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楊浦區人民法院
(2005)楊民一(民)再初字第7號
原審原告陳蘭英,女,1931年2月3日出生,漢族,戶籍地上海市黃興路瞿家浜68號,現暫住上海市楊浦區延吉七村113弄13號401室。
委托代理人王秋林(陳蘭英之女),女,1953年8月27日出生,漢族,住上海市楊浦區延吉二村16號307室。
委托代理人王秋康(陳蘭英之子),男,1955年3月28日出生,漢族,住上海市楊浦區延吉七村113弄13號401室。
原審原告王秋林,女,1953年8月27日出生,漢族,住上海市楊浦區延吉二村16號307室。
原審原告王秋康,男,1955年3月28日出生,漢族,住上海市楊浦區延吉七村113弄13號401室。
原審原告王秋珍,女,1957年4月13日出生,漢族,戶籍地上海市黃興路瞿家浜68號,住上海市楊浦區延吉七村113弄13號401室。
原審被告王留富,男,1948年11月12日出生,漢族,住上海市黃興路瞿家浜68號乙。
原審原告陳蘭英、王秋林、王秋康、王秋珍與原審被告王留富分家析產、法定繼承糾紛一案,本院于2004年6月10日作出的(2003)楊民一(民)初字第2566號民事判決,已經發生法律效力。 2005年3月8日,原審原告陳蘭英向本院申請再審,經審查該申請符合法律規定的再審條件。本院于2005年9月20日作出(2005)楊民一(民)監字第22號民事裁定,決定本案由本院依法另行組成合議庭進行再審。本院依法另行組成合議庭,公開開庭進行了再審。原審原告陳蘭英及其委托代理人王秋林、王秋康、原審原告王秋林、王秋康、王秋珍及原審被告王留富均到庭參加訴訟。本案現已審理終結。
原審中原審原告陳蘭英、王秋林、王秋康、王秋珍訴稱,陳蘭英與被繼承人王友洪系夫妻,兩人婚后生育了王秋林、王秋康、王秋珍,王留富系被繼承人王友洪與前妻所生之子、陳蘭英繼子。1963年3月,陳蘭英與被繼承人王友洪建造了上海市黃興路瞿家浜 68號房屋,2001年10月25日,被繼承人王友洪死亡,在整理遺物時,發現其生前于1986年10月所寫的《繼承書》一份,該《繼承書》言明:上海市黃興路瞿家浜68號(中門)私房半間9個平方又擱樓,因夫妻關系不合,現將房子各分一半,屬王友洪的半間房子由王秋林繼承。故現訴至法院,要求分家析產, 屬王友洪的一半房屋要求按遺囑予以繼承。
原審被告王留富辯稱,1963年建造的房屋原門牌號為上海市黃興路瞿家浜68號,該房后劃出部分轉讓給他人,僅余下中間約9平方米的房屋(即本案爭議的房屋),原審被告回滬后,對該房申請了68號乙的門牌號,并在征得王友洪同意下,于2000年4 月出資,進行了翻建。原審被告認為,由于原審原告在本市均有居住地,而其從新疆回來后僅有上海市黃興路瞿家浜68號乙一處居住地,且該房經其翻建后已由其實際居住使用至今,故認為該房應歸其所有,對原審原告提供的1986年10月被繼承人王友洪所寫的《繼承書》不予認可,認為系原審原告偽造。
原審查明,原審原告陳蘭英與被繼承人王友洪系夫妻,婚后生育了原審原告王秋林、王秋康及王秋珍,原審原告陳蘭英系原審被告王留富繼母。1963年3月,經有關部門批準,原審原告陳蘭英與王友洪翻建了上海市黃興路瞿家浜68號房屋,后又將部分房屋轉讓給他人,僅余中間約9平方米的房屋,經申請登記為上海市黃興路瞿家浜68號乙。1991年8月31日,上海市楊浦區規劃土地管理局頒發的土地使用證明確了本案爭議房屋的土地座落位置及用地面積。2001年10月25日,被繼承人王友洪死亡。
原審另查明,在原審庭審中,原審原告王秋林向本院出具了被繼承人王友洪于1986年10月所寫的《繼承書》一份,該《繼承書》載明上海市黃興路瞿家浜68號乙房屋中屬王友洪的一半房子由原審原告王秋林繼承,原審被告王留富提出異議,后經司法部司法鑒定中心鑒定,該《繼承書》確為王友洪本人書寫。
原審認為,本案中原審原告王秋林依據被繼承人王友洪生前所寫的《繼承書》要求對上海市黃興路瞿家浜68號乙房屋進行遺囑繼承,由于被繼承人王友洪所寫的《繼承書》僅書寫了年、月,而未注明具體日期,在形式上有欠缺,該《繼承書》雖經司法鑒定中心鑒定,確為王友洪本人所寫,但仍不能視為有效的自書遺囑,故原審原告王秋林要求按遺囑繼承的依據不足,原審不予支持。因該房系原審原告陳蘭英與被繼承人王友洪的夫妻共同財產,繼承時,應先將屬原審原告陳蘭英的一半析出,其余部分再由本案原審原、被告進行法定繼承。由于原審被告王留富系新疆回滬人員,目前在上海市除黃興路瞿家浜68號乙房屋外確無其它居住地,且原審被告王留富全家在該房內已實際居住多年,故該房仍由原審被告王留富居住使用為宜。遂判決:一、上海市黃興路瞿家浜68號乙房屋產權由原審原告陳蘭英、王秋林、王秋康、王秋珍及原審被告王留富共同共有,其中原審原告陳蘭英擁有該房屋五分之三產權、原審原告王秋林、王秋康、王秋珍及原審被告王留富各擁有十分之一產權;二、上海市黃興路瞿家浜68號乙房屋由原審被告王留富居住使用。
2005年3月8日,原審原告陳蘭英以原審裁判超越原告方訴請范圍為由申請再審。2005年9月20日本院作出(2005)楊民一(民)監字第22號民事裁定:一、本案由本院另行組成合議庭進行再審;二、再審期間,中止原判決的執行。
再審中原審原告陳蘭英、王秋林、王秋康、王秋珍訴稱:除堅持原審的訴稱意見外,強調《繼承書》是王友洪的真實意思表示,原審以《繼承書》未寫日為由,認定遺囑無效,無法律依據,要求按遺囑繼承。
原審被告王留富辨稱:其堅持原審辨稱意見。另強調,陳蘭英已將1963年建造的瞿家浜68號房屋大部分房屋置換掉,僅余下中間約9平方米的房屋(即本案系爭房屋),由其出資翻建后居住使用至今,認為《繼承書》缺乏形式要件,應按法定繼承。
經再審審理查明,原審查明的事實無誤,再審予以確認。
再審另查明,上海市黃興路瞿家浜68號分為68號、68號甲和乙,68號乙是本案系爭房屋。原審及再審中王留富稱其出資對該房進行翻建,但未提供系爭房屋結構發生變化的依據。
本院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第十七條第(二)項規定:“自書遺囑由遺囑人親筆書寫,簽名,注明年、月、日”。王友洪于1986年10月自書的《繼承書》僅書寫了年、月,而未注明具體日期,原審以該《繼承書》雖經司法鑒定中心鑒定,確定為王友洪本人所寫,但在形式上有欠缺,不能視為有效的自書遺囑,認定不能按遺囑繼承不違反法律規定。原審在確定遺產和繼承人范圍及繼承份額上符合法律規定,再審予以維持,但原審判決主文中將系爭房屋產權誤寫為由原審原告陳蘭英、王秋林、王秋康、王秋珍及原審被告王留富共同共有不當,再審依法予以糾正。2003年11月26日,原審原告一方訴至本院,要求依法析出和繼承系爭房屋所有權,但原審裁判超越了原審原告方的請求范圍,再審一并予以糾正。據此,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八十四條、《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第二條、第五條、第九條、第十條、第十三條第(一)項、第十七條第(二)項規定,判決如下:
一、撤銷本院(2003)楊民一(民)初字第2566號民事判決;
二、上海市黃興路瞿家浜68號乙房屋產權由原審原告陳蘭英、王秋林、王秋康、王秋珍與原審被告王留富共有,其中原審原告陳蘭英擁有該房屋五分之三產權、原審原告王秋林、王秋康、王秋珍及原審被告王留富各擁有十分之一產權。
本案原審受理費人民幣410元,由原審原告陳蘭英、王秋林、王秋康、王秋珍、原審被告王留富各負擔人民幣82元,再審受理費人民幣410元,由原審原告陳蘭英、王秋林、王秋康、王秋珍、原審被告王留富各負擔人民幣82元,原審鑒定費人民幣1000 元,由上述原、被告各負擔人民幣200元。
如不服本判決,可在判決書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向本院遞交上訴狀,并按對方當事人的人數提出副本,上訴于上海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
審 判 長 ?孫春如
審 判 員 ?楊 華
代理審判員 ?張 弘
二OO五年十二月二十二日
書 記 員 ?施文匯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法律建議書(樣式一)
2020-10-14回避申請書(法人)
2020-10-14人民法院刑事調解書(一審自訴案件用)
2020-10-14人民法院刑事判決書(按一審程序再審改判用)
2020-10-14人民法院刑事裁定書(按一審程序再審維持原判用,樣式一)
2020-10-14財產保全申請書(樣式一)
2020-10-14人民法院刑事裁定書(準許撤訴或者按撤訴處理用)
2020-10-14×××人民法院暫予監外執行決定書(刑事案件用)
2020-10-14人民法院送達回證(刑事案件用)
2020-10-14保證書(檢察機關)
2020-10-14查詢犯罪嫌疑人存款、匯款通知書(回執)
2020-10-14抗訴(上訴)案件出庭檢察員意見書
2020-10-14民事行政檢察撤回抗訴決定書(報上一級人民檢察院備案)
2020-10-14補充偵查決定書
2020-10-14刑事起訴書
2020-10-14解除凍結犯罪嫌疑人存款、匯款通知書
2020-10-14悔改書(因取保候審給法官)
2020-10-14取保候審申請書(樣式三)
2020-10-14接受刑事案要件登記表
2020-10-14會見涉密案件在押犯罪嫌疑人申請表
2020-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