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國家統計局發布的《勞動和社會保障發展統計公報》,2001年各級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共受理勞動爭議案件15.5萬件,比上年增長14.4%,涉及職工46.7萬人,比上年增長10.5%。其中,集體勞動爭議案件9847起;2002年,全國各級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共受理勞動爭議案件18.4萬件,涉及職工61萬人,分別比上年增長19.1%和30.2%。其中,集體勞動爭議案件1.1萬件,比上年增長12%;2003年,全國各級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共受理勞動爭議案件22.6萬件,涉及職工80萬人,分別比上年增長22.8%和31.7%。其中,集體勞動爭議案件11000件。此外,根據筆者從事仲裁工作的房山區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近三年勞動爭議統計,房山區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2001年受理勞動爭議223件,其中集體勞動爭議10起,涉及職工113人;2002年,房山區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受理勞動爭議案件563件,其中集體勞動爭議26件,涉及職工427人;2003年,房山區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共受理勞動爭議案件1201起,其中涉及1052名職工的集體勞動爭議32起,據全國及作者所在地區勞動爭議案件統計,近年來,勞動爭議案件呈顯著上升趨勢,在各類勞動爭議中,集體糾紛也呈顯著上升趨勢。集體勞動爭議涉及人數眾多,社會影響巨大。處理不善往往影響勞動關系的和諧,甚至導致矛盾激化,造成不良的社會影響。因此,預防和減少集體勞動爭議的發生是當前和今后一個較長時期的重要勞動保障工作之一。集體勞動爭議發生的原因部分企業經營者法律觀念淡薄或管理觀念落后。在新舊體制交替的過程中,在企業重組整合的過渡期,許多用人單位仍然習慣于用舊體制的管理方法來處理問題,管理隨意,往往侵犯了集團員工的合法權益,造成集體勞動爭議,生產、半生產困難企業拖欠職工工資或生活費。受市場競爭影響,一些企業由于產品結構不合理、科技含量低、經營者素質低、責任心弱等原因,不得不通過合法渠道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導致管理不善、長期停產或半停產,許多職工的工資或生活費不能及時兌現,導致職工生活困難,企業破產清算不規范,經濟補償不能及時支付。在部分企業破產清算過程中,已成立的破產清算部門由于不作為、協調不力,未能及時解決許多下崗職工的經濟補償問題,造成集體勞動爭議集中下崗。一些企業單方面強調自身權利,在裁員時不考慮員工的承受能力,往往同時大量裁員,不向勞動部門報告,不按規定向下崗人員支付經濟補償,從而引發集體勞動爭議,建筑企業拖欠農民工工資。目前,建筑企業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普遍存在,涉及面廣、時間長、人員多。建筑企業的一些違法發包和承包商違反勞動法律法規,未及時兌現工資。年初和年底,農民工會成群結隊地乞討未付的工資,一些人為此而騷動。目前,少數集體勞動爭議是由別有用心的人引起的,因為要求不合理或沒有根據無法解決,而且心態參差不齊,煽動類似情況的人上訪和上訴,基層調解組織忽視基層調解。一些地方企業工會、地方基層政府和企業主管部門忽視集體糾紛隱患的排查和調解,這往往導致矛盾和集體勞動爭議的升級。三、預防和減少集體勞動爭議發生的對策加大勞動法制宣傳力度,增強勞動關系雙方的法律意識。勞動者應進一步學習勞動法,增強法律觀念和辨別能力。對于少數人煽動的請愿和上訴,他們應該清楚地區分它們最終是否合理。只有當他們是合理的,他們才能得到支持。如果他們無理搗亂,不僅會失去法律的支持,還會因影響社會保障而受到懲罰;勞動者積極采取法律措施,解決因用人單位原因造成的非法扣減、拖欠工資、經濟補償等問題,及時向勞動監察部門報告,或及時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提起勞動爭議仲裁,避免極端行為給自身和社會造成不良后果;企業管理者要增強依法經營企業的意識,認真學習和貫徹執行國家勞動法律、法規和政策,規范企業勞動和人力資源管理,引導企業依法經營。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勞動管理也要依法管理和處理。因此,為了防止非法作業引發的集體勞動爭議,在加強勞動管理的同時,用人單位應加強對勞動管理人員的法律知識培訓和再教育,逐步實行勞動管理人員的定期培訓和上崗證制度,減少因盲目作業引發的集體勞動爭議,規范企業用工行為,加強對非法用工的監督檢查。有關勞動監督檢查部門要進一步規范用工秩序,督促未依法簽訂勞動合同的用人單位及時與勞動者簽訂勞動合同,規范企業工資、工時等勞動合同制度,加大對拖欠工資、延長工作時間等違法行為的查處力度,遏制勞動違法行為蔓延,加強對集體勞動爭議和突發事件的調查,建立應急調解機制。集體勞動爭議和突發事件往往涉及多人,具有很大的社會影響。如果不及時處理,矛盾就會升級,甚至引發惡性治安事件。因此,要加強對集體勞動爭議和突發事件的調查,及時發現和消除糾紛隱患,防止其發生,規范企業改制、兼并和裁員,對集中裁員進行宏觀監控。目前,隨著企業的改制重組,勞動關系呈現出日益多元化和復雜化的趨勢。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他們往往注重經濟運行,而忽視了對勞動者權益的維護。他們很容易在不給予任何經濟補償的情況下終止數十人甚至數百人的勞動關系。下崗職工無法解決經濟補償和訴諸法律的問題,引發集體勞動爭議。因此,進一步規范企業改制兼并,宏觀調控大規模裁員,防范可能發生的集體糾紛,加強基層調解組織建設,加強基層勞動爭議調解工作顯得尤為重要。基層調解組織和基層調解的建設,可以最大限度地有效解決基層集體勞動爭議。有關部門要進一步加強基層企業、主管部門和鄉鎮勞動爭議調解組織的建設,使其承擔起提前介入和調解集體勞動爭議的責任,妥善解決集體勞動爭議,及時、最大限度地發揮工會維權作用,建立集體協商機制。在用人單位的勞動管理中實施集體協商制度,可以充分發揮員工的集體智慧,促進企業的發展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職業病申請工傷認定有時間限制嗎
2021-02-15環保超標有刑事責任嗎
2021-02-15保護性約束是否屬于強制措施
2021-01-04個人還不起債務怎么辦
2020-12-27離婚后不付撫養費就不能探望子女嗎
2021-02-13離婚協議中贈與財產能否再要回來
2021-03-07交通事故索賠攻略
2021-01-26我國各省市交通事故精神損害撫慰金賠償標準
2021-02-01拖欠物業費如何處理
2021-03-04集資房和棚戶改造房有什么區別
2021-03-21欠款房咋交易律師為你支招
2021-01-13贈與合同是雙務合同還是單務合同
2020-11-18取保候審的情形有哪些
2020-12-11公司末位淘汰給賠償嗎
2021-01-03交強險如何支付賠款
2021-02-10產品質量責任保險中如何計算賠償
2021-03-02國內貨物運輸保險的定義是什么
2020-12-27異議代簽名保險公司是否要賠
2021-01-28人身保險殘疾程度與保險金給付比例是怎么樣的
2021-01-05保險合同成立超過兩年隱瞞病情能獲得賠償嗎
2021-01-07