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總則不管是在人們的日常生活還是其他方面基本上都涵蓋了所有民法訴訟的依據,諸如國家在要收取人們的合法土地時所用到的征收法律依據也出自民法總則,而民法總則中關于征收的規定主要就是要求國家必須給予公平的補償。下面來看看具體的內容。
一、民法總則關于征收的規定是什么?
民法總則第117條規定:“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照法律規定的權限和程序征收、征用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應當給予公平、合理的補償。”該條款直接涉及被征收人的權利保護。凡征收既因公共利益,凡征收被征收人必得補償,這是所有法制國家通用的原則。
民法總則新增第116條規定:民事主體的財產權利受法律平等保護。該條規定很好的切合了在征收領域,市場經濟發達國家普遍認可的赫爾原則,即充分、及時、有效全部賠償原則。能抑制我國現有的征收補償領域補償款不到位、被截留、挪用、擠占等現象發生,是人權保護的具體支撐條款,加上各項制度的不斷完善,相信公民的受補償權會及時有效實現。
對民眾而言,民法總則就是權利的宣言書。而此次通過的民法總則的一個亮點是“征地應給予公平、合理補償”,這直接關系到被征收人切實的財產利益條款,更是備受關注。這樣的改革相較于從前的審議條款,更能實在地為民眾帶來既得利益。
在我國,關于征收規定在憲法、物權法中有著相應的體現,其征收理念正在悄然發生變化:
憲法第10條第3款:“國家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規定實行征用。”在憲法第四次修正案第20條中改為:“國家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規定對土地進行征收或征用,并給予補償。”這里著重在補償規定上,實際增加了賦予被征收人獲得補償的權利。體現了公民權利本位的需求。
物權法第42條:“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照法律規定的權限和程序,可以征收集體所有的土地和單位個人的房屋和共產及其他不動產。”該法與憲法相比,增加了約束公權力的條款,既“依照法律規定的權限和程序。”但現行關于補償的具體條例還不能完全體現公平、合理的精神,具體描述上仍嫌語焉不詳。
綜上所述,因為征收的工作一般都是行政機關進行而適用的是行政方面的法律,但是公民的合法權益又在民事方面與民法總則相交叉,所以有必要在民法中提及到關于公民權益必須得到合理補償的宏觀性的規定,而具體的規定將在行政規范中體現。
國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與拆遷補償條例2020
征收房產稅的依據是什么,有哪些?
有關上海房產稅征收辦法的內容有哪些?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工傷賠償標準計算表
2021-01-02未簽合同受傷如何賠償
2021-01-23老板一直拖工資怎么辦
2020-11-25公司破產補償是怎樣的呢
2020-11-14寡婦享有婚姻自由權利嗎,寡婦能再結婚被阻怎么辦
2020-12-12在執行協議上確實還不上債怎么辦
2020-12-09合同中的仲裁條款有效還是無效要如何確認
2021-01-23交通事故認定書幾天出來
2021-01-18承攬關系與雇傭關系的區別
2021-03-05工地是雇傭關系嗎
2021-02-08安置房沒拿到房產證可以贈與嗎
2020-12-06個人產權的住房能否被強制拆遷
2021-01-16第一次入職的就業證如何辦理
2020-11-13轉業軍人喪葬費怎樣拿
2021-03-21實習期結束才簽合同嗎
2021-02-09實習期最長是多久
2021-01-06[案例]:碰到勞務欺詐,求職者該怎么辦?
2021-01-02意外保險屬于遺產嗎
2020-11-15人身保險一年多少錢
2021-01-21交通傷殘鑒定機構是否由保險公司指定
2021-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