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勞動法》中不僅對勞動者加班作出了時間方面的規定,同時也對單位應當支付的加班費計算作出了介紹。通常,在單位安排員工加班的情況下,就需要實際支付加班費。那么勞動法加班費的計算方法是什么呢?我們一起在下文中進行了解吧。
一、勞動法加班費的計算方法是什么
確定了加班費的計算基數后,還必須區分不同情況,才能準確計算出加班費,實踐操作中具體要把握以下幾點:
1、標準工時制度的加班費計算。按照勞動部《關于印發工資支付暫行規定>的通知》,應按以下標準支付工資:(1)用人單位依法安排勞動者在日法定標準工作時間以外延長工作時間的,按照不低于勞動合同規定的勞動者本人小時工資標準的150%支付勞動者工資;(2)用人單位依法安排勞動者在休息日工作,而又不能安排補休的,按照不低于勞動合同規定的勞動者本人日或小時工資標準的200%支付勞動者工資;(3)用人單位依法安排勞動者在法定休假日工作的,按照不低于勞動合同的勞動者本人日或小時工資標準的300%支付勞動者工資。
2、綜合計算工時制度的加班費計算。按照勞動部《關于企業實行不定時工作制和綜合計算工時工作制的審批辦法》和《關于職工工作時間有關問題的復函》規定,經批準實行綜合計算工時工作制的企業,在綜合計算周期內的總實際工作時間不應超過總法定標準工作時間,超過部分應視為延長工作時間并按《勞動法》第44第1款的規定支付工資報酬,其中法定休假日安排勞動者工作的,按《勞動法》第44第3款的規定支付工資報酬。而且,延長工作時間的小時數平均每月不得超過36小時。
3、不定時工時制度的加班費的計算。一般情況下,經批準實行不定時工作制的企業不需要支付加班費。但是應當注意,用人單位在法定休假日安排職工工作的,仍然應當按照不低于本人工資標準的300%支付加班費。
4、實行計件工資制度的加班費計算。實行計件工資的勞動者,在完成計件定額任務后,由用人單位安排延長工作時間的,應根據上述規定的原則,分別按照不低于其本人法定工作時間計件單價的150%、200%、300%支付其工資。
二、加班費的計算標準
按照勞動法第四十四條的規定,支付加班費的具體標準是:在標準工作日內安排勞動者延長工作時間的,支付不低于工資的150%的工資報酬;休息日安排勞動者工作又不能安排補休的,支付不低于工資的200%的工資報酬;法定休假日安排勞動者工作的,支付不低于百分之三百的工資報酬。
標準工作時間以外延長勞動者工作時間和休息日、法定休假日安排勞動者工作,都是占用了勞動者的休息時間,都應當嚴格加以限制,高于正常工作時間支付工資報酬即是國家采取的一種限制措施。但是,在上述三種情形下組織勞動者勞動是不完全一樣的,如法定休假日對勞動者來說,其休息有著比往常和休息日更為重要的意義,也影響勞動者的精神文體生活和其他社會活動,這是用補休的辦法無法彌補的,因此,應當給予更高的工資報酬。用人單位遇到上述情況安排勞動者加班時,應當嚴格按照勞動法及本法的規定支付加班費。屬于哪一種情形的加班,就應執行法律對這種情況所作出的規定,相互不能混淆,不能代替,否則都是違反勞動法和本法的行為,都是對勞動者權益的侵犯,應當依法承擔法律責任。
根據本條的規定,變相強迫勞動者加班的,應當視為違反勞動法的規定延長勞動者的工作時間。勞動者可以依據勞動法和本法的有關規定,要求用人單位補發其為了完成超過合理數量的勞動定額而加班工作的工資報酬。
對于不同的工種,勞動法中規定的加班費的計算方法可以說是不太一樣的,畢竟不同工時下,計算勞動者的加班方法也不同。但在加班費的支付標準上面,這卻是由國家統一作出規定的,而不能由用人單位說了算。不過需要注意的是,若勞動者主動加班的話,那么是不能要求支付加班費的。
不定時工作制加班費怎么計算
實行計件工資制有加班費嗎
加班費計算基數怎么計算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掃碼APP下載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商賬追收具體流程有哪些
2020-12-22可以同時約定仲裁和訴訟嗎
2020-11-09欺詐訂立的合同承擔哪些法律責任
2020-11-26工資里包含競業限制費是否合理
2020-11-13退休人員漲工資新政策
2021-02-18壽險怎樣購買,購買壽險要注意哪些問題
2020-12-30購買交通意外險要注意什么
2020-11-27出口產品責任險理賠案例
2021-03-08人身保險的法律特點是怎么樣的
2020-12-10保險合同糾紛管轄權爭議上訴案
2021-01-19保險合同不足額投保賠償糾紛案
2021-03-24撞傷行人駛離現場,返回時掉頭撞樹如何理賠?
2021-03-16交通事故保險不理賠怎么辦
2020-11-13交強險責任限額是如何確定的
2020-12-25失效
2020-12-31承包合同到期是否就自然解除
2021-02-06土地承包經營權人有哪些權利
2021-03-01土地出讓合同書怎么寫
2021-02-02土地轉讓申請書怎么寫
2020-12-31個人土地轉讓協議書
2021-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