞動合同中規定限制女職工結婚、生育的內容。”用人單位違反該條規定的,構成就業歧視。因此,對孟女士填寫虛假婚姻狀況的行為,不能認定為訂立勞動合同的欺詐行為,用人單位據此解雇孟女士,屬于違法解除勞動合同,應予糾正。
此外,勞動者在遇到此類糾紛時,如果不要求繼續履行勞動合同或者勞動合同已經不能繼續履行的,則有權要求用人單位根據勞動合同法第87條的規定,依照經濟補償標準的2倍支付賠償金。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好友玩失蹤是否承擔連帶清償責任
2021-03-01立遺囑有五大形式五項內容
2020-12-11滯納金超過多久強制執行
2020-11-18撫恤金有一個親屬不簽字如何處理
2021-02-25欺詐損害國家利益合同可以生效嗎
2020-11-24在超市丟包誰來負責
2021-03-21商場衛生間受傷怎么辦
2021-02-09哪類集資房能夠轉讓
2021-02-25勞務外包營改增如何繳納
2020-11-20為何高管人員勞動爭議訴求難以得到法院支持
2020-12-23社保糾紛是否屬于勞動仲裁
2020-11-26平安意外險報銷時要準備什么材料
2020-11-13保險人未明確說明的免責條款是否無效
2020-11-20保險公司經辦人擅改簽單日期導致的保險合同糾紛的理賠
2021-01-17開車故意犯罪保險公司會不會理賠
2021-03-25快速理賠需要帶什么,流程是怎樣的
2020-11-16保險合同中出現的哪些條款無效
2020-12-12租的車出的單方事故保險不賠怎么辦
2020-11-23按哪一種方式處理違反免責條款的當事人
2021-02-19土地承包經營權的特征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2021-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